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膺李方膺(1695-1755),中國清代畫家。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園,白衣山人。為“揚州八怪”之一。通州(今江蘇南通)人。出身官宦之家,曾任樂安縣令、蘭山縣令、潛山縣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職,因遭誣告被罷官,去官後寓揚州借圓,自号借圓主人,以賣畫為生。與李鱓、金農、鄭燮等往來,工詩文書畫,擅梅、蘭、竹、菊、松、魚等,注重師法傳統和師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畫筆法蒼勁老厚,剪裁簡潔,不拘形似,活潑生動。被列為揚州八怪之一。
善畫松、竹、蘭、菊、梅、雜花及蟲魚,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畫梅。作品縱橫豪放、墨氣淋漓,粗頭亂服 ,不拘繩墨,意在青藤、白陽、竹憨之間。畫梅以瘦硬見稱,老幹新枝 ,欹側蟠曲。用間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題畫梅詩有“不逢摧折不離奇”之句。

四君子冊頁
李方膺有一年在知府任上遇大旱,赤地遍野,良田絕收,百姓不緻餓死唯有開倉放糧,若層層上報時間肯定來不及。李方膺與鄭闆橋一樣,冒着被殺頭的危險果斷地打開國庫開倉赈糧。還有一次李方膺為了替老百姓做主,自己被投入了大牢。如此看來,清代官場有光明也有黑暗。康雍乾何以盛世?與這些為民做主的小芝麻官的高潔品德是分不開的。隐于借園結友甚多李方膺(1696-1755),字虬仲,一字秋池,号睛江,乳名龍角,南通人。南通當時隸屬于揚州,是揚州的一個散州,是以李方膺是廣義上的揚州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冬,李方膺從合肥知縣位歸隐後不再當官。但他沒有回故鄉南通,也沒有到文人雅士、書畫家聚集地揚州,而是在南京借寓項氏花園,李方膺題名“借園”,項氏花園從此有了新名字。在借園,李方膺住了四年,期間與當時文壇泰鬥袁枚、畫家沈鳳過從甚密,談詩論畫,不問政治,悠哉遊哉,過了一段惬意的生活,産生了一大批書畫作品。
《古松圖》
李方膺的怪來自于他的倔脾氣,他專門找别人不畫、不能畫、不屑畫的來畫,畫夢梅、疾風、破盆、弱蘭,把自己的“倔”全部在繪畫中釋放了出來,終成揚州一怪。
别出心裁一枝梅
李方膺一生最愛梅花,畫梅花直至生命盡頭,在他的傳世作品中,将近一半是梅花題材,單從創作數量上也能說明他對梅花的鐘愛。
《墨梅圖》
李方膺愛梅成癖,愛得如癡如醉。那年到安徽滁州代理知州,到任就前往醉翁亭,在歐陽修手植梅樹前鋪下紅地毯,納頭就拜,愛梅至極可見一斑。李方膺是愛梅高潔的秉性,愛梅不畏冰霜的品格,他愛梅是自我人格的外射。
李方膺所畫的梅花用筆蒼勁老辣,構圖簡練疏朗,揮毫縱橫,水墨淋漓,枝幹瘦硬,花蕾了了,有大片的留白。蘇東坡是畫梅的絕頂高手,但鄭闆橋被李方膺的梅花深深吸引,竟如此歎曰:“東坡,與可畏之”,評價之高,無以複加。“揮筆落紙墨痕新,幾點梅花最可人,願借天風吹得遠,家家門巷盡成春”,這是他一幅臘梅畫上的題詩。與鄭闆橋在“衙齋聽竹圖”中的題詩“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葉一枝總關情。”一樣展現了對百姓的關心。
李方膺墨梅圖欣賞
《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