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鵬:如何準确了解辛亥革命的曆史和未來啟蒙?
中國新聞社北京10月10日電:如何準确了解辛亥革命的曆史和未來啟示?
作者:張海鵬,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士

9月9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
講話站在"兩百年"的曆史交彙點,站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高度,系統闡述了辛亥革命的偉大曆史貢獻和曆史意義,回顧總結了中國共産黨繼承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的光輝曆程, 團結上司人民不懈鬥争,宣示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決遏制"台獨"分裂活動,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定決心和堅定意志。本文總結了革命給中國人民帶來的五大曆史啟蒙,思想很深刻,很深刻,很理論化,很有說服力。
10月9日,紀念革命11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國通訊社記者 盛家鵬
十年前,孫中山先生上司革命黨發動了推翻封建君主制的革命,為中國現代民族民主革命拉開了帷幕。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說:"革命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傳播了民主共和制的理念,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動搖了反動統治秩序的基礎,在中國土地上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極大地震撼和深遠地推動了中國的社會轉型。 探索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道路。"辛亥革命永遠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裡程碑!"
辛亥革命雖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主義的曆史任務,但它是現代中國舊民主革命時期的最後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革命。革命推翻了皇帝,為中國走向民主共和國創造了政治前提。在清朝的獨裁統治下,人民沒有言論自由,黨被嚴格禁止,興中和同盟社團隻能在海外組織。辛亥革命對中國封建專政的影響,使封建專制的統治秩序不再穩定;辛亥革命後,中國平民革命的洪流勢不可擋。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相繼爆發,為我國無産階級新政黨的誕生和進入政治舞台提供了曆史機遇。沒有革命,民國初期的許多政黨都無法成立,當然,在這樣的曆史條件下,中國共産黨也不可能成立。
資訊圖:孫中山的形象。陳寅年 圖檔來源:CTPphoto
革命的成果之一是共和國的建立和西方民主政治機制的引入,但它沒有成功,導緻北海軍閥之間的混戰,國際地位低下,人民生活艱辛。這證明西方民主并不适合中國。
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者和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中共是孫中山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援者、忠實的合作者和最忠實的繼任者。中國共産黨成立之初,就提出了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綱領,與孫中山先生上司的國民黨聯手實作中國共産黨的合作,對北方軍閥的反動統治和帝國主義勢力造成了沉重打擊。
孫中山先生逝世後,中共繼承了他的意志,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奮發頑強地戰鬥,打敗了國内外一切反動勢力,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完成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曆史任務。 開創了中華民族發展進步的新紀元。革命的精神是愛國主義。正是由于國家積攢的貧寒和虛弱,民族的諸多困難,人民的艱辛和艱辛,有志之士用革命推翻清朝的腐朽統治,發出了"救命圖"的呐喊和"振興中國"的咆哮。這也是在愛國主義精神的鼓舞下,中共接過祖先未竟的事業,繼續奮鬥,使一個生機勃勃的社會主義中國能夠屹立于世界東方。
檔案照片:10月9日,遊客參觀湖北省武漢市武昌起義門。中國通訊社記者 張暢
民族統一,金龍的完成,是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用有力的語言強調,"中華民族有着反對分裂、維護統一的光榮傳統"。"台獨"分裂是祖國統一的最大障礙,是民族複興的嚴重隐患。那些忘記祖先、背叛祖國、分裂國家的人,從未如此好過,将被人民拒之門外,被曆史評判!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内政,不應受到任何外來幹涉。任何人都不應低估中國人民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和堅強能力!祖國完全統一的曆史任務必須實作,必須實作!"
台灣問題的出現和演變,與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民族弱化産生的台灣問題,将随着民族複興而得到解決。站在"兩個一百年"目标的曆史交彙點上,思考台灣問題,國家統一是新時代民族複興的必然要求,解決台灣問題,實作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程序中不能回避的問題。
檔案照片:遊客參觀湖北省武漢市武昌起義紀念館,新疆革命博物館,10月9日。中國通訊社記者 張暢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呼籲海内外全體中國兒童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發揚孫中山等革命先鋒的偉大精神,共同努力,繼續朝着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标前進。
我們堅信,沒有台灣同胞的了解、支援和參與,就不可能實作祖國的完全統一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台灣同胞積極參與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正義事業,海峽兩岸同胞攜起手來,共享中國夢,分擔民族複興的責任,分享民族複興的幸福和榮耀!(完整)
作者簡介:
張海鵬1939年5月出生于湖北省漢川縣。1964年7月畢業于武漢大學曆史系。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院院士、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築工程首席專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中國史學科評審組召集人。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曆史研究中心主任,國家台辦台灣事務研究中心學術顧問,教育部"雙班"大學整體推進專家委員會委員。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