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工信微報 攝影:王弋、張鵬
10月17日,由工業和資訊化部、交通運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24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拉開帷幕。
随着技術的不斷進步,智能網聯汽車正在逐漸實作從單一交通工具向智能移動空間的轉變,為人們的生活帶來前所未有的便捷和舒适。與此同時,智能網聯汽車帶來汽車開發、制造、測試、應用模式等的全面變革,産業邊界不斷擴大,價值鍊加速擴充,是加快汽車産業融合發展的關鍵抓手。
在此大背景之下,2024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聚焦于智能網聯汽車的最新技術進展、産業政策、市場趨勢以及未來發展方向。
圖源:工信微報 攝影:王弋、張鵬
大陸智能網聯汽車産業體系基本形成
開幕式上,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指出,面向未來,要集聚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市場創新主體,培育壯大新型零部件、新型基礎設施等新質生産力,加強産業協同融合,建構産業發展新生态;要堅持走符合市場需求的發展道路,持續提升智能化水準,促進跨區域示範與多領域應用,破解發展中存在的區域發展不均衡不充分、技術堵卡點等問題;推進綠色、低碳、智能制造等前沿技術創新和産業化應用,加強人工智能、大資料、數字孿生、邊緣計算等技術研發,推進在汽車領域全面應用;推動全球汽車産業深化交流合作,進一步完善多雙邊合作平台建設,為全球提供适應于多元化清潔能源、多樣化環境保護需求的高品質智能網聯汽車産品,實作綠色、低碳、安全、智能的共同願景。
工業和資訊化部黨組書記、部長金壯龍表示,大陸智能網聯汽車産業體系基本形成,建成涵蓋基礎晶片、傳感器、計算平台、底盤控制、網聯雲控等在内的完整産業體系,人機互動等技術全球領先,線控轉向、主動懸架等技術加快突破。他透露,下一步,工業和資訊化部将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統籌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安全,編制新時期智能網聯汽車産業發展規劃,堅持車路協同、軟硬結合發展路線,加快建設汽車強國。加強融合創新,支援汽車、電子、軟體領域聯合攻關,鼓勵共建自動駕駛資料共享和模型訓練平台。拓展應用場景,深入開展“車路雲一體化”試點,建構“架構相同、标準統一”的網聯設施,提高車載網聯終端安裝比例。完善标準法規,推動修訂道路交通安全、保險等法律法規,建立健全進階别自動駕駛監管制度,加快功能安全、網絡安全、資料安全等标準制定。深化開放合作,積極融入全球産業體系,加強全球标準法規合作,為産業全球化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交通運輸部黨組書記劉偉指出,以智能網聯、自動駕駛為代表的智慧交通已成為推動交通運輸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重要載體。要搶抓機遇,深入推動交通數字化轉型,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推動交通運輸高品質發展。交通運輸部願與各界一道,攜手推動以自動駕駛為代表的新技術新産業發展,建構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包容、韌性的可持續交通體系,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為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堅實保障。
作為本次大會的一大亮點,“智能網聯汽車全球十大發展突破”這一重磅成果首次釋出。中國工程院黨組成員、副院長鐘志華表示,“智能網聯汽車全球十大發展突破”高度凝聚了過去5-10年全球智能網聯汽車産業的奮鬥成果,見證全行業的發展曆程。
具體來看,十大發展突破包括:基于大模型的汽車人工智能技術實作突破,智能化網聯化融合成為重要技術路徑,中央計算式新型架構開啟産業實踐,智能底盤提升整車操控和運動安全,自動駕駛系統安全技術體系完善,車雲資料閉環變革主流研發範式,組合駕駛輔助(L2級)規模化落地,L3級及以上智能網聯汽車研發加速,主要國家在立法方面取得關鍵進展,全球加速自動駕駛法規标準研究。
産業鍊企業共話發展新機遇
智能網聯汽車産業融彙了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資訊技術、先進制造等新興技術,是引領全球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發展的主導産業。在全體大會上,多家産業鍊領軍企業代表分享了他們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未來發展方向。
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邱現東表示,智能網聯汽車時代,硬體是根,軟體是魂,資料是基。我們要通過軟硬體解耦分離和高效協同以及遠端更新OTA技術,汽車功能快速疊代,使用者靈活訂閱成為機制。汽車智能網聯的表現是實實在在萬物互聯,但其關鍵的是要建構一個安全融合、開放相容的智能化作業系統。該系統是維護硬體資源和軟體運作的基礎性平台,也是未來新型汽車産業生态建構的核心。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華榮表示,新時代中國汽車産業正邁入數智新時代,智能網聯新變革正催生“新汽車·新豪華”,帶來産業發展新模式,并推動企業與使用者直通直連的商業模式。他認為,中國作為一個開放市場,智能網聯汽車産業市場具有規模、成本、産業鍊、創新要素和政策等優勢。為此,他建議各國品牌在中國優先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并逐漸擴充到全球;同時也建議世界各國加大開放市場,世界各汽車品牌進一步加強合作。
