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曆史哲學》也許是黑格爾著作中讀得最多的,《曆史哲學》之是以被廣泛閱讀,是因為它比較容易讀懂,而"理性狡猾"、"世界曆史人物"、"理性曆史曆程"等思想早已被人們所熟知,被不同的人引用。然而,今天,即使這些思想也常常是黑格爾曆史哲學毫無價值的證據。經過現代科學主義和實證主義的徹底洗禮,人們覺得,對黑格爾的曆史哲學的處理,沒有必要思考,隻要"事實"就足夠了。人們感到,面對"事實",黑格爾《曆史哲學》的荒謬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黑格爾看來,世界曆史是精神在時間上發展的過程。精神是人類共有的單一精神,它展現在人們用他們的語言,思想和文化創造的一切事物中。曆史是精神自我發展的過程,是世界自我意識的過程。曆史的目标是精神的充分發展和充分的自我意識。這種完全的自我意識,即自由意識,是宇宙發展的頂點。自由不是任意的,而是按照理性的标準行事的。是以,曆史是實作我們理性潛能逐漸走向自由的過程,而曆史是理性自由的故事。
在實證主義者看來,這種"曆史哲學"的主流思想根本無法在曆史中得到證明。曆史充滿了偶然和非理性的因素,說它是精神本身的發展純屬無稽之談。然而,黑格爾并非沒有意識到曆史的暴政和非理性。他從未想過曆史是一個光明而美麗的過程。但他認為,曆史外部的非理性并不能否定其固有的理性目标。相反,曆史非理性是實作宇宙理性的最終目标的必要條件。世界精神是狡猾地利用"世界曆史上的個人"的非理性動機來實作其理性目标。曆史的所有機會最終都可以用理性的必然性來解釋。
然而,這種對目的的形而上學解釋是緻命的普遍的。精神如何支配"世界曆史的個體"來行動?如何證明曆史的目标(理性),加入曆史的目标還沒有完全提出?如果曆史的目标已經提出,為什麼是合理的?答案隻能是,個人行動的結果是合理的。但是,通過假設合理的理性目的,我們才能判斷哪些結果是合理的。顯然存在一個循環論證的問題。黑格爾的曆史哲學,同所有形而上學目的理論一樣,都無法避免這種循環論證。
但問題不純粹是理論上的。說到曆史,就很難不把自己的曆史經驗聯系起來,即使黑格爾自己也是。在經曆了上個世紀所有最悲慘的曆史事件之後,很難相信黑格爾的理性主義曆史觀,就像越來越少的人相信神的理論一樣。更難相信,人類的苦難和犧牲是自由的必要和不可避免的代價。我們的文明在微觀層面上變得越來越理性,而在宏觀層面上,它幾乎是荒謬和瘋狂的,這使得黑格爾的理性主義曆史觀更加不可信。黑格爾的曆史哲學具有明顯的世界末日色彩,一旦實作了精神自我發展的目标,曆史就完了;雖然這個啟示錄理論在不久前還被用來解釋近代曆史,也被用來證明它,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它仍然非常值得懷疑,因為很難相信它能夠消化曆史上的變量和不确定性,這些變量和不确定性在原則上是無限的,這使得它不可能擁有世界末日基督教的命運(它已經是它的變體)。
然而,黑格爾的曆史哲學并沒有失去其永久的價值。一本有明顯錯誤的書,可能就不值得一遍又一遍地讀下去。黑格爾的《曆史哲學》就是這樣一部經典之作。當然,提前讀一部經典,用公式或刻闆印象,隻能通過那個公式或刻闆印象來給出,而不是經典中蘊含的無限智慧。
美國哲學家弗裡德利希在《曆史哲學》英文譯本的序言中指出,《曆史哲學》是黑格爾哲學的核心和中心,是一部影響最深遠的作品。黑格爾始終把思想和曆史看成是同一個過程,他自己的哲學是曆史的産物,必須從曆史的角度來了解。沒有曆史的背景,黑格爾的哲學及其意義就無法真正被了解。
德國哲學家萊維特說,黑格爾的整個體系基本上是從曆史的角度來考慮的。在他之前,沒有其他哲學這樣做過。在黑格爾之前,沒有一個哲學家像黑格爾那樣,試圖從整體上了解曆史的本質。正是黑格爾首先提出了"世界曆史"的概念。但黑格爾寫的不是曆史,而是曆史哲學。雖然他甚至被指責為"曆史實證主義",但他的目的不是從經驗上描述具體的曆史過程,而是為全面了解人類曆史提供一個架構。
