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聲規劃組
2021年5月15日,"回聲:來自自然和城市的問候"展覽前奏,"聲音如何顯示?跨領域研讨會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藝術館舉行,來自聲音藝術、科普教育、展覽設計等領域的嘉賓在近3個小時的分享和互動中,圍繞聲音本身,探讨了在不同場景中展示聲音的挑戰和思考, 載體,概念,環境,創作者,閱聽人/閱聽人。
本文内容基于研讨會現場介紹的整理和補充,分為接下來的兩個系列介紹。前一部分贊成聲音作為科普教育的手段,下一部分則贊成聲音作為藝術創作的方式。我們想向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提問,從回聲展覽的策展實踐開始,傾聽不同語境中産生的觀點和觀點,探索它們的共性和特殊性。歡迎讀者在閱讀此特别版後進行互動,并歡迎更多不同的觀點。
聲音的顯示方式:聲音、載體、概念、環境、創作者、觀衆/觀衆之間的關系
回聲聯合策展人朱繼軒,從回聲展覽的策展實踐出發,以"如何展示聲音"為主題,分享展覽從構思到落地執行過程中權衡、選擇、轉化的幕後故事,将當代藝術與科普教育領域的聲音呈現聯系起來。
在談到座談會的原因時,朱繼璇提到,在策劃序幕展覽的過程中,策展團隊對回聲本身,回聲所在的空間做了一些基礎研究。如果粗略地進行兩種分類:當代藝術是在"思想(藝術)第一"的前提下展示聲音,而在科學技術博物館和自然博物館等更受歡迎的自然場所展示聲音,是在"知識(傳播)第一"的前提下展示聲音。
以倫敦的科學博物館為例,朱先生在那裡簡要介紹了科學博物館社群的聲音收藏品。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聲音收藏品一直在倫敦科學博物館展出。到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聲學收藏品第二次被重新評估,博物館進一步考慮了聲音在聲學收藏品展示中的作用。到了20世紀70年代,倫敦科學博物館抓住機會,在展覽"小号應發出的聲音"(1977年)中進行了實驗,以紀念愛迪生發明錫箔文法100周年:将聲音定位為展覽意義和叙事的關鍵載體。

1960年,觀衆們聽取了關于鋼鐵展廳的評論。© 科學博物館/科學與社會圖檔庫
1977年,倫敦科學博物館"小号會發出聲音"展覽的入口。© 科學博物館/科學與社會圖檔庫
1977年,小号将聲音展覽邀請卡©科學博物館/科學與社會圖檔庫
打開倫敦科學博物館的網站頁面,閱讀數百個與聲音展示相關的内容,包括許多交叉主題,如人文與科技、藝術與科技的結合。正如朱繼璇此次展覽的初衷是,"《回聲》是一個主題展,而不是一個藝術展,我們在策展過程中始終保持着'橫切'和'公開讨論'的含義。"
在聲音作品的視覺呈現方面,落地上海的《回聲序幕》展覽邀請了瑞士館的展覽設計師弗蘭克·迪特曼(Frank Dittmann)。對于會場所在地上海當代藝術館玻璃屋的空間設計,朱繼娟分享了策展團隊如何在面對各種設計理念時做出權衡,以更好地利用場館的優勢和局限。
"我們做了很多修改,比如方案的第一個版本,設計師引入了鏡像元素來代表回聲的概念,而英文的'ECHO'和中文的'echo'恰恰同時顯示出視覺對稱性。但是,考慮到鏡子反射會引起不安和焦慮,标準藝術館的玻璃屋位于上海地區,展廳的外部環境熙熙攘攘,路人匆匆忙忙,瑞士展覽的整體環境非常不同,最後我們放棄了鏡子元素, 選擇扁平對稱的線條作為示範的回聲視覺概念。"
第一屆"回聲"前奏展在主會場設計。弗蘭克·迪特曼人物
"回聲"前奏展是在所采用的版本的家中設計的。弗蘭克·迪特曼人物
關于"自由合作"隧道的隧道空間,Echo Prologue展覽的副會址,朱說,展覽設計師弗蘭克曾想過将迷你投影儀放在頭上的方式來"探索"隧道的聲音,雖然富有想象力,但實施有限,無法呈現。
《回聲》前奏展側場館設計初稿。弗蘭克·迪特曼人物
是以,朱繼璇提出了一個問題,即視覺呈現(或增加其他次元)對聲音的顯示是否有任何影響和意義。此外,無論是明示還是暗示,在當代藝術展覽中使用聲樂對象(裝置)作為聲音藝術的形式在科學博物館中也很常見,兩者的設計方式相同,但目的不同。對這個問題的解釋保留給藝術和科學領域的後續參與者。
作為科學策展人,上海科技館展覽發展部徐磊負責2014年上海自然博物館完成的"多彩生活"和"生存智慧"展區的規劃和實施,其中"多彩生活"展區被觀衆評為"最美展區"。上海自然博物館圖書管理者餘一鳴也分享了主題展覽"夜聽蟲",以及博物館長期項目"公民科學家"中歌蟲主題的聲音呈現。聽覺是最好的進化,在科學的體育場館裡如何诠釋自然的聲音,讓觀衆用聆聽的方式去感覺自然之美,找到策展人的意圖,是科學領域展示聲音的挑戰。
