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蜀漢滅亡48年後,劉備的曾孫重返西川,哪料卻又成了“安樂公”

三國英雄無數,但要論最精于籠絡人心,以識人善用見長的君主,非劉備莫屬。

劉備寬仁,忠厚,樂善好施,深得民心。從青年時代起,就有不少年輕豪傑依附于他,其麾下盡是能謀善斷,忠勇無雙的謀士和勇将。

蜀漢滅亡48年後,劉備的曾孫重返西川,哪料卻又成了“安樂公”

劉備不負衆望,終是成就了蜀國霸業。令人惋惜的是,他的子孫後代未能将宏圖偉業傳承下去。蜀國名将姜維曾道:“蜀國之滅,絕非将軍之罪,實是後主無道而緻啊!”

初代“安樂公”:劉禅

劉備之子劉禅,即後世所稱的“扶不起的阿鬥”。其生母為劉備之妾,甘夫人。建安十二年,甘夫人随劉備到荊州時生下了阿鬥。

次年,駐軍樊城的劉備遭曹軍突襲,劉備倉皇撤離,行軍至當陽長坂坡時,被曹操大軍追上。霎時間兵刃相接,百姓四散奔逃。

蜀漢滅亡48年後,劉備的曾孫重返西川,哪料卻又成了“安樂公”

甘夫人抱着阿鬥跟随丈夫,卻不幸被驚惶的人馬沖散。護送主公向南逃去的趙雲及時傳回,血戰長坂坡,救回主公妻兒。

《三國演義》中,趙雲沖破曹軍圍堵,追上劉備,交還阿鬥。劉備接子,擲之于地:“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将!”當時阿鬥隻有一歲,尚在襁褓之中。

後人常戲稱,阿鬥兒時被其父摔壞了腦子,長大後才會奇蠢無比,百無一用。然而,據史料記載,劉備臂長過膝,想必“擲之于地”與“放之于地”相差無幾。

蜀漢滅亡48年後,劉備的曾孫重返西川,哪料卻又成了“安樂公”

章武元年,劉備稱帝,劉禅被立為皇太子。章武三年,劉備病逝,劉禅繼位登基。其時蜀國已經折了關羽,張飛等數員名将,人才濟濟之勢已去。

丞相諸葛孔明忙于北定中原,外出打仗,無餘力治理蜀國内政。孔明死後,劉禅寵信宦官黃皓,在其進言下停止北伐。直到魏軍攻入漢中,劉禅才派人前去救援,但為時已晚。

蜀國地處偏遠,長年戰争消耗導緻戰力不足,再加上人才凋零,内憂外患,大勢已去。劉禅主動投降,受到北魏司馬昭厚待,并被司馬昭封為“安樂公”。

蜀漢滅亡48年後,劉備的曾孫重返西川,哪料卻又成了“安樂公”

“樂不思蜀”

劉禅自投降起搬到魏國的國都居住。一日,司馬昭宴請劉禅及歸降的蜀國群臣。宴席上,司馬昭命人表演蜀國歌舞。蜀國舊臣們觸景生情,紛紛涕淚沾裳,隻有劉禅泰然自得,縱情享樂。

司馬昭問劉禅“安樂公可思念蜀國?”劉禅答:“此間樂,不思蜀也。”于是司馬昭認定劉禅愚不可及,胸無大志,不足為患,便沒有對他斬草除根。“安樂公”劉禅也得以性命無虞,庸庸碌碌地了此殘生。

這便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樂不思蜀”的由來。

蜀漢滅亡48年後,劉備的曾孫重返西川,哪料卻又成了“安樂公”

至于劉禅對司馬昭作答時,所思所想究竟如何,是韬光養晦,裝瘋賣傻以求保命,還是當真昏庸愚笨,後人無從知曉。無可争議的是,自古成王敗寇,戰敗者非死即受辱。

二代“安樂公”:劉玄

西晉懷帝永嘉五年,永嘉之亂爆發。匈奴軍隊在劉淵之子劉聰率領下擊敗西晉京師洛陽的守軍,攻陷洛陽并大肆搶掠殺戮。劉禅的親眷大多死于這場動亂之中,唯有其弟劉永幸免于難。

《三國志》載:值永嘉大亂,子孫絕滅。唯永孫,玄奔蜀!

蜀漢滅亡48年後,劉備的曾孫重返西川,哪料卻又成了“安樂公”

其時,蜀地,也就是西川的土地上,已經建立起了新的政權。

太安二年六月,蜀地起義軍前将軍李雄攻占郫城,九月自稱大都督、大将軍、益州牧。永興元年,李雄自稱成都王,建年号建興,廢晉朝法。

隔年,永嘉之亂爆發,晉國兵荒馬亂,政權衰弱,劉永之孫劉玄趁亂重回西川。

此時的西川早已物是人非。舊地有了新王,不認舊主之後人。劉備的後代雖然是根正苗紅的漢室王族血統,不過一族之姓氏,一脈之血統之于曆史宏觀程序而言,不啻于泡沫之于大海。

蜀漢滅亡48年後,劉備的曾孫重返西川,哪料卻又成了“安樂公”

劉氏威望早已不複當年。盡管如此,成漢皇帝李雄仍然念在劉玄乃漢室宗親的份上,表面上優待于他,否則會使自己陷于不仁不義之地。然而,李雄并非真心與劉玄交好,而是綿裡藏針,微笑裡藏着毒刺。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李雄賜給劉玄一個極具諷刺與恫吓意味的封号——“安樂公”。

天下誰人不知,“安樂公”是司馬昭為羞辱劉禅而賜給他的封号,如今李雄将這份羞辱加到了劉禅的曾孫,劉玄的頭上,目的有二:其一,以貶低舊主後人的方式來彰顯自己的尊貴和權威。

蜀漢滅亡48年後,劉備的曾孫重返西川,哪料卻又成了“安樂公”

其二,警示劉玄,你爺爺朝歡暮樂,樂不思蜀,才得以苟活,你最好也給我安分守己,隻管沉溺酒色,尋歡作樂便好,切勿妄想重奪蜀地,否則叫你性命不保。

已無回天之力

遙想當年,劉備進位漢中王,占據了天下面積最大的益州和荊州三郡,還加上一個漢中。其麾下文将有法正,諸葛孔明,黃權,劉巴,武将有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個個忠肝義膽,骁勇善戰。

蜀漢滅亡48年後,劉備的曾孫重返西川,哪料卻又成了“安樂公”

那是漢室宗親劉皇叔最意氣風發的時候。不想其身後百年,當年的雄圖偉略竟因時運不濟,子孫無能而衰敗至此,其後代竟需忍辱含垢才能在亂世之中苟且偷生。

我們無從得知,初代“安樂公”劉禅是否曾在歸降後的某一個落葉蕭蕭而下的秋夜,獨自憑倚窗棂,緬懷故土,哀歎天意亡蜀,責備自己膽小如鼠,昏庸無能。

我們也無從得知,當劉玄在故土之上得知自己被封為“安樂公”時,是否心境蒼涼,痛苦難當。隻知道他們都沒有在絕境之中選擇殊死抗争,而是選擇安于天命,碌碌終生。

蜀漢滅亡48年後,劉備的曾孫重返西川,哪料卻又成了“安樂公”

以史為鏡,不由得發人深思。當我們深陷困境之時,奮起與命運搏鬥的無畏精神固然感人肺腑,值得敬佩,可是選擇對命運讓步,對軟弱無能的罵名充耳不聞,隻求安穩度日的做法真的就錯盡錯絕麼?

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與見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