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物 | 鄭小瑛:生命就是一曲交響樂

作者:新民晚報

2021年1月1日和2日,91歲的指揮家鄭曉軒将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為上海人民舉辦兩場新年音樂會。經過二十多年的抗癌,音樂對她來說是一劑良藥。

人物 | 鄭小瑛:生命就是一曲交響樂

"更具體地說,演唱會歌劇《茶花姑娘》《卡門》經典選段的後半部分,将用中文演唱。這是我想恢複"劇中歌唱"的嘗試,也是我的"小偷的心"沒有死。"

在電話裡,她非常生氣,以至于她聽不出自己已經與癌症鬥争了二十多年。音樂是鄭曉軒的良藥。鄭曉軒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第一位女指揮家,曾任中央音樂學院指揮部部長、中央歌劇院首席指揮。性格端正,她火辣的脾氣和敬業精神讓業内同仁給雅No."卡拉揚穿裙子"。對于生命,她憤慨地說:"如果有一天落在領獎台上,那就是最浪漫的事情。"

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制作

"我不是大小姐,我工作。

中國"穿裙子的卡拉揚"性格固執,用她自己的話說:"能得到别人的認可,這是最好的;強壯也是一種遺傳基因。1929年9月27日,鄭曉軒出生于上海。父母沒有根據家庭等級給女兒起名字,而是使用父親和母親的姓氏。這就是他們不顧對立,追求愛情,堅持婚姻自主的結晶。鄭曉軒的父親鄭偉是福建永定客座家庭的成員,清華大學二年級學生,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農業經濟學碩士學位,賓夕法尼亞大學商學博士學位。鄭曉軒的母親溫思偉出生于四川省重慶市,受"五四"思潮影響,決心去上海學習女子體育高等師範班,學習新式體育。這是在那個女孩家裡,笑出年紀,是一個很大的逆勢而上。但性格堅強的溫思偉硬被家人隐瞞了買包機票,獨自扛着行李登上了去上海的船。畢業後,溫家寶回到重慶,成為中國第一代女體育教師。據說她還要求女學生穿上燈籠褲和背心裙子去操場,并在留聲機播放的音樂伴奏下跳西方舞蹈,在山城中引起轟動。鄭曉軒在談到母親溫思薇時坦言:"我是獨立而堅強的品格,從小接受母親的講道是分不開的。"

人物 | 鄭小瑛:生命就是一曲交響樂

鄭偉、溫思偉和年幼的孩子們

抗日戰争期間,鄭曉軒一家從上海搬到了重慶南岸老君洞半山邊的鎮江亭。當時,有媒體以"中華小姐"為主題,專門拍攝了對鄭曉軒的采訪。鄭小軒道:"我不是大小姐。溫思薇修女參加婦女運動,會見何湘靜、石亮等民主愛國者。石亮住在鄭曉軒家樓上。石亮曾寫信給8歲的鄭曉軒:"你有一個為勤勞群衆謀福利的父親,還有一個為家庭和社會服務的能幹的母親,她們是男女的榜樣,你必須向他們學習,承擔起中國孩子的責任,才是真正的救贖。"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鄭曉軒仍然保留着一本刻有這珍貴銘文的紀念冊。

1948年12月24日,鄭曉軒決定去解放區,"隻有激情,覺得民族應該有一點責任。"和母親的選擇一樣,她毫不猶豫地離開了家,半個月後,鄭曉軒安全抵達解放區,然後向家人報到安危。在解放區,鄭曉軒參加了由偉大藝術家崔薇帶領的中原大學文藝教育訓練班。上海姑娘去了一個"完全不可思議"的地方,八個人圍着一鍋菜,蹲在地上拿着一個大碗吃,旁邊隻有半面牆蓋住廁所。

指揮家鄭曉軒憑喇叭喝,參加中原大學文藝教育訓練班解放後成為武漢中原大學工藝美術團體。1952年,工藝美術兵團派鄭曉軒到中央音樂學院學習作曲。鄭曉軒6歲學鋼琴,對音樂天賦很強。1955年,蘇聯指揮家杜馬舍夫在中央管弦樂團指揮了合唱團指揮課程。由于對報名的學生不滿意,他去中央音樂學院親自挑選了一些人,包括曾在作曲系學習的鄭曉軒。次年,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指揮部成立,鄭曉軒擔任主課教師。1960年,鄭曉軒赴蘇聯深造,畢業證書上寫着:鄭曉軒從1960年到1963年在莫斯科國立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管弦樂團歌劇交響曲專業,導師是功勳藝術家阿諾索夫教授和羅日斯特文斯基教授。鄭曉軒在蘇聯指揮了幾場音樂會。1962年10月3日,鄭曉軒成為第一位登上外國歌劇舞台的中國指揮家,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丹欽科命名的劇院上演了困難的歌劇《托斯卡》。就這樣,一位女指揮家,放下了身體部位,一生緻力于古典音樂在中國的流行作品。

那是1979年的秋天,歌劇《茶花姑娘》在北京西郊的五道口勞工俱樂部上演。這是這部西方歌劇在被禁十多年後的首場演出,因為指揮是鄭曉軒。在舞台上的黑暗燈光下,身穿黑色天鵝絨表演禮服的鄭曉軒走上舞台。音樂将開始,觀衆還在聊天,瓜子,吃花生。接力棒從鏡頭中抽出,現場仍然不安靜,樂隊不得不調高音量以掩蓋噪音。凄美的序幕在他臉上挂着燦爛的笑容,觀衆們爆發出笑聲。鄭曉軒說,中場休息時,有觀衆跑到音樂池跟她打招呼,"抱怨不能那麼氣,敢愛這裡有節拍吧","嘿,打阿姨,你隻是唱什麼玩。