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簡稱"自展館")位于上海靜安雕塑公園,是重要的科學教育基地。"科學和藝術是一對姐妹,姐妹倆越來越近。作為一名科學策展人,徐磊認為,科學與藝術之間對美的追求是共同的:"自然本身就是美的,你如何發現和呈現,是我們的科學策展人想要做的。"
"聲音從何而來"的層次 - 從引起好奇心的熟悉事物開始
一切都很好。談到科普場館的聲音展示,徐磊認為,最重要的問題是告訴觀衆"聲音來自哪裡"。以"多彩生活"展區内的"自然之聲"展覽項目為例,以這些生物的聲音為例,放大動物發聲器官的模型,與具有相似發聲原理的樂器并排展示,并輔以動畫分析。
上海自然博物館"多彩生活"展區的"自然之聲"部分,男性的發聲器官。地圖的示範者
就雄性而言,鼓音是大多數蜻蜓的方式,它的"工具"生長在胃上。通過鼓室肌的不斷收縮和放松,發出明亮的"知道,知道"的聲音。徐磊提到,在展示昆蟲發聲器官的過程中,首先要通過熟悉的對比樂器來喚起觀衆的好奇心,即雄性和鼓的對比模式;
"我們"與自然 - 鳥類和森林音樂家的方言
自然博物館中還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聽覺場景。不時在模拟樹的樹幹上挖一個樹洞,吸引着來自世界各地的孩子坐在樹洞裡,一個名為"森林音樂家"的展覽。徐磊提到,該地區想打造一個森林場景,除了标本展示外,還将昆蟲、鳥類、青蛙、動物四組聲音放置在樹洞中,以比對兒童的身高,特意設計了樹洞下方的凹槽。同時,還有更多有趣的"寶藏"聲音等待觀衆去發現。
上海自然博物館"森林音樂家"展區。地圖的示範者
"我們人類有各種各樣的方言,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方言,其實動物也有方言。在"鳥方言"展覽的介紹中,徐磊提到,展示樣本的選擇标準非常嚴格,除了博物館背後專業科學團隊的支援,選擇的聲音樣本不僅代表了鳥兒的歌唱,也清楚地反映了它屬于某一地方的"方言"特征, 顯示裝置以互動式多媒體為基礎。這些"鳥方言"通過聲音圖表(波形)的插圖,讓觀衆對差異有更直覺的了解。
鳥類也有"方言",以杜鵑花為例,它們的"方言"聽起來頻率不同。地圖的示範者
除了可讀性之外,科普策展人的互動性也至關重要,正如"聲音模仿秀"展覽所希望的那樣。展覽落地後,該地區經常有許多"奇怪"的聲音。通過模仿動物的叫聲(如老虎、家馬、灰狼等),觀衆在模仿完成後會得到一個聲音相似度的分數。徐磊也提到了改進的需要,"因為它的規模比較小,很多觀衆在森林裡的音樂家們會忽略這個有趣的展覽;
從科學家到"公民科學家"
上海自然科學博物館"公民科學家"項目的建築。地圖的示範者
《公民科學家》是上海自然博物館自2016年以來的一個長期項目,也是一個獨立的教育品牌活動。Yu解釋了"公民科學家"項目的意圖:這是一個科學家計劃,通過公衆參與向公衆普及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意義。光譜的一端是科學家,另一端是普通人。科學家和項目合作夥伴通過招聘組織、設計規劃和分析,在科普調查中指導公衆。
在解釋項目計劃的邏輯時,Yu從公衆和規劃師的角度說:"首先是觀察探索:我在這裡聽到一個聲音,我注意到。第二種是錄音:我用手機錄制聲音。第三種是上傳聲音。在上傳的同時,公衆為在大學和研究機構做研究的人提供了一些資料庫材料,是以公衆具有"公民科學家"的地位 - 他們是傾聽者,參與者,内容生産者和原材料的提供者。"
2019年10月在博物館舉辦的"夜間聆聽蟲子"展覽是"公民科學家"研究和活動的一部分。俞一鳴以鳥鳴聲和昆蟲啁啾聲為例,說明了與聲音相關的生物學研究。例如,鳥類聲音與聲波之間的關系,昆蟲的頻率,振幅以及求偶,交配,掙紮和召喚等生物活動。
由于資金非常有限,博物館選擇了以聲音為基礎的劇院形式,以展覽"夜聽蟲"為展覽名稱,展示科學研究成果和上述收藏活動。構成展覽的三個部分是視覺提示,身臨其境的聽覺環境,并邀請觀衆在觀看展覽後可視化聽覺體驗。
在展覽的視覺呈現方面,博物館一方面通過詳細的标本制作,精确的标本攝影,将每個物種無數的圖像組成一個單一和放大的呈現。另一方面,蠕蟲聲音的波形也同時顯示。在展覽的音劇院中,為了呈現立體、逼真的聲場效果,除了邀請昆蟲研究專家加入外,博物館與同濟大學益生工作室合作,與餘俊先生合作,以"杜玉先生的8p.m"的名義,呈現了大雨過後的城市場景。
