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乾隆题写的太常寺仙蝶诗,引出清代文人的同题作文

乾隆题写的太常寺仙蝶诗,引出清代文人的同题作文

重华宫乐善堂

封面新闻记者曾洁

在成都博物馆“走进重华宫”特展上,有许多紫檀木边的挂屏,彰显着紫禁城里皇家生活的雍容华贵。

乾隆题写的太常寺仙蝶诗,引出清代文人的同题作文

紫檀木边彩蝶图挂屏

其中,有一个紫檀木边彩蝶图挂屏,做工十分精致。屏心在黑漆地上以百宝嵌手法做出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彩蝶,从一旁的文字可以看出,这是乾隆皇帝因为看到祥瑞彩蝶,作诗记录这件事。

“太常仙蝶”在清代文人圈中久负盛名,屡见题咏,文人士大夫均以得见“仙蝶”为奇遇,而有关仙蝶的传说也流传极广。“仙蝶”之起在于明末,其为人所知乃在康熙朝,而至乾隆时声名大噪。纪晓岚、龚自珍、梁启超等人都有所记述。

乾隆的褒扬,让仙蝶名声大噪

在乾隆之前,太常寺的仙蝶还只是平常的蝴蝶。

太常寺是古代负责礼乐的机构,清代的太常寺设在刑部街上,这里原来有个祠堂,匾额上写着“江东庙”。

关于太常仙蝶的记述,可以追溯到康熙重臣纳兰明珠的次子揆叙。这位掌院学士、礼部侍郎在《隙光亭杂识》中写道:“太常寺公署垂花门之上,有蛱蝶子三枚,黄质而黑章,须之末有如珠者二,余则与常蝶无别焉。”

乾隆时期,礼部侍郎金甡将这蝴蝶恭称为“太常仙蝶”,他在《为少宗伯介受兹福前辈题太常仙蝶图》中写道:“太常有仙蝶,寓形过百年……含灵解人语,扇举供擎看……文采乃不艳,甘让罗浮先。岂知真凤子,混迹禽虫间。”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的冬天,有只蝴蝶突然飞入太常寺,令人万分惊诧。一位乐工拿着笤帚上前追赶,结果“顷刻化黄蝶数百,飞绕庭宇”。这事儿就像电视剧《还珠格格》里香妃能引来蝴蝶一样神奇,从民间传到了紫禁城。

乾隆皇帝得知此事之后,命礼部将这些蝴蝶进呈御览。礼部大臣逮到一只,“以锦匣呈览”。乾隆“忽睹肖翅仙质,乃大悦”,当即赐名“吉祥仙蝶”,还做了一首五言诗《太常仙蝶诗》,诗以志实:“蠕动蛰之时,来宾果是奇,异夫群物体,睹此一仙姿。芗久太常号,人皆谓之太常仙蝶,合署人无不知而敬者。神超大造司。欣兹百年遇,用志五言诗。”

乾隆题写的太常寺仙蝶诗,引出清代文人的同题作文

乾隆皇帝与富察皇后画像

仙蝶辨忠奸,遇和珅化为腐蝶

尽管乾隆在自己的诗句序言中简略记载了邂逅仙蝶的故事,但这并不妨碍老百姓发挥想象,让这段经历变得神乎其神。仙蝶自带灵异光环,在坊间的传闻中还增添了能够辨别忠奸的特异功能。

嘉庆十四年进士完颜麟庆在其《鸿雪因缘图记》中写道:“乾隆戊申冬至,大祀圜丘,衹宿斋宫。尚书德明偶奏及之(太常仙蝶),高宗特命宣见……遂承以锦函,恭赍进呈。时和珅当国,先取视,启函,乃一腐蝶。大笑。”

意思是说,太常寺逮到仙蝶进呈御览的时候,和珅正好在旁边。为了讨好乾隆皇帝,他抢先一步走上前,接过装有仙蝶的锦盒,打开看了一眼,那仙蝶顿时“化为腐蝶”。于是有人感慨“蝶之通灵,实能鉴别忠奸”。

这应该是民间对贪官和珅的不忿和杜撰。古人信奉“天人合一”,希望冥冥之中自有老天来除恶扬善、惩治贪官,让一只蝴蝶充当了辨别忠奸的角色。

龙颜大悦后,纪晓岚写同题作文

仙蝶被乾隆视作国运昌隆的祥瑞之兆,龙颜大悦之后,欣然题诗,并且命人刻在太常寺的墙壁上。正因为乾隆御笔一挥,“太常仙蝶”就算是皇家盖章的典故了。

乾隆亲自下场赋诗一首,大臣们自然不敢怠慢,纷纷和诗、题记,歌颂大清盛世。一时之间,掀起了书写“太常仙蝶”的同题作文。

铁齿铜牙纪晓岚也在拍马屁的队伍之中,他在《礼部奏进御笔太常仙蝶诗拓本折子》中写道:“钦惟我皇上本化函三,元功育万,均沾庶品,俾各遂其生成;下逮昆虫,亦得蒙夫长养。遂有蠉飞之蝶,栖息神坛,俨如羽化之仙,翔游寿寓……”不仅描写了仙蝶翩跹的体态,更恭维了皇帝圣明。

一时间,太常仙蝶名声大噪,不少读书人信奉只要看到仙蝶就能飞黄腾达、官运亨通。数百年间,太常仙蝶成为诗词中屡屡出现的意象,《太常仙蝶图》也不胜枚举,成为当时的一种文化现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