但黑格爾從來不以此為借口,無視基本的曆史事實,随意編織曆史哲學,或者用系統性的教條曲解和重新組織曆史事實。事實上,正如甘斯在《曆史哲學》第一版的序言中指出的那樣:"事實上,這本書的主要優點之一是,雖然它非常具有推測性,但它也對'經驗事物'和'現象'給予了應有的關注,它排除了主觀的'推論',但并沒有把所有的曆史記錄都強加到一個公式模型中;它把握并表達了這一點,無論是在邏輯的發展中,還是在曆史叙事概念的明顯不規則的過程中,都不允許這些步驟侵占曆史叙事。是以,所謂的先天方法(實際上意味着在沒有曆史事實的情況下"書寫"曆史)與本書中表達的方法完全不同。這本書的作者並沒有打算以上帝自己的方式創造歷史,而隻是從一個凡人的角度去探索已經創造的「歷史」,那個理性的、概念性的「歷史」。"
黑格爾一直批評現代流行的"抽象"思維方式,甚至認為法國大革命是這種"抽象"的産物。他始終堅持真理是具體的,盡量讓事實自己說話,從不把思想強加于事實。也許黑格爾的曆史哲學在陳述事實時最容易受到批評,但這是他對東方文明的描述。其實,黑格爾在準備這部分《曆史哲學》時,還是看了相關資料,一國又一個國家地研究它們的發展,但閱讀和消化還不夠,他那個時代對西方對東方的了解總體上是不夠的。再加上當時西方對東方文化的普遍偏見,黑格爾也不能幸免于庸俗。這樣,黑格爾在闡述東方文化方面的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能斷定黑格爾武斷地曲解了事實。問題在于,他所看到的"事實"本身就是有問題的,而問題基于所讨論的事實的結論是,任何人都可能犯錯。但這與故意無視事實和曲解事實不是一回事。
黑格爾是辯證思想的大師,他和他的思想本身應該辯證對待。以形而上學的理智方式對待黑格爾,除了愚蠢地表示黑格爾優于黑格爾之外,對他來說沒有任何用處。黑格爾是一個系統哲學家,但與其他系統哲學家不同,他的系統是一個異質系統,而不是一個同質系統。換句話說,他的制度本身就是一個辯證的結構,充滿了内在的張力。隻有結合其對立的觀點來考慮每種觀點,才能真正掌握每種觀點。每種觀點本身都包含其自身的異化和否定因素。《曆史哲學》一書本身也不例外。
例如,黑格爾強調曆史發展的必要性和規律,在他看來,曆史發展是一系列有意義和内在相關的事件和過程;雖然曆史的深淵确實暗示着它自己的規律或邏輯,但這個規律或邏輯恰恰是通過曆史的偶然性來發揮它的作用。是以,黑格爾并不比任何其他曆史哲學家或曆史思想家更鄙視機會在曆史中的作用。然而,對偶然性的強調并不是要把曆史描述成一幅嘈雜、混亂的圖景,而是要把握曆史的全部内在原因和過程。這不能不僅以犧牲機會為代價,而且通過對機會的了解來實作。
在一些自稱為黑格爾的繼承人中,曆史是一個有規律的、分階段的進步(進化)過程,也是一個單向的同質過程。但在黑格爾看來,曆史是一個充滿内在裂痕的異質過程。對曆史斷裂的承認使黑格爾避免了歐洲文化中心理論的偏見,認識到其他民族和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并認識到現代和古代之間沒有一條線,而是規範形式的差異。曆史的不同階段實際上是不同的世界,盡管它們是精神的不同表達。黑格爾從來沒有簡單地表述過曆史的程序。在這方面,曆史哲學與後來意識形态的曆史哲學有明顯的差別。
雖然黑格爾認為曆史是一個理性的過程,但這絕不是說它是一匹馬平川的道路,是理性凱歌前進的記錄。相反,這是一個充滿鬥争的過程。因為作為曆史的主體和理性的代理人,人并不像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在18世紀所了解的那樣,按照機械模式行事。人是自由的,但自由作為人的本質,不是與生俱來的權利或本性,而必須通過鬥争和克服障礙來獲得。此外,這些障礙是人類活動的産物。是以黑格爾說,精神正在與自己作鬥争,把自己當作他最難克服的障礙。總之,作為自由的曆史目的,它的形式是與生俱來的,但其内容卻是由人類生存的鬥争所定義的。用黑格爾自己的話說,精神本身就包含了曆史的所有階段和因素。
