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于《兵器》雜志2023年01月刊,轉載時重新進行了二次内容完善及編輯、補充部分插圖,以與同好共同分享。個人認為《兵器》是一本專業、客觀的軍事雜志,推薦持續訂閱,豐富自身的軍事及政治知識。将家中雜志數字化儲存同時進行轉載的文章,雖多為年份較久,但一是已經足夠為普通網友提供專業的軍事基礎知識,二是想讓讀者以另一種比較獨特的視角審視曾經的事物和觀點。
2022年9月,日本媒體在該國本州的東名高速公路禦殿場出口服務區内拍攝到了多型全新的輪式步兵戰車樣車。該資訊見諸網絡後,一時間日本全國的軍迷紛紛奔向東名高速各出口、九州與神奈川縣的滾裝貨運海港蹲守。各路媒體也對兩型全新戰車的性能作出了不少猜測。
究竟這是兩種什麼樣的戰車?它們的研制實驗進行到哪一步了?
日本網友拍攝的日本陸上自衛隊新型輪式戰車樣車:步兵戰車(題圖)和自行迫擊炮(本圖)。
要給什麼部隊用
本次在東名高速公路服務區被拍到的戰車,是日本三菱重工公司研制的兩型輪式步兵戰車樣車。該車所在的車族目前也被稱為MAV系列,這一稱呼是“三菱裝甲車”的簡稱。MAV是2019年日本防衛省開始進行的下一代輪式裝甲戰鬥車家族選型的參與型号之一。這個選型項目是為了進一步推進建設即應機動連隊,以及陸自部隊整體輕裝化改編的産物。
目前日本正在進行的下一代輪式裝甲戰鬥車選型最早可以追溯到2017年甚至更早以前。2013年前後,日本提出了在陸自建立“即應機動連隊”的概念,它用國際常見的軍語表達就是一種輕裝合成部隊。目前陸自的即應機動連隊雖然頂着旅的編制,但大多采用加強營以上的規模。
這類部隊的編成,一來提升了部隊的機動性,二來也順應了平成後期“專守防衛”政策下自衛隊招兵擴編困難的實際。其背後也折射了日本政府與自衛隊妄圖将有限兵力聚焦遠離本州、甚至遠離日本本土的周邊地區進行部署的企圖。
陸自與裝甲輸送車
在即應機動連隊出現以前,陸自長期以相當步兵旅/團規模的“普通科連隊”與相當裝甲團的“戰車連隊”作為基本步兵與裝甲部隊的編制模式。在這個模式下,陸自也裝備過四代不同類型的裝甲輸送車。其中第一代型号是自衛隊創立之初引進的美制M3半履帶車。第二代是與戰後日本第一代自研裝甲車輛一同入役的60式裝甲輸送車。第三代是與日本自研的第二代主戰坦克一同入役的73式裝甲輸送車。第四代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入役的96式裝甲輸送車。
美制M3半履帶車
60式裝甲輸送車是戰後日本仿美國M-59裝甲車設計制造的第一代履帶式裝甲人員輸送車。
73式裝甲輸送車
在這四代型号車輛中,60式與73式都是三菱公司研制的履帶式裝甲輸送車。它們本質上也是主戰坦克研發項目的副産品。這兩型裝甲輸送車一度全面裝備到了陸自的普通科連隊,但它們更類似于與坦克配合的機械化步兵部隊以及裝甲勤務部隊的車輛。
進入到上世紀80年代,随着日本全面啟動第三代裝甲車輛的研發,陸自也仿照美軍,研發了專用的重型履帶式步兵戰車,以及大型輪式裝甲輸送車。前者就是89式,後者就是96式。
89式步兵戰車,是日本研發的第一種步兵戰車,同時也是日本的第三代裝甲車
96式輪式裝甲輸送車
熟悉日本重工業體系的讀者都知道,在現代日本有兩家公司具備大型軍用車輛的研發能力。其一是三菱重工公司,其二是小松制作所(以下簡稱小松公司)。兩家企業包攬了戰後日本絕大多數中重型軍事專用型車輛的研發與制造,而且均具備輪式與履帶式車輛的生産能力。
在戰後半個世紀,他們也一直是日本自研裝甲車輛選型的“唯二”選手。前面提到的60式、73式裝甲車最終定型的都是三菱方案,但參與競标的小松公司也承擔了部分車輛的制造。而第四代裝甲輸送車選型時,由于布局改為輪式,中标企業也變成了小松公司。
從裝甲輸送車到步兵戰車的更新
