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們潛入柳江40多米,找到了遺失千年的珍寶……

公元815年盛夏,一代文豪柳宗元在柳江之畔偶得珍寶,鑿石制硯,締造了一段關于友誼的千古佳話。

如今,人們沿着他的足迹上山下水不斷追尋,當年名噪一時的奇珍能否穿越千年重制人間呢?

2013年,為了尋求一方可複原千年柳硯工藝的石料,柳州博物館組建了一個工作隊,在柳江尋找疊石。

這是韋樂意第一次潛入柳江江底,他緊張中帶有幾分興奮。江水之下真的藏着優質石料嗎?

他們潛入柳江40多米,找到了遺失千年的珍寶……

韋樂意帶着工具再次潛入江底,選中一塊水下疊石并系好,然後将其與山體分離。20分鐘後,他帶着第一塊疊石浮出水面。這塊凝聚了無數人心血的石料是否适合制硯呢?

漢代劉熙在《釋名》中說:“硯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簡單來說,硯台是将墨條研磨成墨汁的器物。制硯首先需要将石料切割成形,打磨成坯,之後的工序就是圖稿設計,好的作品在動刀之前都有一個漫長的醞釀期,接下來的一鑿一鏟,看似平凡無奇,實則暗藏無數功力。

硯雕好以後,經過磨墨、吸水、損毫等試驗,柳州博物館确認這就是他們一直苦苦尋覓的制硯石料。随後,柳州博物館派人摸清了江底石料的産量,并複制出一批龍壁柳硯。

2014年大年初一,柳州博物館推出《龍壁柳硯精品展》,這是人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領略千年柳硯的風姿卓韻。

柳州博物館館長 程州:柳硯它是純黑色的,是以民間叫它烏金,我們做的是以方硯為見長,摸起來的手感有溫潤如玉的感覺,同時在這種溫潤如玉的前提下,它的發墨性還特别好,這就極其難得了。

這方《羅池夜月》硯就是典型的方形硯,它外形方厚、色澤明亮。硯台正面巧妙利用柳州古八景之一的“羅池”為硯池。皓月當空,亭台、廊橋、柳陰與闊水一一入景,意境悠遠。

他們潛入柳江40多米,找到了遺失千年的珍寶……

四個側面分别刻有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時釋放奴隸、興辦學堂、種柑植柳、鑿井取水4件利國惠民之事,硯的背面則镌刻着《荔子碑》全文,整方硯既展現了柳州曆史,又融合了柳宗元文化。

這次專題展推出後,柳硯享譽八桂,但孫祖毅并不滿足于此。他心底一直有個疑問,如果讓柳硯和同樣發源于唐代的四大名硯來個“友誼賽”,會是怎樣的結果呢?帶着這個想法,2014年5月孫祖毅帶着《羅池夜月》硯參加了第十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

他們潛入柳江40多米,找到了遺失千年的珍寶……

因為選材優良、構思精妙,《羅池夜月》硯從500多件雕刻類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獎”金獎。意外之喜讓孫祖毅信心倍增,後來發生的另一件事同樣令人振奮。

2015年,中國國家畫院畫家申少君來到柳州,孫祖毅拿出三方硯台請他品鑒。

柳州博物館資訊産業辦主任 孫祖毅:實際上就一塊柳硯,一塊端硯,一塊歙硯,端硯歙硯都是我們在市面上買的,然後給他磨,然後他看看,磨一下,掭掭筆,然後他說這塊硯比較好一點,實際上他選中那塊就是我們的柳硯。

此後,柳州博物館加大了龍壁柳硯的開發力度。現代制作的柳硯既不固守實用之形,又着力于濃縮中華文化意蘊,并萬千風物景象于尺寸之石。

他們潛入柳江40多米,找到了遺失千年的珍寶……

比如這組“柳州古八景”系列作品,制硯師将古代柳州或變遷或消失的景緻在硯石上重制。

這方“和硯諧韻”為鐘形硯,硯唇裝飾雲紋,回紋等圖案,硯堂平展寬廣,硯崗處高浮雕麒麟吐水,整體風格古意昂然。

他們潛入柳江40多米,找到了遺失千年的珍寶……

除了傳統造型外,柳州博物館還推陳出新,制作了一些富有廣西特色的柳硯,如銅鼓硯。

他們潛入柳江40多米,找到了遺失千年的珍寶……

以及這組以柳州螺蛳粉為主題元素的硯台,賦予了柳硯全新的藝術創意,極其生動有趣。

那麼,為什麼龍壁山下的奇石如此特殊,能制成優質柳硯呢?地質專家對柳硯的“身世”做了一番研究。

廣西第七地質隊副隊長 雷美榮:這個岩石是我們地質上講叫做二疊系,那個年代,離現在大概260個百萬年(2.6億年),它的岩性是這個矽質灰岩,這個地方原來是一個海,汪洋,經過地殼運動後面這個露出海面,海水退了以後就成陸地,又經過曆史的變遷,風化,剝蝕,擡升,才形成現在這個樣子。

他們潛入柳江40多米,找到了遺失千年的珍寶……

雷美榮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在柳江兩岸做地質考察,這次他分别從江邊和江底40米采集了兩塊疊石帶回研究所,從石料的色澤、礦物成分、硬度等多方面進行對比檢測。

他們潛入柳江40多米,找到了遺失千年的珍寶……

廣西第七地質隊副隊長 雷美榮:經過對比以後我發現,左手(江底)這一塊大概與當年柳宗元當年所采的柳州硯石比較相似,因為它還有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表面上有天然溶石的小小的凹坑 ,我右手(江邊)這塊砂岩就沒有這個現象。

他們潛入柳江40多米,找到了遺失千年的珍寶……

由于龍壁山整座山直插江底,柳江流經此處被阻擋,折向東流,是以江水表面看似波瀾不驚,江底卻是漩渦急流。經年累月下,江底之石就形成了一個個天然凹坑。

在柳州博物館和柳州市收藏家協會裡收藏的兩塊龍壁石就出自龍壁山下深水處。這種石料由層層闆岩構成,形如圖書疊摞,是以本地人又稱之為“疊書石”。石面上均分布着大小各異、深淺不同又層次分明的圓形凹池。這些凹池浸潤光潔,猶如天然硯窩,沾水即可研墨。

他們潛入柳江40多米,找到了遺失千年的珍寶……

衣冠古冢今猶在,柳硯名傳譽九洲。柳硯是柳宗元留給柳州的文化遺産,從唐至今,在黯淡沉寂了千年光陰之後,龍壁柳硯,被人們再次賦予了全新的藝術生命。

柳硯,作為廣西唯一入選《中國名硯·地方硯》的硯台,雖不如中國四大名硯那樣久負盛名,但卻以自然天成的材質,承載着廣西人文氣質的表達,即使在資訊時代依舊暗香撲面,魅力獨具。

他們潛入柳江40多米,找到了遺失千年的珍寶……

更多精彩請關注

本周六(12月25日)21:20

廣西衛視播出的《廣西故事·柳硯尋蹤 下》

廣西廣播電視台

播出頻道 播出時間

廣西衛視 每周六21:20

廣西綜藝旅遊 每周三21:50

廣西國際 次周六21:15

廣西網絡廣播電視台 同步播出并點播收看

編輯|駱澤聰

責編丨陳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