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乾隆題寫的太常寺仙蝶詩,引出清代文人的同題作文

乾隆題寫的太常寺仙蝶詩,引出清代文人的同題作文

重華宮樂善堂

封面新聞記者曾潔

在成都博物館“走進重華宮”特展上,有許多紫檀木邊的挂屏,彰顯着紫禁城裡皇家生活的雍容華貴。

乾隆題寫的太常寺仙蝶詩,引出清代文人的同題作文

紫檀木邊彩蝶圖挂屏

其中,有一個紫檀木邊彩蝶圖挂屏,做工十分精緻。屏心在黑漆地上以百寶嵌手法做出了一隻栩栩如生的彩蝶,從一旁的文字可以看出,這是乾隆皇帝因為看到祥瑞彩蝶,作詩記錄這件事。

“太常仙蝶”在清代文人圈中久負盛名,屢見題詠,文人士大夫均以得見“仙蝶”為奇遇,而有關仙蝶的傳說也流傳極廣。“仙蝶”之起在于明末,其為人所知乃在康熙朝,而至乾隆時聲名大噪。紀曉岚、龔自珍、梁啟超等人都有所記述。

乾隆的褒揚,讓仙蝶名聲大噪

在乾隆之前,太常寺的仙蝶還隻是平常的蝴蝶。

太常寺是古代負責禮樂的機構,清代的太常寺設在刑部街上,這裡原來有個祠堂,匾額上寫着“江東廟”。

關于太常仙蝶的記述,可以追溯到康熙重臣納蘭明珠的次子揆叙。這位掌院學士、禮部侍郎在《隙光亭雜識》中寫道:“太常寺公署垂花門之上,有蛱蝶子三枚,黃質而黑章,須之末有如珠者二,餘則與常蝶無别焉。”

乾隆時期,禮部侍郎金甡将這蝴蝶恭稱為“太常仙蝶”,他在《為少宗伯介受茲福前輩題太常仙蝶圖》中寫道:“太常有仙蝶,寓形過百年……含靈解人語,扇舉供擎看……文采乃不豔,甘讓羅浮先。豈知真鳳子,混迹禽蟲間。”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的冬天,有隻蝴蝶突然飛入太常寺,令人萬分驚詫。一位樂工拿着笤帚上前追趕,結果“頃刻化黃蝶數百,飛繞庭宇”。這事兒就像電視劇《還珠格格》裡香妃能引來蝴蝶一樣神奇,從民間傳到了紫禁城。

乾隆皇帝得知此事之後,命禮部将這些蝴蝶進呈禦覽。禮部大臣逮到一隻,“以錦匣呈覽”。乾隆“忽睹肖翅仙質,乃大悅”,當即賜名“吉祥仙蝶”,還做了一首五言詩《太常仙蝶詩》,詩以志實:“蠕動蟄之時,來賓果是奇,異夫群物體,睹此一仙姿。芗久太常号,人皆謂之太常仙蝶,合署人無不知而敬者。神超大造司。欣茲百年遇,用志五言詩。”

乾隆題寫的太常寺仙蝶詩,引出清代文人的同題作文

乾隆皇帝與富察皇後畫像

仙蝶辨忠奸,遇和珅化為腐蝶

盡管乾隆在自己的詩句序言中簡略記載了邂逅仙蝶的故事,但這并不妨礙老百姓發揮想象,讓這段經曆變得神乎其神。仙蝶自帶靈異光環,在坊間的傳聞中還增添了能夠辨識忠奸的特異功能。

嘉慶十四年進士完顔麟慶在其《鴻雪因緣圖記》中寫道:“乾隆戊申冬至,大祀圜丘,衹宿齋宮。尚書德明偶奏及之(太常仙蝶),高宗特命宣見……遂承以錦函,恭赍進呈。時和珅當國,先取視,啟函,乃一腐蝶。大笑。”

意思是說,太常寺逮到仙蝶進呈禦覽的時候,和珅正好在旁邊。為了讨好乾隆皇帝,他搶先一步走上前,接過裝有仙蝶的錦盒,打開看了一眼,那仙蝶頓時“化為腐蝶”。于是有人感慨“蝶之通靈,實能鑒别忠奸”。

這應該是民間對貪官和珅的不忿和杜撰。古人信奉“天人合一”,希望冥冥之中自有老天來除惡揚善、懲治貪官,讓一隻蝴蝶充當了辨識忠奸的角色。

龍顔大悅後,紀曉岚寫同題作文

仙蝶被乾隆視作國運昌隆的祥瑞之兆,龍顔大悅之後,欣然題詩,并且命人刻在太常寺的牆壁上。正因為乾隆禦筆一揮,“太常仙蝶”就算是皇家蓋章的典故了。

乾隆親自下場賦詩一首,大臣們自然不敢怠慢,紛紛和詩、題記,歌頌大清盛世。一時之間,掀起了書寫“太常仙蝶”的同題作文。

鐵齒銅牙紀曉岚也在拍馬屁的隊伍之中,他在《禮部奏進禦筆太常仙蝶詩拓本折子》中寫道:“欽惟我皇上本化函三,元功育萬,均沾庶品,俾各遂其生成;下逮昆蟲,亦得蒙夫長養。遂有蠉飛之蝶,栖息神壇,俨如羽化之仙,翔遊壽寓……”不僅描寫了仙蝶翩跹的體态,更恭維了皇帝聖明。

一時間,太常仙蝶名聲大噪,不少讀書人信奉隻要看到仙蝶就能飛黃騰達、官運亨通。數百年間,太常仙蝶成為詩詞中屢屢出現的意象,《太常仙蝶圖》也不勝枚舉,成為當時的一種文化現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