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物 | 郑小瑛:生命就是一曲交响乐

作者:新民晚报

2021年1月1日和2日,91岁的指挥家郑晓轩将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为上海人民举办两场新年音乐会。经过二十多年的抗癌,音乐对她来说是一剂良药。

人物 | 郑小瑛:生命就是一曲交响乐

"更具体地说,演唱会歌剧《茶花姑娘》《卡门》经典选段的后半部分,将用中文演唱。这是我想恢复"剧中歌唱"的尝试,也是我的"小偷的心"没有死。"

在电话里,她非常生气,以至于她听不出自己已经与癌症斗争了二十多年。音乐是郑晓轩的良药。郑晓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位女指挥家,曾任中央音乐学院指挥部部长、中央歌剧院首席指挥。性格端正,她火辣的脾气和敬业精神让业内同仁给雅No."卡拉扬穿裙子"。对于生命,她愤慨地说:"如果有一天落在领奖台上,那就是最浪漫的事情。"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制作

"我不是大小姐,我工作。

中国"穿裙子的卡拉扬"性格固执,用她自己的话说:"能得到别人的认可,这是最好的;强壮也是一种遗传基因。1929年9月27日,郑晓轩出生于上海。父母没有根据家庭等级给女儿起名字,而是使用父亲和母亲的姓氏。这就是他们不顾对立,追求爱情,坚持婚姻自主的结晶。郑晓轩的父亲郑伟是福建永定客座家庭的成员,清华大学二年级学生,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宾夕法尼亚大学商学博士学位。郑晓轩的母亲温思伟出生于四川省重庆市,受"五四"思潮影响,决心去上海学习女子体育高等师范班,学习新式体育。这是在那个女孩家里,笑出年纪,是一个很大的逆势而上。但性格坚强的温思伟硬被家人隐瞒了买包机票,独自扛着行李登上了去上海的船。毕业后,温家宝回到重庆,成为中国第一代女体育教师。据说她还要求女学生穿上灯笼裤和背心裙子去操场,并在留声机播放的音乐伴奏下跳西方舞蹈,在山城中引起轰动。郑晓轩在谈到母亲温思薇时坦言:"我是独立而坚强的品格,从小接受母亲的讲道是分不开的。"

人物 | 郑小瑛:生命就是一曲交响乐

郑伟、温思伟和年幼的孩子们

抗日战争期间,郑晓轩一家从上海搬到了重庆南岸老君洞半山边的镇江亭。当时,有媒体以"中华小姐"为主题,专门拍摄了对郑晓轩的采访。郑小轩道:"我不是大小姐。温思薇修女参加妇女运动,会见何湘静、石亮等民主爱国者。石亮住在郑晓轩家楼上。石亮曾写信给8岁的郑晓轩:"你有一个为勤劳群众谋福利的父亲,还有一个为家庭和社会服务的能干的母亲,她们是男女的榜样,你必须向他们学习,承担起中国孩子的责任,才是真正的救赎。"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郑晓轩仍然保留着一本刻有这珍贵铭文的纪念册。

1948年12月24日,郑晓轩决定去解放区,"只有激情,觉得民族应该有一点责任。"和母亲的选择一样,她毫不犹豫地离开了家,半个月后,郑晓轩安全抵达解放区,然后向家人报到安危。在解放区,郑晓轩参加了由伟大艺术家崔薇带领的中原大学文艺培训班。上海姑娘去了一个"完全不可思议"的地方,八个人围着一锅菜,蹲在地上拿着一个大碗吃,旁边只有半面墙盖住厕所。

指挥家郑晓轩凭喇叭喝,参加中原大学文艺培训班解放后成为武汉中原大学工艺美术团体。1952年,工艺美术兵团派郑晓轩到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作曲。郑晓轩6岁学钢琴,对音乐天赋很强。1955年,苏联指挥家杜马舍夫在中央管弦乐团指挥了合唱团指挥课程。由于对报名的学生不满意,他去中央音乐学院亲自挑选了一些人,包括曾在作曲系学习的郑晓轩。次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指挥部成立,郑晓轩担任主课教师。1960年,郑晓轩赴苏联深造,毕业证书上写着:郑晓轩从1960年到1963年在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管弦乐团歌剧交响曲专业,导师是功勋艺术家阿诺索夫教授和罗日斯特文斯基教授。郑晓轩在苏联指挥了几场音乐会。1962年10月3日,郑晓轩成为第一位登上外国歌剧舞台的中国指挥家,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丹钦科命名的剧院上演了困难的歌剧《托斯卡》。就这样,一位女指挥家,放下了身体部位,一生致力于古典音乐在中国的流行作品。

那是1979年的秋天,歌剧《茶花姑娘》在北京西郊的五道口工人俱乐部上演。这是这部西方歌剧在被禁十多年后的首场演出,因为指挥是郑晓轩。在舞台上的黑暗灯光下,身穿黑色天鹅绒表演礼服的郑晓轩走上舞台。音乐将开始,观众还在聊天,瓜子,吃花生。接力棒从镜头中抽出,现场仍然不安静,乐队不得不调高音量以掩盖噪音。凄美的序幕在他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观众们爆发出笑声。郑晓轩说,中场休息时,有观众跑到音乐池跟她打招呼,"抱怨不能那么气,敢爱这里有节拍吧","嘿,打阿姨,你只是唱什么玩。

