1994年5月9日,沈阳下起了细雨,一列从北京出发的特快列车缓缓驶入沈阳南站。
在平台上久久未久的辽宁省外事办公室、台办负责人多次期待。
此前,国务院外事局向辽宁省有关部门下发文件,要求他们按照普通外国专家的规格对待特邀嘉宾。辽宁省领导召开了一次专题会议,他们心中无法抑制住兴奋,或者决定满足宏伟的规格,他们租了一辆林肯车,还安排了警车来回行驶。经过外交部的几个电话,他们不情愿地撤回了警车,但坚持留下一个大的"林肯"。
儿子终于等了你的客人,在车站等候的人匆匆忙忙地往前走。
火车停稳后,第一个人从车上下来一个60岁的老人,他脸红了,眉毛和体型都很熟悉。他看着四个星期天风格的老式建筑,心情复杂,泪水朦胧的眼睛,喃喃地说:"沈阳,我终于回来了。"
他是张学良和赵一轩唯一的儿子张玉林,他10岁离开家乡已经54年没有回来了。他甚至忘记了乡亲们,无法用中文与乡亲们交流。

配图|张学良、赵一轩
张学良老了,由于种种原因,他回国的计划一再被推迟,最后不得不后悔放弃。张学良的四个儿子,只有这最后一个,张学良只能回到他的愿望上交出......
张学良和于凤芝于1914年结婚,育有三子一女,长女张伟,长子张薇,次子章琦,三子章琦。三个儿子的名字来源于艾莉亚土地:
"东方之美,无药可治。
我把美好的祝愿托付给父母,但三个儿子都没有安详地死去。
出生于1917年,张是张最喜欢的孙子。张作轩经常和张轩一起玩,张珠经常到爷爷家跑,有时又和爷爷要两根大烟吃。
张琦很聪明,在几个孩子中是最善于学习的,但从小就出现了一些问题。他喜欢和草和树说话,有时他会做一些不寻常的事情。
张学良失去自由后,敏感的张伟精神状态恶化,当时他在英国伦敦,目睹了1941年伦敦爆炸案的悲剧。身在美国的余枫无法照顾儿子,张琦彻底卑鄙,住进了精神病院。
1942年,在宋子文的帮助下,张伟多次来到美国,见到了母亲。
余凤好好照顾,但章琦的病情并没有好转。他不能结婚,他没有孩子,除了依靠他的母亲,他特别想念他的父亲。
余枫认为,如果章琦见到父亲,病情可能会好转。在宋子文和宋美玲的帮助下,张某于1975年8月来到台湾,见到了张学良。
年迈的张学良经常去医院看儿子,陪他去看医生、体检,还带他去看展览,参观台湾,为他挑选水果......然而,张学良父亲的爱心还是没能阻止张薇病情恶化。
1981年9月19日,张某在和人聊天时,突然晕倒,当天去世。
张学良亲自为长子选了墓地,让他可以在阳明山睡觉。他还对周围的人说,先不要把坏消息告诉冯。
图|凤芝
张学良和余凤芝的次子张伟和哥哥的性格完全相反,他热情活泼,像骑马一样,和张学良最相似。
张琦痴迷于学术,章琦生活更自由,也懂得花钱享受。
张学良入狱后,余凤急忙安排孩子,然后回国陪张学良。
余枫还没到家,张薇的信就送到了她的手上。张伟在信中告诉妈妈,哥哥每天都吃牛奶、鱼肝油,而且过得不错,希望妈妈在解决问题后能给他买300斤车。
这时,母亲的心一团糟,父亲的未来不明朗,张伟想到的就是买车。
在赵一轩给张学良的一封信中,也提到了张一亮的疑惑。
赵一轩每月给孩子寄学费,张艺轩提供每月50斤,赵艺轩也束手无策。当时,于凤芝和张学良被禁锢在河口,这对家庭来说是一个艰难的局面,到处都是需要钱。张琦依然过着奢侈的生活,欠下了巨额债务,后来宋子文帮他还债,补贴了生活费。
1942年,张伟来美国留学、结婚生子。他如此沉迷于香烟,以至于几乎不离开他的手,最终在1986年死于肺病。
在冯家生的三个孩子中,最关心父母的就是老三棠琪。老三老大方,聪明,对父母非常体贴,是张学良最爱的儿子。
照片|张学良、于凤芝、宋美玲、蒋介石
不幸的是,1929年,张琦患上了肺结核,张学良请来了一位名医,没能治好小儿子的病。
