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和革命110周年。辛亥革命是孫中山先生上司的推翻封建君主制的資産階級民族民主革命,它打開了中國近代進步的閘門,推動了近代中國的社會進步。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說:"革命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傳播了民主共和制的理念,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動搖了反動統治秩序的基礎,在中國土地上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 以極大的震撼和深遠的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的社會轉型,探索了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途徑。"辛亥革命永遠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裡程碑!"
辛亥革命推動了曆史進步,具有重大的曆史意義
為什麼黨和國家如此重視紀念辛亥革命?這是由共産黨人的曆史觀決定的。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曆史觀是共産黨觀察曆史發展程序的指導思想。正是基于這一思想,辛亥革命被确認為中國近代史進步的代表性事件。
您如何看待革命的曆史意義?我認為有幾點值得注意。
辛亥革命推翻了皇帝的皇位,用資産階級的民主共和制取代了封建地主階級的專制制度,這是曆史上的一大進步。中國曆史上有許多推翻皇帝寶座的先例,在舊皇帝垮台後,新皇帝重新出現。辛亥革命的目的不是支援新皇帝,而是要推翻皇帝并建立新的制度。皇帝寶座的隕落動搖了中國人對兩千年來看似不變的帝國統治的崇拜。從此,共和民主的理念深深植根于人民心中,敢于擁有帝國的自以為是,世界一起被擊打,成為人民新的根深蒂固的信念。這是曆史上的一大進步。

《中華民國臨時盟約法》是中國第一部資産階級憲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取得了曆史性的進步。圖為《中華民國暫行盟約法案》(部分)
辛亥革命給中國的政治制度、對外關系、社會經濟、教育、文化、風俗等帶來了一系列新的變化。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盟約法》,展現了共和國主權和人民民主的憲法性質,具有鮮明的公民權利,在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盡管帝國主義列強仍然企圖控制和欺負中國, 中國人民的覺醒從未如此之高,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的要求成為一股巨大的趨勢,迫使執政黨不要輕易與外界妥協,也迫使帝國主義列強不要忽視中國的輿論。中國的對外關系開始發生變化,開始了國家地位緩慢恢複的過程。
辛亥革命後,出現了一波持續了近十年的現代工業發展浪潮,現代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顯著提高,進而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定了更廣闊的經濟和階級基礎。
随着現代教育體系的進一步發展,輿論的傳播越來越受歡迎和活躍,進而為更大層次的政治經濟變革創造了條件。
人們的風俗習慣、行為、溝通禮儀在變化,男兒的辮子被剪掉,女兒的小腳不纏繞,鞠躬搖手代替鋤頭,服裝新款式取代了舊式,這些看似形式的變化,但實際上解除了人們思想的束縛,有利于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辛亥革命是解放心靈的偉大運動。用共和民主取代帝王制,是中國曆史上一個了不起的轉折點和成就。兩千年的皇權觀念一夜之間,當然是一次巨大的思想解放!中國人以極大的熱情擁抱新思想和新思想,結成黨團,表達自己的觀點,思想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活躍,輿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活躍。随之而來的是新的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是一種趨勢。中國共産黨成立,在短短20多年的時間裡,以巨大的勢頭,上司了中國革命向前發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主義的曆史任務,建立了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辛亥革命為20世紀中國的曆史進步打開了閘門。在20世紀,中國經曆了戲劇性的變化,而這種變化之是以會發生,是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由辛亥革命拉開帷幕,打開了閘門。大革命後不久,軍閥之間出現了一段混亂時期,國家分裂,人民的艱辛,但這隻是漫長曆史中的一段插曲。
同任何涉及根本性社會變革的革命一樣,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進步總是要付出代價的,總有一個過程。1640年,英國發生了資産階級革命,直到1688年,英國政治才穩定下來,建立了具有英國特色的資産階級虛榮政治。它們之間有48年。1789年,由吉倫特、雅各賓獨裁、熱月黨、拿破侖第三帝國和波旁王朝統治的法國發生了資産階級革命,直到1830年七月革命,法國大革命的成果才得以鞏固。這也花了41年的時間。
是以,應該對革命的曆史意義及其給中國帶來的曆史性轉折點進行充分的估計和積極的評價。
