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林文采親密關系課》一書,這本書在微信讀書上評分很高。
作者講到,婚姻中産生的沖突,大部分是夫妻間沒有做到這四個字:
彼此顧念。
對彼此顧念,内容是這樣解釋的:
“一件事,一個什麼東西,或者别的什麼,不是我要的,但是我知道你很想要,如果對于我來說不是太困難的話,我願意按照你的意願去做,而不問太多的原因。”
想想生活中,能做到這4個字的人,夫妻關系都相處很好。
01
書中,作者提到自己曾接過的個案。
一日,有一位男士着急地找到作者,說妻子跟他發律師函,提出離婚。他不明白為什麼,他一直是個好男人,請作者給他們夫妻做一次咨詢。
作者從與夫妻兩人的對話中了解到,妻子的行為,是一個蛋糕引起的。
妻子很小時,鄰居家有一個小女孩,每年過生日,父母都會給女孩開生日會,買生日蛋糕。
妻子的父母當時沒有這樣的能力,妻子就暗暗盼望,等長大後,叫丈夫給自己買生日蛋糕。
結婚後,第一年丈夫沒買,第二年沒買。
但丈夫是個不錯的人,妻子就跟丈夫講了自己為什麼特别需要這個蛋糕。
後來幾年,丈夫還是沒買。
實在忍不住,到生日這一天時,她提醒丈夫,今天是自己的生日,記得買蛋糕啊。丈夫答應了。
等丈夫快下班時,她又發資訊,記得買蛋糕啊。結果丈夫回家,還是沒買,說忘了。
那一刻,她心碎了,内心也絕望了,暗暗下定決心,等兒子11歲時就離婚。
了解事情真相後,在咨詢師的調和下,丈夫承諾下次一定給妻子買蛋糕,兩個人暫時和好了。
丈夫離開咨詢室時都很疑惑,他說:
妻子應該看到自己是一個很負責任的男人,為什麼要糾結一個蛋糕呢?難道一個蛋糕就能代表自己對她的愛嗎?
作者告訴他:“你不用明白了,你隻要知道這是她很想要的,你買了你的婚姻就保住了就可以了。”
很多時候,我們不能了解另一半的行為,認為這樣的行為反常理,是不對的,會忽視對方的需求。
其實成長環境的不同,讓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對一件事情會有執念,其他人很難做到感同身受。
但這不重要。
重要的是,當事情完成起來不困難時,你願意按照對方的需求去做。
02
在我生活周圍,經常看到這種現象。
一位同僚跟婆婆住在一起,每次離家上班時,很少記得跟婆婆打招呼。
但丈夫在乎,認為她不跟婆婆打招呼,是對婆婆的不尊重。
在她看來,她每天幾點上班,婆婆是知道的,何必多此一舉呢?
當知道丈夫在乎後,她就每次出門前,跟婆婆說:“媽,我去上班了”,雖然簡單一句話,卻極大改善了她與丈夫的關系。
以前他們為瑣事争吵,經常發生冷戰。後來再發生争吵,丈夫開始願意讓着她、遷就她了。
婚姻中,當一方的需求獲得滿足時,會更願意去滿足另一半的需求。
人最怕的,是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問題,認為自己想的就是正确的,與自己觀點不一緻的,都是錯的,是需要改正的。
可個人價值觀都來自原生家庭,是多年成長過程中形成的。
作為另一半,全然接納對方,并盡可能予以滿足,才會讓夫妻關系越來越好。
當然,夫妻間想要做到彼此顧念,前提是了解對方的好惡和需求。
這就要求雙方多溝通,多交流,願意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隻有了解的基礎上,才能做到去滿足對方,哪怕是一點一滴的小事,看起來不起眼,可信任和溫度,正是在這些小事上積累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