当时有传言称,日本人为报复张学良,制造了X光胸部传输机爆炸,导致正在接受治疗的张琦意外身亡。这一说法后来被张学良本人否认。
张的死讯曾在《北洋画报》和《天津大公报》上报道过,张学良资助了这份报刊。
1929年7月初,张学良前往北平。这是他自1928年从边境获释以来首次进入中国,因此他于7月10日会见了蒋介石。于凤芝本来打算一起去的,但当时张琦病重,留在了沈阳。
没想到张学良就走了几天,张琦病去世了。张学良这边的人得到消息后,没有马上和张学良说。直到几天后,张学良才在北戴河休息了一会儿,与张学良进行了认真的交谈。
张学良悲痛欲绝,想起这几天没有给冯打电话打听,他更是焦虑,北戴河沟通不便,他经过几次曲折才接通冯来的电话,希望冯能够来到北戴河,一起休息疗伤。
冯某抵达北戴河的那天,夫妻俩让身边的工作人员避开,只留下几个亲信。他们拥抱着,抽泣着,心想着萧琦以前善良、聪明,也伤心欲绝。
张学良和余凤芝相亲生远,但亲自送走了三个儿子,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极大的精神折磨。
张学良曾对人们说:
"我和我的妻子有三个儿子,他们都死了,都在我面前。我的孩子们没有从我这里得到任何好的光线,他们没有得到任何好的光线,特别是老板,老人,如果不是我的原因,他们可能不会这么早就死了。"
张学良唯一长寿的儿子是张玉琳,是赵思小姐唯一的爱子。但和三哥哥一样,张艺璇的生活并不顺利,连张学良和赵一轩都认不出来。
配图|张学良、余凤芝和四个孩子
1929年冬,赵一轩生下了儿子张玉林。余枫拿着奶粉得到消息,冒着风雪,专程去看赵一轩母子。
余枫给心痛的张玉林,提出在帅府东侧建一座小洋楼,赵一轩可以和孩子们一起住在里面,赵一轩心里很感动。
1940年,赵一轩出门前往贵州。
张学良被软禁,赵一轩终于下定决心陪伴坠落的情人。由于无法怀上年幼的儿子,她经过痛苦的抉择后,将张学良唯一的儿子张玉林托付给了美国朋友伊雅格和埃娜。
1946年,张学良被秘密护送到台湾,躲藏在高雄,住在一座废弃的堡垒里。
1954年,宋美玲从台北派了一位启迪老师董显光,他说他教张学良英语,实际上是在试图弄清楚张学良的思想变化。
宋美玲没想到董贤光夫妇和张学良,赵一轩在一起很久以后,从一开始就互相警惕,到无话可说,却成了朋友。
1955年,董被命令前往美国。他们问张学良、赵一轩是否有任何要求,赵一轩几次说又停了下来,最后他们说了一个请求,希望董贤光夫妇能帮她找到失散15年的儿子。
董太太对赵一轩很有同情心,答应尽力帮她找到张一琳。然而,经过这么长时间,赵一轩只在1940年与側雅格通信地址,如今十多年过去了,寻找他们的希望已经很渺茫了。
董太太离开时,她答应赵一轩,只要张还活着,无论他生活在什么州,他们都会找到他。
1956年5月,赵一轩终于收到了一封期待已久的信,上面有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中的年轻人穿着西装,衬衫领子下面系着领结。
虽然已经15年没见了,但张学良和赵一轩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张玉林。
配图|张学良、儿子张玉林
董太太在信中写道,她找到了张玉琳,她的房子在1952年的一场大火中被毁,她的家人搬出了旧金山,在洛杉矶定居。
董太太让很多朋友去找张玉林,但无济于事。董建华不得不求助于美国国务院。经过国务院的筛选和搜查,终于找到了张玉林的下落。
赵一轩曾经告诉亦雅阁,他们绝不能向外界透露张的真身,于是雅格一家改名为克尔。他们把张玉林当成自己的人,为了他的安全,雅格一家从来没在他面前提起过亲生父母,给他上了完全西化的教育,所以董太太在孩子的名字里找不到他的踪迹。
