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大教授張均:百年來中華民族主旋律離不開“奮鬥”二字

作者:南方都市報

8月22日,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端以"紅色文學經典作品的分析與分享"為主題,從"創業史"到"山海之戀",現場探讨了社會主義文藝的發展及其主要特色。

本次活動由廣州市文化聯盟、廣州市大灣區文化交流促進中心、廣州市文學評論家協會、廣州市文學志願者協會協辦。

中大教授張均:百年來中華民族主旋律離不開“奮鬥”二字

社會主義文藝的兩個例子

在當代文學中,劉青的《創業史》展現了"為民"的特點,屬于社會主義文藝的代表作。這部小說以新中國成立之初掀起的農業合作社運動為基礎,通過梁生寶所代表的農民辛勤勞動的故事,反映了農業互助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完整過程。在藝術層面,張認為,"小說展現出深厚的文學力量,在細節把握和心理刻畫等諸多方面,都達到了當代作品的巅峰。"

改革開放後,雖然文藝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但"為民"的創作始終是一股重要力量。張認為,近年來,《大江》、《山海之戀》等優秀影視作品的走紅,意味着社會主義文藝通過優秀作品的湧現,在多元化的文藝格局中繼續發揮主導作用。

其中,電視劇《山海之戀》尤其具有代表性。該劇講述了西海谷的農民工們在國家政策的号召下,在福建同行的幫助下,克服困難,通過勞動創造價值,把飛沙飛石的"幹灘"建成了"金沙灘"的故事。張說:"山海相愛"是新時代的"創業史",不僅真實地反映了時代與貧困作鬥争的主題,同時,原貌的地域風情,對生活細節的捕捉,對人物心理的精準刻畫和演員精湛的演技,都讓這部作品具有一定的藝術高度。"

"為民"文藝有什麼特點?

電視劇《山海之戀》和小說《創業史》問世半個多世紀,但主題卻圍繞着中華民族艱辛的創業經曆展開。張都認為,這個主題深刻地反映了社會主義文藝的三大特點。他說:"士兵突擊隊在鋼鐵七連的口号令人印象深刻:不要棄!不要放棄!這兩句話可以用來概括社會主義文藝的一些精神核心。

"社會主義文藝倡導的'奮鬥',是一首青春正向、熱愛勞動、自我完善的歌。張說,這種不放棄的精神是半個多世紀以來中華民族的精神。從屈辱到自強不息,再到複興,中華民族近百年來的主旋律離不開"奮鬥"一詞。

此外,社會主義文藝的第三個特點是,它通過展現廣闊的世界和高尚的追求,可以給人們豐富的精神營養。張藝謀引用了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毛婷在《山海之戀》中的一句話:"每部劇中的每一個角色都去掉了劇情等式。"這部劇涉及瑪德琳和水花、瑪德琳和麥苗的美好感情,但沒有糾結和拉扯。張說:"除了愛情,生活可以更豐富,愛情可以更廣闊,我們的生活将擁有無限的可能性。"

撰稿:南都記者 徐曉磊 記者 朱英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