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指揮家鄭小瑛帶你賞聽中國交響詩篇《土樓回響》中的聲樂片段

作者:國家大劇院

視訊加載中...

《土樓回響》之是以聞名世界,與其鮮明的民族特色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作品中的聲樂演唱部分作為民族文化的呈現,被全世界音樂愛好者所喜愛,也成為交響音樂會上外國人演唱中國聲樂作品的典範。其中第二樂章“海上之舟”與第五樂章“客家之歌”裡的山歌演唱、群眾合唱都為作品大大增彩。本期經典藝術講堂邀請著名指揮家鄭小瑛教授為觀衆解析中國交響詩篇《土樓回響》中富有民族特色的聲樂片段。那麼,就讓我們跟随鄭小瑛教授一同聆聽《土樓回響》中的“天籁之音”吧!

指揮家鄭小瑛帶你賞聽中國交響詩篇《土樓回響》中的聲樂片段

指揮家鄭小瑛

一、交響詩篇《土樓回響》之山歌演唱

過去,客家人要發展隻能下南洋,《土樓回響》第二樂章“海上之舟”(快闆-散闆)描繪的正是客家人乘着一葉扁舟在滔天巨浪中拼死搏鬥的英勇形象和驚險場面。作品中不時地還可以聽到“客家号子”的呼喚。

有一位台灣客家老人講述:“祖輩告訴我們,在大陸與台灣之間有一條黑水溝,我們的人是六死三生一回頭。”那是一部非常悲壯的移民史,客家人除了與大自然搏鬥,還要與其他不可知的艱難險阻戰鬥。是以,音樂到最後出現的高潮就好像一輪旭日東升,神往的彼岸就在眼前。遠處傳來一首竹闆歌“過番調”,仿佛家鄉的妻兒對遠方遊子的叮囑與眷戀。

這首“過番調”最初由八十歲的李天生老大爺演唱,他曾在上世紀50年代為毛主席、周總理演唱過這段山歌:“迎風鬥浪涉重洋,血汗造就客家郎,生死全憑真勇氣,一曲山歌牽肚腸”。客家山歌多為情歌,婦女結婚後就不再唱了,是以客家山歌基本都是由男性演唱。

指揮家鄭小瑛帶你賞聽中國交響詩篇《土樓回響》中的聲樂片段

“閩西山歌王”民間藝人李天生

音樂是不能用語言或畫面完全诠釋的,欣賞音樂的目的在于喚起内心對音響的共鳴,同時調動頭腦的想象力。在鄭小瑛老師看來,《土樓回響》作品的影像不是為畫面配音樂,而是為音樂配畫面。畫面需要服從音樂的結構,跟随音樂的節奏和基調完成轉換,盡可能帶給欣賞者視覺上的印象,進而達到交響樂普及的作用,更好地了解音樂。

二、交響詩篇《土樓回響》之群眾合唱

第五樂章“客家之歌”(進行曲)是一首沉着堅定的三拍子進行曲。作曲家對此樂章有特殊的處理,要求由演出當地的群眾合唱團合唱《客家之歌》,傳遞客家人的心聲。它雄渾有力、堅忍不拔、現了客家人團結拼搏,願與世界交朋友的恢弘精神。

音樂從遠到近,引領我們想象客家人從古代慢慢走到今天,他們步伐穩定、執着,始終抱着一種勇往直前,不放棄、不停留的精神。從弱到強、從遠到近,我們聽到了一首遠遠的男聲合唱:“你有心來我有情,不怕山高水又深,山高自有人開路,水深還有造橋人。”然後樂隊連接配接混聲合唱加入進來,在樂隊烘托下達到高潮,最後樂手們放下樂器,和合唱隊一起高歌。

一直以來,我們用不夠标準的德文演唱貝多芬的《歡樂頌》,而現在《土樓回響》走向了世界,受到熱烈的歡迎,終于有中國交響合唱作品可以由外國人用我們的語言演唱,還是我們的方言,這既有趣又令我們感到驕傲。我們中華民族,我們客家人,希望通過音樂和世界交朋友。

指揮家鄭小瑛帶你賞聽中國交響詩篇《土樓回響》中的聲樂片段

2007年《土樓回響》奏響柏林愛樂大廳

指揮家鄭小瑛帶你賞聽中國交響詩篇《土樓回響》中的聲樂片段

2007年《土樓回響》奏響德國埃森音樂廳

指揮家鄭小瑛帶你賞聽中國交響詩篇《土樓回響》中的聲樂片段

2009年《土樓回響》奏響加拿大河石劇場

指揮家鄭小瑛帶你賞聽中國交響詩篇《土樓回響》中的聲樂片段

2012年《土樓回響》奏響俄羅斯聖彼得堡馬林斯基音樂廳

主講嘉賓履歷 鄭小瑛,1929年生,著名指揮家、音樂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原中央歌劇院首席指揮、終身榮譽指揮,原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指揮系主任,新中國第一位歌劇-交響樂女指揮家,第一位登上國外歌劇院指揮台的中國人。 指揮家鄭小瑛曾是我國第一個志願者樂團“愛樂女”室内樂團的音樂指導;她曾任廈門愛樂樂團藝術總監15年。她曾成功地在20多個國家指揮演出;她曾獲法國文學藝術榮譽勳章和兩枚俄中友誼榮譽勳章;她被世界合唱理事會邀請出任世界合唱比賽榮譽藝術主席團永久成員。她曾榮獲中國歌劇事業特别貢獻獎、文華指揮獎,中國文聯、中國音協“金鐘獎”的終身成就獎。
指揮家鄭小瑛帶你賞聽中國交響詩篇《土樓回響》中的聲樂片段

國家大劇院藝術普及教育部/策劃

鄭小瑛/講述

趙詣飛/整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