在养父母的精心培养下,张玉琳成为了一名知名的航空航天专家,在加州一个空军基地从事太空研究。
知道儿子现在不仅平安健康,还有自己的事业,赵一轩和张学良这么多年吊着心放下。
自从找到张,董一直在蒋介石和宋美玲面前游说,希望他们能让张回来看望她的父母。一年后,张被允许返回台湾,与她的亲生父母见面,他们仍然被囚禁。
张玉琳已经和父母分开25年了,当他再次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张菊欣,他只有一岁。
张聚欣和弟弟张菊阳的名字被张学良本人取了,两个年幼孙子的名字合起来就是"信仰"。
张玉林的家人在台北住了一个月,张学良似乎忘记了他所有的烦恼,因为他每天都抱着年幼的孙子。
从那以后,张某每年都带着妻子和孩子到台北探望父母,还经常写信。
照片|张玉琳带着妻子和孩子第一次到台湾探望父母
1990年,张学良终于获得了相对自由,与赵一轩一起离开台湾去美国探亲访友。
当时张学良最想去的,其实就是中国大陆。
但国民党当局坚决反对他前往大陆,甚至去香港探亲访友也要被国民党当局阻挠。
虽然张学良晚年在夏威夷能享受到天堂的喜悦,但他一直在想着自己的家乡,留下了极大的遗憾。
1993年底,赵一轩卖掉了他们在台北的所有房产,和张学良商量着能不能让张玉林接替他们的位置,回到大陆。
张玉林接到母亲的电话,沉思片刻后,答应了。
他和父母已经分居15年了,但对父母却很孝顺,经常带着妻子和孩子从洛杉矶到夏威夷看二胎。特别是在父母的生日或春节那天,张玉林会来。
张玉林从NASA退役后,见到父母的次数越来越多,张学良喜欢自己的小孙子张聚新,他经常和孙子一起玩,锻炼身体,留下了很多孙子孙女的视频。
张学良也经常和儿子聊起家乡的事情,张玉林也非常了解父母晚年离家出走的遗憾。毕竟东北是张学良的根,他想怎么回东北看看,然后和亲朋好友聊天,面对面说说家话,吃一顿家常菜。
除了想亲自代替父亲回去看看家乡,张玉林回国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张玉林在中国大陆生活不到10年,很多记忆模糊不清,甚至忘记了自己的母语。他总是觉得自己与他的国家有联系,只有他年迈的父母。
直到他退休后,他才遇到了从北京访问旧金山的中国航天部技术代表团的一位专家,他的家乡被唤醒了。
照片|1989年,张学良、张雪森、张玉林合影
专家知道张的特殊身份,他是美国航天领域的权威计算机专家,张华玲聊天很投机,见面很晚。
经过几次谈话,专家诚挚地邀请张勇回大陆看一看,参观他出生的地方。
他们的对话都是英文的,却让张玉林的心里闪耀着,那个"家"的声音,常常在他的脑海里。
1992年,张正计划带着妻子和孩子回到祖国。
但当时,张还处在台湾,受到国民党的严密监视,正试图在美国定居。
如果张当时直接去北京,就会影响张学良离开台湾的计划。张学良和赵一轩老了,在台湾度过了那么多美好的时光,他们受不了一次又一次的耽搁。
现在,张学良和赵一轩已经落户美国,赵一良主动提出回国事宜,这也是张一林期待已久的机会。
1994年春天,张勇接到邀请,于5月赴北京参加一个关于空间技术的重要会议。
张玉琳很高兴地给父母打电话,张学良和赵一轩听到这个消息时也很兴奋。他们要求张在北京活动后访问她在东北的家乡而不是她的父母,并崇拜她的祖父。
小小离家,张玉林在返程飞机上不安。他对中国知之甚少,以至于担心他下飞机后没人会接他。
他在飞机上与"中国通行证"交谈,希望在他们下飞机后对这对夫妇有更多的照顾。
一上飞机后,外交部主任一直在等候,他也特意办理了手续,给一般人不能进入卫星厅见面,从卫星厅出来,他们安排住在一家四星级的友谊旅馆,为了让这对夫妇好好休息,当天没有安排任何活动。