演出結束時,鄭曉軒獨自坐在歌終的觀衆席上。她翻翻了樂譜,一個小時過去了,沒有一條線可以看。她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古典音樂。從此,指揮家鄭曉軒有了另一個身份:叙述者。于是,在每次演出開始前20分鐘,鄭曉軒就拿着喇叭走到劇院門口喝酒,邀請觀衆早早進入聽講座。起初隻有二三十位聽衆,然後有一兩百人,甚至有人多次買票隻是為了聽鄭曉軒的演講。有些人參加一個節目,在聽講座時做筆記,有些人甚至專門用磚塊大小的錄音機錄制講座。這就是著名的"鄭曉軒模式"。

人物 | 鄭小瑛:生命就是一曲交響樂

80年代的她

"這次上海新年音樂會也将采用'鄭曉軒模式'。然而,現在是資訊時代,"鄭曉軒模式"也需要與時俱進,不得不利用網絡。鄭曉軒說,她最近在網際網路音頻平台上開設了一個節目,在每20分鐘的節目中介紹古典音樂。她的解釋,沒有深層次的技術名詞,很容易了解。鄭曉軒覺得這是長遠的事情,至少可以留給孩子。

戴上假發,在舞台上揮舞棍子

1997年下半年,退休後,鄭曉軒計劃去廈門組建樂團。當時鄭小軒的餐食突然明顯減少,整個人都很瘦。她的老同伴劉恩軒建議她去醫院做檢查。11月初,鄭曉軒獨自一人去醫院檢查,結果一如既往的清晰。鄭曉軒患有直腸癌。"我很緊張,因為我有很多事情沒有做,特别是如果我想讓世界聽到具有中國特色的交響樂和歌劇。鄭曉軒最擔心的,就是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了。手術後,為了早日康複,她每天都在老搭檔劉恩軒的幫助下,咬緊牙關,在醫院的走廊裡慢慢移動,一步一步,兩步,到幾十步,到百步,到千步。鄭曉軒說,當時她心中隻有一個信念,沒有什麼能阻止她再次站在領獎台上,沒有。

1998年4月,鄭曉軒出院。5月,他飛往愛沙尼亞塔林,指揮愛沙尼亞國家交響樂團。因為化療,鄭曉軒的頭發全部不見了,她戴上假發,指揮了兩場中國交響音樂會。當她指揮樂團演奏以中國古典歌曲《霸王卸貨A》為題材的協奏曲時,金鐵馬在古代戰場上的激烈戰鬥,并不是她一生的奮鬥。

鄭曉軒一直有将中國作曲家黃安倫創作的四幕歌劇《嶽飛》搬上舞台的想法。1997年底,鄭曉軒因為癌症進入手術室前,特意告訴朋友、詞曲作者徐慶東:"如果我不能出來,你要記住,一定要把《嶽飛》放出來。"幸運的是,手術進行得很順利。手術後,鄭曉軒尋找祖先的根,第一次來到父親的祖籍——福建永定。在為祖先清掃了墓葬之後,她參觀了永定土樓,該樓因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曆史而震撼。鄭小軒忽然在想:為什麼我們不能用現代交響曲來表達古代土樓文化,這難道不是更讓世人知道它的價值嗎?在鄭曉軒的推動下,九個月後,作曲家劉偉的五部交響曲《大地建築回聲》首演。此後,鄭曉軒指揮廈門愛樂樂團,在日本、法國、德國、意大利、奧地利、加拿大、美國、馬來西亞、新加坡、俄羅斯、澳洲等十幾個國家演出,創下了中國交響樂首演第二大紀錄。鄭曉軒笑着說,這是她的"土樓全球夢"。

人物 | 鄭小瑛:生命就是一曲交響樂

黃鞍倫的歌劇《嶽飛》于2015年在天津大劇院首演,86歲的鄭曉軒于2005年底在演出前發表講話,76歲的鄭曉軒則穿着标志性的白襯衫和黑色外套在福建省龍岩市演出,她大步走進舞台左側。在他到達指揮所之前,他的腳底滑到了一米多深。地闆被砸碎,每個人都被震撼着從椅子上站起來。鄭曉軒被扶到舞台邊上。她保持了一會兒,走上舞台執導。在開場前,她大聲宣布:"請放心,虛驚一場。"它仍然很強壯,隻是頭發有點淩亂。指揮完一小時的演唱會後,鄭曉軒痛苦了兩個月。現在,她回憶說,她笑了:"摔倒後我安靜了一段時間,然後我活了下來。"唱在洋洋劇中"是現在鄭曉軒口中"小偷的心不死"的"人生最後一戰"。她說,西方歌劇是用原文演唱的,讓絕大多數中國聽衆遠離千裡。她希望在更多的歌劇院恢複中國版的西方經典歌劇。幾年前,鄭曉軒曾試圖在國家劇院與中國人一起演出作曲家馬勒的《大地之歌》,希望能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讨論,但不幸的是,她還是喪偶了。而這次在上海,鄭曉軒也會嘗試她所倡導的"在洋劇中唱歌"。鄭曉軒的生命力可以說源于戲曲,也源于她的固執,"我想把戲曲中所有的光熱都燒掉這件事。(沈玉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