96式誕生之後,伴随新千年來到的新軍事變革對于陸軍車輛裝備的發展提出了很多新的課題。随着工業技術的發展,意大利推出火力不亞于坦克的“半人馬座”輪式坦克殲擊車。陸戰數字化與戰略機動能力概念的發展更促使美軍研發斯特賴克車族。一時間,采用8輪布局的大型輪式裝甲車,似有替代履帶式步兵戰車成為“步戰車”的“主流”之感。
反觀日本,雖然陸上自衛隊常年強調利用境内高速公路或民事海運進行長距離機動部署,但到本世紀初,日本卻僅有一型真正意義上的步兵戰車在役。這型步兵戰車卻是裝備量極少,且采用履帶式布局的89式。同期入役的96式則并不被認為是步兵戰車。
截止2014年,日本陸上自衛隊一共采購了373輛96式裝甲車,單價約1.2億日元。
導緻96式“不夠格”步兵戰車的原因有點複雜。表面看,這型8輪裝甲車的防禦水準遠低于國際同類型号,難于在步兵下車後掩護他們與敵人裝甲車輛對抗。96式的車載武器僅有敞開布置的重機槍與榴彈發射器,它的正面雖可以防12.7毫米機槍彈,但側面隻能防禦7.62毫米重彈,且多年未開發增強防禦附件。
深層意義上,這型車沒有指揮步兵班作戰的指揮系統,步兵在車上還是車下,都是利用自己随身的通信裝置展開行動。這也說明了陸自在機械化步兵部隊建設運用領域常年“并不上心”。
96式輪式裝甲輸送車曾經在一次公開活動中,前軸斷裂,直接導緻車輛趴窩,引發外界議論。
其實早在2008年自衛隊就已經拿出了輪式裝甲車族的論證方案。其中包括人員輸送車,通信指揮車、坦克殲擊車、輪式迫擊炮、搭載機關炮的輪式戰鬥車、自行高炮等。這個方案中的搭載機關炮的輪式戰鬥車其實就是輪式步兵戰車。日本自民黨重奪政權後,自衛隊的改編日漸加速。随着即應機動連隊的編成、及以16式機動戰鬥車為代表的新一代輪式裝甲車輛的先行入役,研制新一代8輪步兵戰車家族的需求對陸自而言也變得日漸迫切。
陸自下一代通用輪式裝甲車将開發多種子型号(點選放大)
日本陸上自衛隊"16式機動戰車"
目前進行的選型
2017年,防衛省對外公布了名為“96改”的日本下一代8輪步兵戰車研制項目。不過這個項目很快就停止了。原因一方面在于日本國會拿不出錢(當時優先采購的是海自的大型驅逐艦),另一方面也是由于96式裝甲輸送車的原設方小松公司對項目不積極。
由于陸自長期對96式的防禦功能不滿,在研制“96改”時,陸自的論證部門與小松公司難以對新車重量、寬度以及價格取得共識。另一方面,如果讓96式完成從裝甲輸送車到步兵戰車的更新,該車在擴大車體的同時還要研制全新的上裝。
這裡面,車體重量與尺寸的問題最大。根據自衛隊的裝備習慣,陸自的裝甲車輛要具備公路轉運能力。無論是坦克還是輪式車輛,都要滿足日本主幹高速公路運輸的标準。對于坦克,機動方式是利用大型輪式拖卡運輸。而對于輪式車輛,則必須能夠自主完成輪式機動。這意味着要滿足限高限重限寬的基本要求。據說在2017年的論證期間,小松公司提出的“96改”方案車寬達到了3米。這對于該車與16式的協同作戰不利。
防衛省與小松公司聯合研制的“96改”方案車
這裡就要再提及三菱公司與小松公司在防務合同中的競争關系了。16式機動戰鬥車是三菱公司為主的産品。由于三菱公司在陸自輪式裝甲車族的競争中取得了“輪式坦克”的“頭籌”,自然也使得該公司在後續裝備的論證中取得了名額方面的主動權。不僅如此,由于軍用特種車輛的利潤率偏低,處于競争弱勢狀态的小松公司董事會在2019年也對外表示了退出軍工産品領域的意圖。至此,在裝甲車輛研發領域,三菱在日本國内“一家獨大”的局面即将形成。
這個局面并不符合日本社會的預期。其實在本世紀初,三菱公司就曾經因為扶桑系列民用車的品質醜聞,深陷嚴重的企業信譽危機。這個事件最終導緻該公司在近年逐漸放棄了民用車的研發。而面對小松的退出,如果再放任三菱在軍用車領域“一家獨大”,顯然并不穩妥。
為此,成立不久的日本防衛裝備廳在2019年重新開機下一代通用輪式裝甲戰鬥車選型時,引進了外國競争型号。外國方案包括三家,分别是德國ARTEC集團的“拳擊手”步兵戰車;加拿大GD公司的LAV6系列步兵戰車,以及芬蘭帕特裡亞公司的AMV步兵戰車。而三菱公司參與競争的方案就是基于16式機動戰鬥車底盤研制的MAV車族。
