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務院國資委組織完成2024年中央企業采購與供應鍊管理對标評估工作。經審定,A級企業25家,其中包括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鞍鋼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
名單如下:
近年來,國務院國資委持續推動中央企業加快供應鍊管理體系變革,着力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為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提供有力支撐。
優化流程,供應鍊精益化基礎不斷夯實
融入現代供應鍊管理理念和方法,進一步優化供應鍊組織方式和業務流程,完善供應鍊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推動中央企業供應鍊管理精益化水準不斷提升。
航天科技按照“統一研制準則、統籌研制需求、統一産品架構、統一産品型譜、統一技術條件、統一貨架标準”的原則,對不同品類實施對應管理措施,實作各型号産品的精益管控。中國海油組建中海油物裝采購中心,并在各二級機關層面設立采辦共享中心,建構1個統籌決策型總部、1個專業服務平台、X個區域聯采中心、N個基層實施機構的“1+1+X+N”供應鍊管理架構。中咨公司通過年度重大風險評估、季度風險監測、内控體系自評價、内控體系有效性監督評價等,定期監測采購管理領域風險情況,不斷提高依法合規經營能力、風險預見和防範能力。中國鐵塔建立立立“一碼到底資産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營運體系,從源頭建立一物一碼機制,“物資全賦碼、過程全掃碼、資産全用碼”,實作資料源頭生成、全局共享和資産營運全生命周期的“可視、可管、可控”。
整合資源,供應鍊協同化能力不斷增強
強化采購引領,加快供應鍊關鍵環節的專業化整合和供應鍊上下遊企業的核心資源整合,健全企業内外部橫向協同、供應鍊上下遊縱向協同的高效營運模式,推動打造大中小企業協同、上下遊企業共赢的供應鍊良好生态。
國家電投聯合48家企業組建“先進重型瓦斯輪機創新聯合體”,按照“體系化、任務型”組織模式,梳理未來瓦斯輪機發展需要攻關的10大領域20項重點任務,投資20億元促進重型燃機産業健康有序發展。中國五礦以對标交流為契機,促成與鞍鋼集團、中國寶武在硬質合金産品、石墨精粉産品等領域的業務合作,持續深化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全力確定金屬礦産産業鍊供應鍊安全穩定。中國移動緻力于做“最容易合作的企業”,與戰略/重要合作夥伴實作系統對接、資料直連,為中小合作夥伴提供統一服務門戶網站,打造從擷取商機、注冊認證、投标簽約到傳遞履約的“供應商移動便捷之旅”。中國安能與中船應急、三一重工、徐工等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建構産研用一體化管理機制,共同研發應急救援類專兼用裝置,有效提升應急救援供應鍊靈活性。中國有研牽頭組建雁栖湖特種有色金屬材料創新聯盟,定期開展行業動态研究、供需對接、資源共享、政策研究、人才培養交流等工作,推動上下遊企業深化協同攻關,形成特種有色金屬材料“小核心、大協作、廣開放”的創新生态。
開放合作,供應鍊國際化布局不斷優化
發揮央企規模市場優勢,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深度參與高端制造、新興産業、綠色轉型等全球産業分工合作,積極融入全球供應鍊網絡,持續完善國内國際供應鍊整體布局。
南航集團深度參與全球模拟機産業分工合作,帶動國産模拟機部件産業優化更新,讓更多國内上遊企業融入模拟機制造的全球供應鍊網絡。中交集團通過整合全球資源,成立海外區域和國别集采中心,推進“海外倉”建設,推動全球優質供應商資源共享,打造全球一體化供應鍊管理體系。中國有色集團深化打造東南部非洲自主物流運輸平台,統一負責在非企業的裝置材料進口、礦産品出口等物流運輸,并與中國遠洋、招商局等央企簽訂戰略協定,進一步保障中國至東南部非洲航運鍊條的安全性。中國遠洋海運聚焦汽車出口“一站式”服務,建成太倉PDI(Pre Delivery Inspection,車輛傳遞前檢查中心),多管道一體推進歐洲比雷埃夫斯港、巴塞羅那港,美洲拉薩羅港等全球性樞紐港汽車轉運中心建設,努力填補大陸商品車出口運力缺口。
創新引領,供應鍊智慧化水準不斷提升
發揮中央企業應用場景優勢,加快大資料、雲計算、區塊鍊、5G、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開發,深化與研發設計、采購物流、生産制造、市場營銷、經營管理和協同營運等供應鍊場景融合,不斷提升供應鍊智慧化水準。
中國電信基于法律法規及各類檢查發現問題的數字化合規稽核庫,運用大資料、AI等技術将“合規引擎+控制邏輯”預埋在所有核心業務環節中,搭建端到端一體化、數智賦能的供應鍊數字化管理營運平台。中國信科通過核心關鍵器件自主研發、扶持國内合作夥伴共同開發、協同高校聯合創新等方式推進安全自主可控,提升産業鍊、供應鍊韌性和安全水準。中國中檢自主研發生産底盤測功機系統、輪胎耦合式道路模拟試驗系統、底盤參數測量系統,實作三大關鍵汽車測試裝備的國産化替代。中國航發借助“大資料+AI”技術實作了采購全流程資料可追溯、異常資料自動預警、廉潔風險實時監控、風險關聯閉環管控,推動風險管理由“事後處置”轉變為“事前防控”。
低碳轉型,供應鍊綠色化程度不斷提高
将綠色、低碳、環保理念和技術融入供應鍊全過程、各環節,加快實施綠色采購、綠色制造、綠色物流、綠色回收,推動供應鍊全鍊條減污、降碳、擴綠。
國家電網率先釋出《綠色采購指南》,将環保失信行為,政府綠色制造認證,環境保護、清潔生産、健康安全、企業碳核查、産品碳足迹等要素,納入招标采購環節,優選綠色制造、綠色服務企業。中國節能制定碳足迹核算方法和标準,建立碳足迹監測平台,對供應鍊全過程的碳排放進行實時監測,助力碳資産開發與交易,做好“美麗中國”建設的國家隊、主力軍。中國誠通積極探索煤炭替代方案,因地制宜實施分布式光伏項目、集中式光伏項目、沼氣提純發電項目,推動自備電廠煤改生物質或摻燒生物質項目,持續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中國建研院積極參與國家雙碳戰略“1+N”政策體系建設,編制《近零能耗建築技術标準》《零碳建築技術标準》等近百項标準,為建築領域“雙碳”目标提供重要的資料來源和技術支撐。
來源 | 國資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