演出结束时,郑晓轩独自坐在歌终的观众席上。她翻翻了乐谱,一个小时过去了,没有一条线可以看。她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古典音乐。从此,指挥家郑晓轩有了另一个身份:叙述者。于是,在每次演出开始前20分钟,郑晓轩就拿着喇叭走到剧院门口喝酒,邀请观众早早进入听讲座。起初只有二三十位听众,然后有一两百人,甚至有人多次买票只是为了听郑晓轩的演讲。有些人参加一个节目,在听讲座时做笔记,有些人甚至专门用砖块大小的录音机录制讲座。这就是著名的"郑晓轩模式"。

人物 | 郑小瑛:生命就是一曲交响乐

80年代的她

"这次上海新年音乐会也将采用'郑晓轩模式'。然而,现在是信息时代,"郑晓轩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不得不利用网络。郑晓轩说,她最近在互联网音频平台上开设了一个节目,在每20分钟的节目中介绍古典音乐。她的解释,没有深层次的技术名词,很容易理解。郑晓轩觉得这是长远的事情,至少可以留给孩子。

戴上假发,在舞台上挥舞棍子

1997年下半年,退休后,郑晓轩计划去厦门组建乐团。当时郑小轩的餐食突然明显减少,整个人都很瘦。她的老同伴刘恩轩建议她去医院做检查。11月初,郑晓轩独自一人去医院检查,结果一如既往的清晰。郑晓轩患有直肠癌。"我很紧张,因为我有很多事情没有做,特别是如果我想让世界听到具有中国特色的交响乐和歌剧。郑晓轩最担心的,就是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手术后,为了早日康复,她每天都在老搭档刘恩轩的帮助下,咬紧牙关,在医院的走廊里慢慢移动,一步一步,两步,到几十步,到百步,到千步。郑晓轩说,当时她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没有什么能阻止她再次站在领奖台上,没有。

1998年4月,郑晓轩出院。5月,他飞往爱沙尼亚塔林,指挥爱沙尼亚国家交响乐团。因为化疗,郑晓轩的头发全部不见了,她戴上假发,指挥了两场中国交响音乐会。当她指挥乐团演奏以中国古典歌曲《霸王卸货A》为题材的协奏曲时,金铁马在古代战场上的激烈战斗,并不是她一生的奋斗。

郑晓轩一直有将中国作曲家黄安伦创作的四幕歌剧《岳飞》搬上舞台的想法。1997年底,郑晓轩因为癌症进入手术室前,特意告诉朋友、词曲作者徐庆东:"如果我不能出来,你要记住,一定要把《岳飞》放出来。"幸运的是,手术进行得很顺利。手术后,郑晓轩寻找祖先的根,第一次来到父亲的祖籍——福建永定。在为祖先清扫了墓葬之后,她参观了永定土楼,该楼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而震撼。郑小轩忽然在想:为什么我们不能用现代交响曲来表达古代土楼文化,这难道不是更让世人知道它的价值吗?在郑晓轩的推动下,九个月后,作曲家刘伟的五部交响曲《大地建筑回声》首演。此后,郑晓轩指挥厦门爱乐乐团,在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加拿大、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演出,创下了中国交响乐首演第二大纪录。郑晓轩笑着说,这是她的"土楼全球梦"。

人物 | 郑小瑛:生命就是一曲交响乐

黄鞍伦的歌剧《岳飞》于2015年在天津大剧院首演,86岁的郑晓轩于2005年底在演出前发表讲话,76岁的郑晓轩则穿着标志性的白衬衫和黑色外套在福建省龙岩市演出,她大步走进舞台左侧。在他到达指挥所之前,他的脚底滑到了一米多深。地板被砸碎,每个人都被震撼着从椅子上站起来。郑晓轩被扶到舞台边上。她保持了一会儿,走上舞台执导。在开场前,她大声宣布:"请放心,虚惊一场。"它仍然很强壮,只是头发有点凌乱。指挥完一小时的演唱会后,郑晓轩痛苦了两个月。现在,她回忆说,她笑了:"摔倒后我安静了一段时间,然后我活了下来。"唱在洋洋剧中"是现在郑晓轩口中"小偷的心不死"的"人生最后一战"。她说,西方歌剧是用原文演唱的,让绝大多数中国听众远离千里。她希望在更多的歌剧院恢复中国版的西方经典歌剧。几年前,郑晓轩曾试图在国家剧院与中国人一起演出作曲家马勒的《大地之歌》,希望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但不幸的是,她还是丧偶了。而这次在上海,郑晓轩也会尝试她所倡导的"在洋剧中唱歌"。郑晓轩的生命力可以说源于戏曲,也源于她的固执,"我想把戏曲中所有的光热都烧掉这件事。(沈玉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