德國ARTEC集團的“拳擊手”步兵戰車
2024年加拿大國際安全與防務展覽會(CANSEC 2024),通用動力地面系統加拿大分公司展示的LAV 6.0 技術示範車
三菱公司推出的MAV車族原型車
本次日本軍迷在禦殿場高速出口目擊到的,正是三菱公司MAV車族中的步兵戰車與自行迫擊炮兩個車型。
研制可能尚未完成
其實早在MAV步兵戰車出現在東名高速上前,日本戰車迷已經看到不少這次新車選型的樣車出現在日本各地了。2022年8月,先是有日本軍迷在防衛裝備廳駐地看到了芬蘭的AMVXP裝甲車人員運輸型出現,後來又在九州大分縣的日出生台演習場目擊到了陸自的開發試驗團正在進行新一代通用輪式戰鬥車的對比試驗。
日本防衛省開發防衛裝備廳展示的芬蘭AMV XP裝甲輸送車
這些試驗發生在不同地方,原因既有陸自開發試驗團駐地的原因,另一方面陸自也是在實地測試樣車與日本現有道路,民事海運設施的契合程度。
由于“拳擊手”價格過高,且LAV6裝甲車至今仍未出現在日本,是以外界普遍解讀,陸自的下一代輪式步兵戰車,将在AMV與MAV之間標明。初步分析,AMV XP與MAV的步兵戰車型重量鐵定都達到了20噸級。但是三菱公司的方案可能發動機功率略弱于AMV。其實三菱公司早在多年前已經啟動了16式的車族化設計。在2016年的薩托利防務展上,該公司就已經展示了16式的子產品化動力包與傳動系設計方案。
三菱公司應用于MAV的子產品化動力包和傳動系統
在筆者眼中,此次曝光的MAV樣車值得關注的特點主要有兩個。
第一是步兵戰車型的上裝。正如前文提到的,陸自現役的96式的一個缺點,是欠缺步兵戰車級别的火力。為滿足火力更新,此次曝光的MAV步兵戰車型搭載了使用“大毒蛇”機炮的炮塔。該炮塔的布局與陸自現役的87式裝甲偵察車類似,炮塔沒有車長用獨立轉塔,且炮塔乘員的艙口位于中央。這個布置頗耐人尋味,因為如果該車采用單人炮塔,則意味着炮塔乘員主要精力應用于操縱炮塔武器。那麼該設計顯然留給車長的觀瞄裝置與條件不佳。
MAV步兵戰車安裝配備“大毒蛇”機炮的有人炮塔,與美國普遍采用大口徑機炮的遙控武器站相比,技術有些落後
是以這個型号也有可能僅僅是一種裝甲偵察車。該車應當留有步兵班長座位,這個位置在駕駛員後方。另外該炮塔應該可以搭載反坦克飛彈,但目前樣車尚未安裝這個裝置。
考慮到美軍目前也正在進行斯特賴克裝甲車的中口徑炮塔搭載型研制,自衛隊完全可能在研制後期更換類似于“龍騎兵”方案那樣的炮塔。屆時,發展自16式的底盤會否面臨不夠寬不夠長的問題,值得關注。
第二是該車車體的布局。目前,被軍迷目擊到的MAV其實共有三型。它們包括使用大型乘員/載荷後艙的指揮車型、步兵戰車型以及自行迫擊炮。這三種型号的車體類似,比起16式略高,但發動機艙、尾艙口布局一緻。它們都沒有後艙步槍射擊口,且車體潛望鏡很少,這都是不同于傳統輪式步兵戰車的地方。筆者認為這顯示了MAV目前可能尚處于技術示範階段,平台與上裝搭配的可行性與行駛功能是目前測試的主軸。陸自的論證部門可能尚未确定該車族具體型号的需求方案。
日本陸自新型自行迫擊炮采用大型液壓尾門。車頂設計了大型對開艙門。
考慮到外界目前僅見到了MAV裝甲車的人員運輸型這僅僅一個型号的實車在日本進行跑車測試,陸自下一代通用輪式裝甲戰鬥車選型中,三菱公司怕是依舊勝算在握。無論該公司與防衛裝備廳如何在設計中解決步兵班長戰位與炮塔吊籃的空間之争,陸自即将裝備車族化的8輪步兵戰車已經成為定局。
在步兵戰車的研制之外,我們還應該更加關注自衛隊的步兵班組數字化裝備以及陸用無人裝備與這型戰車的搭配情況。目前KF51與“艾布拉姆斯X”的例子已經顯示出未來的陸軍裝甲車輛可能會擺脫“有炮能打”的傳統定位。日本會否跟随美德等國,為傳統裝甲車輛與無人數字化裝備的結合運用預留實體空間,是外界觀察該項目後續樣車的一個觀察點。
通用動力釋出美國下一代坦克概念車“艾布拉姆斯X”的視訊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