张玉林和陈淑珍以非常低调的方式回家,不想惊动媒体。中央有关部门尊重张玉林和夫人的思想,一切活动都是悄悄进行的,没有公开宣传。
最让张晓波惊讶的是在中国发射的卫星和火箭的物体和模型。中国的航天工业在短短几十年内就能达到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他非常兴奋和高兴。
活动结束后,他们参观了天安门广场和长城,并会见了杨虎城的儿子杨占民,他是东北军统帅万福林的儿子王国权,张学思的儿子张忠坤。
祖国正在千方百计,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到达东北后,张玉林迫不及待地看到了沈阳大南门附近的"大帅府",现在已被政府更名为"张学良将军纪念馆"。
这座建筑在三人中已有6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保存完好,张先生和张太太都大吃一惊。
配图|张学良与家人
在赵思小姐的楼前,张玉琳神情特别激动,在美国看过很多视频,但看到大楼的时候,却忍不住泪流满面。
张玉琳不禁感触,陈淑珍太太不时提醒老公不要多说话。明明来到家乡,却一直很谨慎。
张还专程参观了"九一八事变"纪念塔、东北大学旧址等历史遗迹。
六十六年前,张学良亲自担任东北大学校长,为了学校,他捐出了张学良的大部分遗产。晚年,张学良关注东北大学,亲自书写校名,支持东北大学复课,并担任东北大学名誉校长。
在学校门口,张和妻子在张学良写的校牌前拍照,参观了新建的张学良图书馆。张玉林认真听着叙述者的讲解,看着东北大学的细雨,那一幕是半个世纪以来大悲的一幕。
张学良的老部门,亲戚朋友听说张学良的儿子回来了,都来看他了。张学良的老下属、省政协副主席刘明轩送给张玉林两瓶家乡的好酒,希望能带他去美国给老上司张学良一尝。
按照父母的指示,张玉林和妻子也去了林元帅(张作霖的墓),他们没有带相机,只用相机随身携带拍照,连续拍了几张彩色卷。
配图|张学良与孙子一起玩耍
沈阳市副市长特意在"少帅府酒屋"晚宴上,这座酒屋是张学良将军的故居纪念馆,这次是为张玉林夫妇做的十道菜,都是赵思小姐和张学良小姐爱吃的菜。
面对热情洋溢的家乡人,张玉林和妻子放下了心的谨慎,回应了乡亲们的问候,一再承诺,一定会是他们回馈张学良父亲的愿望。
5月12日,中共中央常务副部长万少芬邀请张玉林和夫人到北京共进晚餐,反复告诉他们:张学良将军若想回家,想见谁,想去哪里,祖国一定会尊重他老人的意见, 不能安排任何活动,也可以派专机来接机,希望张学良能解除顾虑。
这次在大陆,张玉林和妻子一共住了13天,还遇到了阿姨和叔叔的后代,这次旅行他们很开心,很开心。回到美国后,张玉林将在东北的所有细节都给父亲听,张学良长时间无法平静心情,他写下了题词"鹤有梦回家,云没有心",从美国到沈阳, 被派往东北军的旧部分。
一年后,张和丈夫再次来到东北。
1995年6月15日,张学良老员工的密友余宝航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在沈阳隆重举行隆重仪式。
翟宝航是中国共产党东北的重要领导人,张学良失去自由后,翟宝航不惜一切代价出手营救。在公开和私人场合,张学良都非常重视这次纪念活动。
张学良想亲自来沈阳参加,奈和还是很难的。他在夏威夷为"雨宝航照片集"和"玉宝航纪念收藏"写了题词和序言,以便他的儿子和儿媳在纪念仪式上占据他的位置。
配图|张学良90岁生日
这次张玉林回来了,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重庆红岩村纪念馆派代表前来迎接。
