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财經分析】數字經濟深度影響人力資源市場供需格局

新華财經哈爾濱9月26日電(記者範迎春)以人工智能為标志的數字經濟及相關産業的蓬勃發展,被業界解讀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也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主陣地。業内人士分析認為,數字經濟在推動傳統産業轉型更新同時,也催生了多種新興業态和新興職業,對創新型人才和新型勞動生産者的需求增加,深度影響着人力資源市場的供需格局。

數智時代呼喚更多融合創新型人才

中國廣播電視網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宋起柱表示,在數字智能時代,勞動者主要通過參與資訊生産和消費來組織社會生産,高素質勞動者是新質生産力的根本要素和“第一資源”。

相對于傳統産業而言,建構數字經濟新的産業鍊對從業者的要求出現了明顯不同。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漢權表示,大模型、大算力的廣泛應用提高了科研效率,各領域新技術不斷湧現并快速疊代、交叉融合,滲透到各類生産要素中,催生新産業、新業态、新動能。

“從事科技創新的創新型人才,敢于善于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上生産線的企業家,熟練掌握新質生産資料、生産工具的工程師和進階技師等應用型人才,在新質生産力形成過程中創新起主導作用。”黃漢權表示。

網際網路專家與未來科學家凱文·凱利8月下旬在哈爾濱市舉辦的2024太陽島企業家年會視訊緻辭中表示,大部分人類工作将被重新拆解為不同的任務,雖然可能保留原有的工作,但會面臨新的任務。這并不意味着相關的工作會消失,而是任務内容會發生變化,其中一些任務将由機器人和人工智能來完成。“數字技術及人工智能将創造出大量新工作和新任務,從業者未來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與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協同工作能力。”凱文·凱利說。

在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研究領域、尤其是在機器人研究等方面走在國内前沿的哈爾濱工業大學,以超正常舉措推進創新型人才培養體制和機制改革。推出連續四年資助大學生每年每人20萬元開展博士課題研究的“未來英才”計劃,面向廣大教師開展AI賦能傳統學科的系統教育訓練和轉型支援,超前布局建設以AI為底層驅動的知識創新中心,探索知識圖譜、能力圖譜、素質圖譜融合驅動專業和課程建設。

中國科學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韓傑才表示,高等院校要培養更多在關鍵急需領域勇于和善于同強手硬碰硬、掰手腕,具有引領性、颠覆性創新能力的頂尖創新人才。

提升全要素生産率成為核心目标

近年來,大陸數字經濟及相關産業蓬勃發展,數字經濟被多個省份納入“十四五”規劃重點任務。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志勇說,從全要素生産率看,大陸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以數智化、數字化、智能化和生物技術為主導的新一輪的産業變革,核心目标方向是提升全要素生産率。

與此同時,從業者的收入來源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工資形式,知識産權收益、線上内容版稅、利益分成、期權激勵等新的配置設定方式将更好地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新性。

中國物流集團董事長廖家生表示,物流屬于典型的傳統行業,但是數字化和人工智能在物流領域有很多場景運用,比如說智慧倉儲、智慧運輸,AI等一些資訊技術的運用,對于降低人工及物流成本作用非常大。中國物流集團“中儲智運”平台裡有300多萬輛車、3.8萬家貨主,貨主在上面發貨,司機在上面攬貨,集團針對性研發了一套數字化系統,通過背景智慧運算設計最優線路,針對很多司機空返導緻物流成本高等問題,背景自動為最合适的司機來推送返程貨運單。

宋起柱表示,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引發與之相适應的社會關系、經濟結構群組織模式的更新,對于企業家來說,這些變革和更新将帶來勞動組織形式創新,企業和員工之間的關系更加彈性化和個性化,企業傾向于建構更加平等、協作的工作環境,通過項目化管理或彈性工作制等新型組織架構來提高生産效率和創新能力。

人力資源領域的三個趨勢性變化

中國勞動學會會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原副部長楊志明說,通過數字賦能使企業家和勞動者優化組合産生全要素生産力提升可謂“數起雲湧”。目前,網約勞動者主要包含快遞、外賣、滴滴出行服務、家庭服務、平台服務、出行服務、網絡直播帶貨等形式,2023年從業者統計數字為8400萬人。

楊志明表示,數字經濟不斷延伸,幾乎每個行業、每個企業或多或少都能看到數字化、智能化的影子。數字賦能、資料這個新的生産要素的嵌入,催生了人力資源領域的三個趨勢性變化。

一是技術技能勞動者由“數量型”向“品質型”轉變。中國2023年技能勞動者超過2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000萬人,約占30%,這與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大規模、多層次加快高技能人才培養開發将是大陸經濟轉型的戰略性措施。二是技術技能勞動者從無限供給向有限供給轉變。以建築行業為例,中建集團240萬員工中有200萬屬于技能勞動者。三是一大批在網絡中生活成長起來的“網生代”快速進入到資料驅動、網絡協同、平台支撐的新業态領域。

統計顯示,從2019年到2024年5月,人社部面向全社會推出了93個新職業,其中歸屬于數字化、智能化職業占比70%。比如人工智能訓練師替代了生産線上的枯燥勞動,新型建築業已經不再是爬高上架,快遞小哥、外賣騎手被賦予“網約配售員”的新稱謂。“這些變化讓普通從業者感受到平等和體面,是數字型勞動。”楊志明說。

相關專家表示,在數字經濟及人工智能技術廣泛應用時代,裝置更新、技術疊代、新基建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力資本的提升。以機器取代人,與人的能動性、創新性、柔性并不沖突。人工智能帶來質變,質變帶動技變,中國将進入高水準工程技術人才引領的人才時代,高技能型人才引領的技工時代,将從人口紅利向技工紅利轉變,将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躍升。

編輯:王春霞

聲明:新華财經為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資訊平台。任何情況下,本平台所釋出的資訊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有問題,請聯系客服:400-6123115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