在城市環境八點鐘,忙碌的一天人下班後,人聲響起,車流,突然雷聲雷鳴,大雨傾盆而下。當雨停了,一聲輕柔飄渺的啁啾聲在土壤上方的草地灌木叢中響起。然後,紡織女郎、日本鐘鈴等昆蟲開始從四面八方出現。在劇院裡,策劃團隊還原了不同昆蟲相對于人耳的位置關系和運動軌迹,然後在周圍發出三維聲音。劇院的空間經過精心設計,以黑暗,集中并突出聽覺體驗。
在"NightLyIng Bugs"展覽之後,"公民科學家"項目繼續擴大:"Hello Frog"和"Bird Strike Program"(如何減少意外撞擊玻璃對鳥類的傷害)等新項目自博物館與其他領域的科學研究相結合以來已經啟動。
世界上沒有聲音——"傾聽"是生物進化中最美妙的事情之一
徐磊說,世上沒有聲音,聲音是振動波和腦的勾結。換句話說,聽覺聲音是動物随時間進化的能力,每個聲音都是從耳朵的微妙器官解釋到大腦中。然而,并不是每個人都有幸欣賞聲音的美麗。2021年3月3日,世界衛生組織釋出了《世界聽力報告》,稱世界上約有三分之一的人有聽力障礙。
徐磊以蕾切爾·卡爾森(Rachel Carlson)的經典之作《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結束她的演講:"一種奇怪的寂靜籠罩着小鎮。鳥兒不知道該飛到哪裡,很多人在談論鳥兒時都感到困惑和不安。後花園的喂食器不再被鳥類通路。我看到的幾隻鳥中的大多數都快死了,顫抖着,無法飛翔。春天變得寂靜。曾幾何時,知更鳥、貓、鴿子、烏鴉、鴕鳥和其他幾十種鳥類開始在黎明時分唱歌,但現在它們卻沉默了。田野、樹林和沼澤地上空都籠罩着寂靜。徐磊說,如果世界沒有聲音,就會變得充滿孤獨和恐懼。是以,聲音是生物進化中最奇妙的東西之一,可以把你帶到另一個世界。
(未完成,請繼續閱讀回聲序幕|跨領域研讨會(下):聲音的呈現意味着什麼)
近期活動:回聲序幕秀"夜之回聲場"|親密回聲
時間:2021.6.6(周日)19:00-20:00(周日)。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館MoCA館(南京西路215号人民公園7号門)
渲染:對比聲樂樂團(對比)
作為在主會場MoCA藝術館舉辦的回聲序幕展閉幕活動,以及"夜間回聲場"活動,對比聲樂團将以"親密回聲"為主題,通過文字、在空間中行走和移動、歌唱等方式,回應回聲展的概念。屆時,挂在展廳裡的耳機将被重新收容,賦予新的人物和身份,我們将通過親密的互動将回聲互相連接配接起來。在白天轉暗接縫的時刻,Akabella的回聲與南京西路的夜景相呼應,記錄着城市的呼吸,郎朗一天的喧嚣,璀璨的夜空叮當聲,位于MoCA藝術館的回聲序幕展覽主展将以人聲合唱結束,踏上下一階段的旅程。
主持人簡介:對比聲樂團來自上海,成員們有多年的演唱經驗,2017年底釋出了首部MV《記住我》,由皮克斯正式轉發。2018年和2019年連續第二年獲得全國現代無伴奏合唱大賽亞軍和最佳舞台展示獎。19年來,一系列自我編輯的重新種植開始在網上推出。除了品牌合作之外,Contrast Vocals還希望通過與聲音相關的藝術活動相結合,擴充樂團的音樂表演和跨領域的觸角。
如何注冊:掃描下面的二維碼,檢視Echo的前奏:來自自然和城市的問候
《回聲:來自自然與城市的問候》計劃由瑞士阿爾卑斯山博物館2019年的展覽《回聲:山的呼喚》制作。中瑞合作的《回聲:來自自然與城市的問候》的策劃團隊,基于瑞士回聲展的策展結構,将回聲展延伸到國内,以序幕展的形式推出,與瑞士回聲産生共鳴。16件音頻作品在序幕展覽中展出。瑞士作品的一部分由聲音藝術家克裡斯蒂安·曾德爾(Christian Zehnder)的作品組成,國内展品主要來自回聲展覽的試點活動,是組織者之一Yu News于2021年共同策劃的"回聲地圖"公共收藏的結果,也受邀參展。
期間:2021年4月25日(周日)~2021年6月6日(周日)
家:上海當代藝術館當代藝術館當代藝術館(南京西路215号人民公園7号門)。營業時間:周一至周日10:00-21:00)
副廠址:"免費合作社"B區隧道(上海市長甯區仙霞路700号前地下防空洞25座。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10:00-20:00,即日起至6月10日由于社群建設暫停,重新開放将延長至6月下旬。)
負責編輯:沈建文
校對: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