辛亥革命在現代中國催生了一批新的政治家,包括中國共産黨的早期上司人。孫中山、黃興、宋玉仁、廖中軒是國民黨的著名上司人。孫中山作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至今仍被我們紀念。孫中山、廖中軒與時俱進,積極推動中共合作,大力推動北伐事業進展,這是需要牢記的。陳獨秀、朱德、董必武、吳玉章、毛澤東、林伯元,都是中國共産黨的早期上司人,都參加過或經曆過革命的程序,并逐漸走向共産主義。
辛亥革命是發生在半殖民地和半封建中國的革命,具有世界意義。革命的發生,是國際環境下内外形勢共同作用的結果,受世界形勢影響很大。
辛亥革命是世界特别是亞洲半殖民地國家民族解放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同殖民主義制度和帝國主義侵略勢力作鬥争,鼓舞了世界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特别是鄰國争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鬥争,并得到了南韓有識之士的支援。 越南、日本、歐洲和美國。
列甯說,革命不僅标志着"地球上四分之一的人口可以說已經從沉睡中醒來,到光明,到運動,到奮起鬥争",而且意味着"世界大風暴的新發源地已經出現在亞洲","我們現在正處于這些風暴中,它們'反過來影響着'歐洲"。"
再看一會兒,我們就會發現列甯的預言是非常準确的。歐洲時代,亞洲世界風暴的發源地,"反過來影響"歐洲,真正開始到來。當中國從站起來緻富走向強大,當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即将實作時,當我們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奮鬥的時候,就是列甯的預言成為現實的時候。
革命失敗的曆史教訓
當然,我們也可以從革命的失敗中吸取必要的曆史教訓。
西方方式的政治制度不适合中國的國情,注定要失敗。辛亥革命是一場資産階級性質的革命,其目的是在中國建立資産階級共和民主。為此,革命的上司人提出了一套源自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制度設計。在短時間内,議會政治等相當活躍。
然而,曆史事實證明,這些系統設計并不适合中國的國情。三權分立、議會政治等西式民主的設計,在袁世凱等國術家眼中,無非是一個噱頭和一種現成的安排。在中聯基礎上成立的國民黨在議會選舉中赢得了多數席位,但其上司人宋世仁很快被暗殺,議會解散,國民黨被取締。孫中山不得不回到革命的道路上來。此後,中國也有人多次提出和倡導西式民主的理念,但都沒有付諸實踐。
事實表明,西方政治制度和西式民主在中國的引入不是一條出路,結果隻能是混亂和分裂,不利于中國人民的根本長遠利益。隻有立足實際、符合中國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才是指導中國革命的正确理論,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拯救中國,發展中國。這是基于中國革命以來曆史發展的科學結論。
中國的革命、建設和發展都需要黨的堅強上司。缺乏強有力的黨的上司是革命失敗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嚴格地說,中國國聯還不是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政黨,缺乏嚴格的組織制度和強有力的上司班子,組織松散,政治觀點不同,核心成員之間沖突很多。雖然孫中山被公認為革命領袖,但由于同盟的組織結構和曆史淵源,孫中山的上司作用難以得到有效發揮,他的政治綱領和革命目标也得不到黨内許多人的認可。國民黨在組織和政治上更加支離破碎,難以擔負起繼續上司革命、完成中國近代革命曆史任務的責任。
事實表明,在中國這樣一個地理面積大、人口衆多、民族多元、發展不平衡、沖突複雜、對外關系糾纏不清的大國,必須有一個組織嚴密、平台清晰、上司班子強、上司班子雄心勃勃、能夠深化人民群衆、反映人民利益、帶領人民群衆前進的政黨, 為了真正引領中國的發展進步,實作中國近代以來完成的曆史任務。中國共産黨的上司和社會主義道路,是曆史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是我們從革命教訓中得出的正确結論。
牢牢依靠人民群衆,是完成我國近代曆史任務的出發點。由于中國民族資産階級不可避免的軟弱和軟弱,在辛亥革命期間,他們不敢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口号,不能提出切實可行的反帝反封建主張,因而不能動員和依靠人民群衆,使革命建立在堅實的社會基礎上, 但隻是為了與帝國主義列強妥協,為了國内軍閥的力量,最後是革命的成果在袁世凱等軍閥手中。事實表明,中國的民族資産階級難以完成中國反帝反封建革命的曆史任務,解決不了中國面臨的問題。
無論是辛亥革命的成功經驗,還是失敗的教訓,無論是辛亥革命的曆史意義,還是缺陷和缺點,都在今天的辛亥革命紀念中被銘記,為未來的學習者提供了重要的曆史靈感。曆史證明,革命未能完成的振興中國、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使命,是由孫中山的朋友和合作者、孫中山事業的繼承者中國共産黨在随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完成的。
孫中山先生逝世後,中共繼承了他的意志,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奮發頑強地戰鬥,打敗了國内外一切反動勢力,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完成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曆史任務。 開創了中華民族發展進步的新紀元。
(作者為中國曆史學會原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士)
口譯|張海鵬:為什麼黨和國家如此重視紀念辛亥革命?北京日報APP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