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蜀汉灭亡48年后,刘备的曾孙重返西川,哪料却又成了“安乐公”

三国英雄无数,但要论最精于笼络人心,以识人善用见长的君主,非刘备莫属。

刘备宽仁,忠厚,乐善好施,深得民心。从青年时代起,就有不少年轻豪杰依附于他,其麾下尽是能谋善断,忠勇无双的谋士和勇将。

蜀汉灭亡48年后,刘备的曾孙重返西川,哪料却又成了“安乐公”

刘备不负众望,终是成就了蜀国霸业。令人惋惜的是,他的子孙后代未能将宏图伟业传承下去。蜀国名将姜维曾道:“蜀国之灭,绝非将军之罪,实是后主无道而致啊!”

初代“安乐公”:刘禅

刘备之子刘禅,即后世所称的“扶不起的阿斗”。其生母为刘备之妾,甘夫人。建安十二年,甘夫人随刘备到荆州时生下了阿斗。

次年,驻军樊城的刘备遭曹军突袭,刘备仓皇撤离,行军至当阳长坂坡时,被曹操大军追上。霎时间兵刃相接,百姓四散奔逃。

蜀汉灭亡48年后,刘备的曾孙重返西川,哪料却又成了“安乐公”

甘夫人抱着阿斗跟随丈夫,却不幸被惊惶的人马冲散。护送主公向南逃去的赵云及时返回,血战长坂坡,救回主公妻儿。

《三国演义》中,赵云冲破曹军围堵,追上刘备,交还阿斗。刘备接子,掷之于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当时阿斗只有一岁,尚在襁褓之中。

后人常戏称,阿斗儿时被其父摔坏了脑子,长大后才会奇蠢无比,百无一用。然而,据史料记载,刘备臂长过膝,想必“掷之于地”与“放之于地”相差无几。

蜀汉灭亡48年后,刘备的曾孙重返西川,哪料却又成了“安乐公”

章武元年,刘备称帝,刘禅被立为皇太子。章武三年,刘备病逝,刘禅继位登基。其时蜀国已经折了关羽,张飞等数员名将,人才济济之势已去。

丞相诸葛孔明忙于北定中原,外出打仗,无余力治理蜀国内政。孔明死后,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在其进言下停止北伐。直到魏军攻入汉中,刘禅才派人前去救援,但为时已晚。

蜀国地处偏远,长年战争消耗导致战力不足,再加上人才凋零,内忧外患,大势已去。刘禅主动投降,受到北魏司马昭厚待,并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公”。

蜀汉灭亡48年后,刘备的曾孙重返西川,哪料却又成了“安乐公”

“乐不思蜀”

刘禅自投降起搬到魏国的国都居住。一日,司马昭宴请刘禅及归降的蜀国群臣。宴席上,司马昭命人表演蜀国歌舞。蜀国旧臣们触景生情,纷纷涕泪沾裳,只有刘禅泰然自得,纵情享乐。

司马昭问刘禅“安乐公可思念蜀国?”刘禅答:“此间乐,不思蜀也。”于是司马昭认定刘禅愚不可及,胸无大志,不足为患,便没有对他斩草除根。“安乐公”刘禅也得以性命无虞,庸庸碌碌地了此残生。

这便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乐不思蜀”的由来。

蜀汉灭亡48年后,刘备的曾孙重返西川,哪料却又成了“安乐公”

至于刘禅对司马昭作答时,所思所想究竟如何,是韬光养晦,装疯卖傻以求保命,还是当真昏庸愚笨,后人无从知晓。无可争议的是,自古成王败寇,战败者非死即受辱。

二代“安乐公”:刘玄

西晋怀帝永嘉五年,永嘉之乱爆发。匈奴军队在刘渊之子刘聪率领下击败西晋京师洛阳的守军,攻陷洛阳并大肆抢掠杀戮。刘禅的亲眷大多死于这场动乱之中,唯有其弟刘永幸免于难。

《三国志》载:值永嘉大乱,子孙绝灭。唯永孙,玄奔蜀!

蜀汉灭亡48年后,刘备的曾孙重返西川,哪料却又成了“安乐公”

其时,蜀地,也就是西川的土地上,已经建立起了新的政权。

太安二年六月,蜀地起义军前将军李雄攻占郫城,九月自称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永兴元年,李雄自称成都王,建年号建兴,废晋朝法。

隔年,永嘉之乱爆发,晋国兵荒马乱,政权衰弱,刘永之孙刘玄趁乱重回西川。

此时的西川早已物是人非。旧地有了新王,不认旧主之后人。刘备的后代虽然是根正苗红的汉室王族血统,不过一族之姓氏,一脉之血统之于历史宏观进程而言,不啻于泡沫之于大海。

蜀汉灭亡48年后,刘备的曾孙重返西川,哪料却又成了“安乐公”

刘氏威望早已不复当年。尽管如此,成汉皇帝李雄仍然念在刘玄乃汉室宗亲的份上,表面上优待于他,否则会使自己陷于不仁不义之地。然而,李雄并非真心与刘玄交好,而是绵里藏针,微笑里藏着毒刺。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李雄赐给刘玄一个极具讽刺与恫吓意味的封号——“安乐公”。

天下谁人不知,“安乐公”是司马昭为羞辱刘禅而赐给他的封号,如今李雄将这份羞辱加到了刘禅的曾孙,刘玄的头上,目的有二:其一,以贬低旧主后人的方式来彰显自己的尊贵和权威。

蜀汉灭亡48年后,刘备的曾孙重返西川,哪料却又成了“安乐公”

其二,警示刘玄,你爷爷朝欢暮乐,乐不思蜀,才得以苟活,你最好也给我安分守己,只管沉溺酒色,寻欢作乐便好,切勿妄想重夺蜀地,否则叫你性命不保。

已无回天之力

遥想当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占据了天下面积最大的益州和荆州三郡,还加上一个汉中。其麾下文将有法正,诸葛孔明,黄权,刘巴,武将有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个个忠肝义胆,骁勇善战。

蜀汉灭亡48年后,刘备的曾孙重返西川,哪料却又成了“安乐公”

那是汉室宗亲刘皇叔最意气风发的时候。不想其身后百年,当年的雄图伟略竟因时运不济,子孙无能而衰败至此,其后代竟需忍辱含垢才能在乱世之中苟且偷生。

我们无从得知,初代“安乐公”刘禅是否曾在归降后的某一个落叶萧萧而下的秋夜,独自凭倚窗棂,缅怀故土,哀叹天意亡蜀,责备自己胆小如鼠,昏庸无能。

我们也无从得知,当刘玄在故土之上得知自己被封为“安乐公”时,是否心境苍凉,痛苦难当。只知道他们都没有在绝境之中选择殊死抗争,而是选择安于天命,碌碌终生。

蜀汉灭亡48年后,刘备的曾孙重返西川,哪料却又成了“安乐公”

以史为镜,不由得发人深思。当我们深陷困境之时,奋起与命运搏斗的无畏精神固然感人肺腑,值得敬佩,可是选择对命运让步,对软弱无能的骂名充耳不闻,只求安稳度日的做法真的就错尽错绝么?

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与见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