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治平表示,智能網聯汽車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高地。資料預測,2030年車路雲一體化智能網聯汽車産業産值增量為2.58萬億元。同時,周治平提出了對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建議:一是協同完善标準機制建設,以“雙準入”試點為契機,不斷健全智能化功能規範,進一步打通汽車、通信、交通等各方面相關的标準要求。二是統籌布局算力等基礎設施,進一步統籌規劃建設,有效避免資源的重複建設和浪費,確定投入的高效性,推動産業的集中發展;三是加強對人工智能的監管和治理,從治理機制、治理手段、治理規則等系統施策,統籌好發展和安全。
對智能網聯汽車産業發展,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曾慶洪提出了兩點建議:一是加強晶片自主開發和共性技術協同攻關。大陸必須加快汽車晶片産業技術攻關,加大資金支援,力求晶片等自主可控。智能汽車對車用作業系統等共性技術、算力中心等基礎設施,有着非常高的投資要求和技術門檻。汽車企業與ICT等産業鍊企業,需要強化協同開發、共同布局,以規模優勢避免資源浪費。二是加快完善自動駕駛汽車商業化營運法律法規。Robotaxi商業化營運正在加速,為推動産業快速發展,建議加快明确自動駕駛汽車商業化營運車輛合法上路地位,制定全國統一的自動駕駛汽車商業化營運準入及監管規則。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分享了三點思考:第一,汽車的全面智能網聯發展趨勢,在為使用者提供便捷舒适享受的同時,必須以保障使用者安全利益為前提。第二,在智能網聯汽車産業鍊建設中,中國在新能源三電、智能座艙及智能駕駛等領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如果溯源産業鍊的上遊,特别是高性能、高制程、高安全的晶片,動力域、底盤域的控制等,與全球先進水準還有差距,需要不斷融合創新、共赢發展。第三,智能網聯汽車産業鍊長、涉及面廣,合作協同、優勢互補,是提升使用者體驗、提高産業競争力的有效途徑。
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雷軍介紹,10月份,預計小米汽車傳遞将突破2萬輛,小米汽車原本今年首年的目标是傳遞10萬輛,預計11月份可以順利完成。雷軍還提出了四點倡議,一是堅持科技創新,力争做全球技術、品質标杆;二是大力發展智能駕駛技術,同時倡導智能輔助駕駛的安全使用;三是團結協作,良性競争,攜手開拓全球市場;四是共建共享智能生态。
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餘承東提出,大陸汽車網聯化發展滞後于5G通信網絡的發展,加快5G上車具有重大的戰略價值。“智能"和“網聯”對智能網聯汽車産業同等重要,車網聯是下一個萬億級産業,需要發揮大陸新能源汽車和5G通信兩大領先産業的組合優勢。
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祎認為,數字安全是繼主動安全、被動安全、功能安全之後,汽車面臨的第四大安全問題。在他看來,汽車的數字安全已成為國家安全重要的一部分,網聯車與車企互聯後,車企掌握了大量行駛資料和使用者資訊,一旦車企被攻破,路上車輛都将被控制,核心資料外洩,将嚴重威脅到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是以他認為“每個智能網聯車廠都是國家關鍵基礎設施。”
挑戰與機遇共存 推動産業可持續發展
在大會的圓桌論壇環節,與會院士專家就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關鍵技術和産業化路徑進行了深入探讨。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網際網路協會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邬賀铨認為,目前大模型上車面臨一些難題,因為大模型目前需要超千億參數,未來可能要上萬億的參數,車端很難承載這麼大量。這就需要提升車端晶片能力,大模型也适當做壓縮。還有一個挑戰是資料的擷取,據了解,目前真正在開放道路行駛的智能汽車上擷取的智能駕駛資料占比很少,是以未來我們需要在人工智能技術上繼續努力,探讨如何通過泛化遷移學習來解決這一問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孫逢春指出,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的初衷是保證安全。應該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做大模型、算力、算法等方面的工作,标準需要先行。另外,智能網聯汽車長期可持續高速發展的前提是人才基數龐大,希望各方面知識的人才能快速成長,為行業高速發展保駕護航。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智能網聯車輛與交通研究中心主任李克強指出,從知識層面來看,人工智能應用于自動駕駛領域還存在亟待完善和解決的問題。在汽車行業營運工作中,我們需要理性、實事求是地分析哪些地方可以使用,哪些地方需要認真考慮。此外,訓練大模型的資料有三個要素,即海量性、完備性和準确性。在海量和完備概念中,完備性的機率非常小,是以在這種資料中擷取和建立資料底座方面目前面臨挑戰。
歐洲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長聘教授曲小波提到,智能網聯汽車擁有許多安全措施和精準資料,可以利用這些資料及智能駕駛技術降低事故率。每輛智能網聯汽車都有非常精準的資料軌迹,可以基于這些資料分析,知道哪些是不良的駕駛行為,哪些是好的駕駛行為,鼓勵更好的駕駛行為。
值得關注的是,智能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一緻行動宣言在大會上正式釋出。為期三天的大會将舉辦多場峰會、主題演講、圓桌論壇、專題研讨、成果展示等活動。在同期舉辦的展覽展示活動上,超過250多家國内外知名整車、核心零部件企業和機構亮相,參展車輛、前瞻技術和創新産品将超過200餘款,展覽規格層級、展陳設計、内容成果将創曆屆之最。
文:趙玲玲 編輯:薛亞培 版式:趙方婷
給小編加個雞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