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上才穿過你這件衣服,這身打扮太過鮮豔了吧。”
“怎麼能是鮮豔呢?
這可是流行的衣服,中年人就是不該和潮流沾邊嗎”
中年婦女穿着鮮豔的衣服走在街上被人側目,然而她卻并不在意。
身邊的朋友則嗔道:“你不能這樣子去朋友家啊,是不是不好聽?”
然而她自己卻認為:“又不是見家長,禮貌嘛,我也不能過于喪氣不是。”
中年女性穿着亮色衣物被路人多看兩眼,在生活中也是常見的事,往往引來許多非議。
然而在這個社會上,就一定不能再打扮漂亮,穿得年輕一點嗎?
年輕化審美标準。
我們這個社會在審美上,不知何時開始就流行了“年輕化”的審美追求。
熟女是一個極為豐富的詞語,它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是一個帶有正向色彩的詞彙,反應出女性在成熟後的優雅氛圍和吸引力。
熟女這個詞雖然被一些日本影視作品帶入中國,卻在網絡中廣泛流傳,成了一種文化現象。
例如近些年在網絡中流行起來的熟女寫真,以照片中的女性盡顯熟女優勢而受到大衆熱捧。
這類照片往往展現熟女身上的優雅魅力和精緻形象,引起了很多年輕人争相模仿的風潮。
這也反映出一個現象:越來越多的年輕女性開始意識到熟女形象的吸引力,并努力擁抱成熟後的獨特魅力,以此來脫離當下流行的少女審美趨勢。
為了追求這個流行,許多女性甚至不惜犧牲健康,令人擔憂。
然而,熟女這個詞在我們社會中的内涵卻并不像其他地方那樣積極。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年是一個不再中立的階段,而是被逐漸明晰地定義為衰老和衰退。
這種晦暗的預設給熟女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使她們不得不努力迎合一種被認為是合理的期望。
熟女需要“避免對稱”、“進行塑形”,以恢複健康和吸引力。
熟女被迫融合當今流行文化的新主義,化妝、減肥、注重飲食等,以成為一種受人矚目的存在。
公衆場合中,熟女們越發地減少,她們大部分時間都藏匿于家庭或工作中,以避免被他人評論。
這也導緻熟女們逐漸失去了對自己的信心,因為她們幾乎沒有機會展示自己的真正魅力和風采。
為什麼熟女要忍受這種無助和悲慘的命運呢?
其實,這種現象源于社會對熟女形象的不認可和否定。
年輕化審美帶來的影響。
這種偏見根源于曆史、文化和社會等多個方面。
例如,在許多文化中,女性一旦到了中年後,就會被視作衰退,不再擁有青春的吸引力和生育能力。
這種觀念導緻熟女們遭受到多個方面的歧視,進而不斷迎合一種不公平的标準,以尋求認可和尊重。
為了迎合這種期望,熟女們往往會忽略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放棄自己的喜好和個性,以刻意模仿流行趨勢。
如我們前文提到過情節中,中年女士覺得自己穿的顔色鮮亮,但是旁邊的人卻說:“這麼鮮亮的顔色,不适合你穿。”
因為“鮮亮”的顔色本身容易讓人多看兩眼,容易吸引路人的目光。
是以經常容易引來别人的讨論,比如“是不是年輕人喜歡的顔色”,
但如果她們選擇比較“沉穩”的黑色、灰色等色調,就不會那麼吸睛了。
然而,在我看來,我們是否不能夠打破一下這個界限呢?
女人難道就不能選擇亮色系和有自己審美的一款服飾嗎?
即使她已經到中年了,但憑着自己的喜好選擇喜歡的顔色,又沒有什麼不妥吧?
難道就隻能永遠都是黑色、灰色嗎?
這也導緻許多時尚品牌隻能迎合這種陳腐觀念,一味出售符合這種流行趨勢的産品,而不再關注熟女特有的優勢和魅力。
這種商業利益刺激了社會普遍認可年輕化審美,并逐漸演化成一種盲信。
我們可以看到,在歐美國家,70歲以上的女性依然會穿着時尚裝扮外出。
她們深知,變老并不意味着衰退,美麗可以伴随終老。
這一觀念在我們社會中卻基本銷聲匿迹,除了明星等極少數例外,大多數中年及以上女性都是一身寬松,為的是遮掩自己逐漸走形的身材曲線,以及流行色以選擇黑色、深藍等色調,來迎合“成熟”這一“審美标準”。
同時,配飾方面也是大幅度删減,強調簡約,卻不給人精緻感。
如此理念下,又何必奢求人們能夠保留自身對生活,對美好的認知與追求呢?
自信是最好的外衣。
所謂“自信就是最好的外衣”,外表打扮自然是要注重得體,但是服飾風格方面其實是沒有太多硬性規定的,對服飾風格不太符合主流審美之處,也不應當帶有偏見性批評。
自信其實是通過打扮所回報出來的一種内心認同感,是因為自己自信才用一定色系還是什麼風格,這才是最真實接地氣的一面,是個人化給大衆最舒服的一面。
“被動地迎合社會主流審美”,像這樣的字眼并不少見,這反映出一個現象:許多中年女性為了避免惹來非議,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個性和追求,而将自己磨平,成為一個“安全”的存在。
她們穿着普通,不亂穿衣服,卻從未想過自己真實想要怎樣。
她們經常說:“我已經活到了這個年紀,還能怎麼樣呢?”
其實,她們放棄自己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社會壓力、家庭責任以及自身認知等等。
然而,這并不意味着她們沒有追求美好的願望,隻是缺乏勇氣去突破年齡束縛,同時也承受着别人的眼光。
大衆所承受的目光,從來都是偏見性的。
不同于公衆人物,他們選取了一條道路,是以,也要承受由此産生評判的一面。
但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又何必承受這份非議?
打扮好自己,也不過是尋求生活上更好的美感,但不應該成為生活上的負擔。
美麗應當是生活中的附庸,而非評判人與人的重要标準之一,自信自然也是美麗的一部分,而别人眼中的缺憾,本身并不能對什麼産生影響,對他人的美麗産生影響這才是不應該發生的。
自信當然應來自内心,如果内心都沒有自信,自身穿何種服飾保持何種風格,又有什麼意義?
自我認同與别人的評價沒有關系,自我認同便是自我認可,而别人的評價,對其自身來說,隻是别人的茶餘飯後消遣罷了,本身就沒有意義。
寫在最後
自信打扮,沒有年齡之分,但是大衆卻将其作為一種負擔,這是社會的問題,而非她們的能力與選擇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