重庆红岩村纪念馆赠送张学良两根龙凤杖,南京梅园新村送给他一盒雨花石,箱子上写着"千古英雄张学良"字样,这是周恩来总理对张学良的评价。
6月初,缗宝航的后裔于明光来到美国,祝张学良生日快乐,并代表家乡千百万人邀请张学良回家。不过,张学良身体不好,再也负担不起长途跋涉的了,他安慰于明光:"会有机会的,会有机会的。"
张学良本人很清楚,"机会"可能再也不会出现了。
1996年,在张学良的鼓励下,张学良的儿子张菊欣考入北京大学。
2000年,国民党下台后,赵一轩去世。
张学良的人生在一年内走到了尽头,经历了这样的情感起伏。
在赵怡音的日子里,张艺琳和妻子一直在她身边。很多亲戚朋友都为张学良诞辰100周年而来,没想到幸福来临,看到的就是生死。
配图|张学良全家合影
赵一轩对儿子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照顾好你的父亲。"
2001年10月,张学良安详离世,享年101岁。
很多人问他的健康状况,他总是平淡无奇地说:"好吃又好吃。事实上,他不止一次地告诉人们,他早在1936年就"死了"。他的总结非常黯淡和无助。
张学良的晚年,看似安逸安稳,但在他心中,他最辉煌的岁月永远停留在抗日呐喊中,拼命的那一刻,定格在了1936年。
无论来世如何颂扬他的爱国信仰,他都哀叹自己几十年来没能为国做一件伟大的事情,更让他无法回国,日夜焦虑。
1990年,张学良的老上司陆光轩收到张学良的亲笔信,直到1993年去世,他一直在等着见张学良。
周恩来去世之际,他向老上司讲述了他在台湾的工作:"别忘了台湾的老朋友!1992年,邓英超在想到张学良之前就去世了。和周恩来一样,她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之一就是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1995年,张学良的前秘书郭伟成因病去世,他受伤了,几乎挣扎着活下去,正在等待张学良回来......
于是一个接一个地离开,张学良还是自己做不到。
张玉林和张菊欣都明白了,都在心里。张学良看不清,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弥补张学良晚年在心中的残疾。
配图|张学良抱着孙子张聚新
2004年,张菊欣被聘为东北大学兼职教授。他和他家乡之间的联系,还有一个,他的家乡印记,还有一个。
2005年8月,在中国人民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张和夫人应邀回祖国进行庄严的纪念活动。
这一次,张和妻子专程来到西安。
六十年前,张学良为抗日救赎,曾多次被蒋介石士兵斥为"西安事件"后一再遭到拒绝。如今,张玉琳住在简陋的张学良公馆,闭上眼睛,似乎能够感受到父亲的爱国情怀。
张玉林的身体,有着太重的家庭责任,也有几天黑夜无法讲述家族的传奇。
他将这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传递给了他的儿子张菊欣,张菊欣和父亲一样,一次又一次地前往东北和西安,坚持让孩子们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百年的沧桑,异域漂流,无法放弃与这片土地的感情。爱国者的子女,无论他们身在何处,都不能失去他们的祖国,他们的国家永远不会忘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