人類的曆史不僅是精神自我實作的曆史,也是精神自我否定的曆史。世界精神通過所謂的"世界曆史國家"創造一種生活方式,進而實作其目的的各個階段。一旦這個國家在創造某種生活方式方面的潛力得到實作,它的曆史作用就結束了。與此同時,創造的結果變成了鼻涕蟲,一種導緻國家最終滅亡的毒藥。
"一個民族的生命是一種果實,因為民族活動的目的是執行其原則。然而,這種果實并沒有回到生産它的人手中,相反,它已經成為了民族毒液,因為它對這種毒藥有着無限的欲望:一旦毒藥被進口,那個民族就會滅亡,但同時又有了新的原則。"(《曆史哲學》中文,第79頁)
這意味着,曆史發展的任何階段都包含着自身毀滅的種子,它必須否定自己。這種自我毀滅的種子不是别的東西,而是這個階段的創造性原則。人們必須克服的障礙不是令人厭惡的,而是他們自己努力的結果!結果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現,代表了曆史發展的另一個階段。
但這不是一個輕松愉快的新陳代謝過程,而是一個不斷破壞和否定的過程。在黑格爾看來,思想本身具有一種本質的異化力量,它摧毀了一切思想的果實。是以,人類的曆史也是人類異化的曆史。人類被他們創造的文明所束縛,被眼前的創造物所轉移,忘記了他們的長遠目标,以為自由已經獲得。是以,人類會認為,并始終試圖使一種既定的文化永遠持續下去。人類的曆史是人類疏遠其真正利益的曆史,但也是他實作的曆史。
這是黑格爾獨特的深刻之處!雖然他也想描述精神發展的成功,但他天才的真正敏感性總是暗示着他叙事中的替代元素。黑格爾著作的魅力也在這裡。黑格爾确實相信,自由精神是在他的時代實作的,正是在當時的普魯士國家。事實上,他對當時的"舊世界"有不同的看法。在《曆史哲學》一書中,他借用了拿破侖的話:"這個老化的歐羅巴讓我感到無聊",含糊地表達了他對歐洲現狀的真實看法,并遺憾地認為新世界發生的事情隻是舊世界的回聲。在給他的一個學生的一封信中,他對現代歐洲的否認是顯而易見的,他認為歐洲已經成為一個監獄,隻有兩個人似乎可以自由移動,一個是獄警,另一個是他可以保護他并不可戰勝的地方。
換句話說,在這個現代化的監獄裡,自由隻是旁觀者的自由。這顯然是韋伯"冷鐵盒"的前奏。黑格爾指望美國和俄羅斯開發一種新的可能性。無論黑格爾的希望是否破滅,他對現代歐洲的複雜看法足以讓我們改變對他的刻闆印象。
單靠《曆史哲學》,自然不能使我們完全了解黑格爾的思想,但如果用心去讀,确實有可能從中讀出一個異質的黑格爾,一個自強不息的黑格爾。這當然比《曆史哲學》中一些膚淺的結論更有價值。
作者 張偉倫 / 原名《中國閱讀期刊》2001年第21期P8
微型類推薦
01 20位哲學家的人生政策
普通人學習哲學,不是為了學習,而是為了從哲學中獲得靈感,然後與自己的生活經曆相比對,不斷思考、懷疑、反思。為了組織成自己的理念,想方設法處理各種問題。
這門哲學課程将重點介紹生活中的孤獨、愛與恨、生與死、困惑、欲望等20個"大問題",每個"大問題"分為5個講座,為你講述海德格爾、亞裡士多德、叔本華、尼采、加缪、柏拉圖、薩特等20位古代和現代哲學家的思想體系,從中探索自己的人生政策。
02 2000年跨越哲學史的104門智慧課程
本課程不追求"效率",不是把教科書上的哲學介紹直接抛給你,而是把難懂的思路仔細地"磨"成生動的故事和易講的,用一整年,通過104門課程,讓你對哲學的悠久曆史和哲學的本質有一點了解。
演講者将分析20部經典哲學作品的精髓,如存在與時間,理想國家,冥想書和飲酒。它涵蓋了古希臘和羅馬哲學,早期現代西歐哲學,德國古典哲學,存在主義和後現代主義。
03 100多部文藝作品的哲學與啟蒙
在每門課程的開始,主持人從電影,小說或音樂開始,從生動的情感體驗和見解開始,然後上升到哲學問題和反思,使觀衆更容易打開哲學思考的大門。
另一方面,好的文藝作品除了娛樂的功能外,還蘊含着一種生活體驗,一種生活的可能性。深刻了解文藝作品背後的内涵,不束縛于自我,多了解他人,了解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