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潔:以品牌黨建引領上海群文隊伍創新驅動

作者:文彙網

張傑(左二)心裡有集體,不落後于個人。

人物傳記

張傑,1962年出生,1986年加入中國共産黨,現任上海大衆藝術博物館黨委書記、副館長。她團結帶領黨員積極探索群語黨建設新模式,将團隊的自主動力轉化為機制創新,不斷完善全國首個公共文化内容供給平台。2021年,他被授予"上海市優秀黨務工作者"稱号。

平均每年活動超過30,000件,參與者約3000萬人,這是上海市民文化節在過去八年中發展的一項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覆寫全市,深入社群村落公共文化内容供應平台,五年年活動3萬餘項,文藝指導近8萬小時,四年累計服務1.7億次。很難想象,承接如此大規模活動的管理組織者,竟然是一個不到100人的機關——上海大衆美術館。"自駕"團隊的背後,有一位低調的"書記"——集團美術館秘書長兼副館長張傑。

如今,上海大衆美術館已經形成了三個平台——聯通長三角上海市民文化節,一個創新的開放平台,實作了"城、區、街鎮、小區、小區"四級網絡全覆寫、精準供應的公共文化傳播平台、"一鍵直達"數字文化館平台。企業的基礎是發揮的優秀思維:圍繞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深化改革,近年來張傑團隊共同開展了20餘項相關專題調研,形成了一份報告,總結積累了近30萬字;

黨的建設工作,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工作"

今年張傑提出以"黨的發源地"的故事黨課梳理"四史"為黨的建設活動增添"文學色彩"。當同伴們在舞台上将"24000個短視訊播放近14億次""超過1400萬人在公民文化節開幕當天體驗雲上觀看"的背景故事來了,我們感受到了千千的感受。

張傑這個"讓每一群識字的人從黨班上看到自己,看到身邊的榜樣,也看到集體的力量"的概念,一度被黨班主任、創意部魯軍反對。"文藝創作的規律是關注個人和具體事件,要講清楚",呂俊從藝術規律出發,并非沒有道理。不過,在張傑看來,如果以"電波,永不褪色"選擇李白烈士在告别妻子和孩子的前一天,通過鮮為人知的"冷視視角"來激勵人們,那麼講述當代一面的一群識字人的故事,不是為樹的典型,而是為了突出集體。由黨課,從文化場館停擺,響應"藝術前進"線上文藝戰疫情,服務群衆,到現線上上線下并行,開啟群組語言服務新格局,這樣的黨課已經成為過去一年半群文學工作的生動注腳。在《楊先生》《李先生》的故事中,每一批識字的人都看到了自己忙碌的身影,感受到了自己工作的價值。

黨的建設工作歸根結底是做好"人民的工作",而"人民的工作"關鍵是要凝聚人心。張傑有集體之心,不落後于個人。對于面向老百姓的文藝工作者群體來說,隻有讓理想信念和職業精神風雨飄揚,滲透到員工的心中,最終才能外化為行動,将核心價值觀融入文藝,進而服務和影響更廣泛的群衆。

強化"自主力量",助力中青年幹部快速成長

"人們的工作"并不止于此。與集團美術館的一線工作者聊聊,最大的感受是一股強大的"自驅力"——"上海可以複制,不能超越",秉持這一理念,他們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在複雜的思維中在上海建設人民城市,在新目标下提升城市的軟實力, 如何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一群年輕的骨幹出現了。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始,上海正在推進公共文化内容發行機構改革。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建立一個統一的市政内容分發平台。那一年,向上海200多個社群文化中心提供分發的責任落在了該市的集體藝術博物館身上。原來六個機構,動員100人的任務全程,壓力在一個部門10多人,壓力可想而知。對此,集團美術館請來了區文化策展人朱京波擔任配送中心總監。曾經接觸過張傑和朱京波的人并不難找,他們有截然不同的性格和動作風格。兩人在工作中并沒有少一些争執,但張傑作為"掌舵人",卻用冷酷的思路來穩定工作方向。"給任務教學方法,也給負擔,給信心",讓團隊與事業發展共同成長,這就是集團美術館"教育人"的原則。近年來,15名中青年幹部迅速成長,在集團美術館得到推廣。

"人民是上海增強軟實力最堅實的基礎,"張說。群體文學工作不僅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更要承擔起普及文化藝術的責任,讓城市中的每個人都有更強的文化藝術感,進而聚集強大的力量來提升城市的文化品味。"

作者: 黃啟哲

編輯:徐玉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