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兵器》杂志2023年01月刊,转载时重新进行了二次内容完善及编辑、补充部分插图,以与同好共同分享。个人认为《兵器》是一本专业、客观的军事杂志,推荐持续订阅,丰富自身的军事及政治知识。将家中杂志数字化保存同时进行转载的文章,虽多为年份较久,但一是已经足够为普通网友提供专业的军事基础知识,二是想让读者以另一种比较独特的视角审视曾经的事物和观点。
2022年9月,日本媒体在该国本州的东名高速公路御殿场出口服务区内拍摄到了多型全新的轮式步兵战车样车。该信息见诸网络后,一时间日本全国的军迷纷纷奔向东名高速各出口、九州与神奈川县的滚装货运海港蹲守。各路媒体也对两型全新战车的性能作出了不少猜测。
究竟这是两种什么样的战车?它们的研制实验进行到哪一步了?
日本网友拍摄的日本陆上自卫队新型轮式战车样车:步兵战车(题图)和自行迫击炮(本图)。
要给什么部队用
本次在东名高速公路服务区被拍到的战车,是日本三菱重工公司研制的两型轮式步兵战车样车。该车所在的车族当前也被称为MAV系列,这一称呼是“三菱装甲车”的简称。MAV是2019年日本防卫省开始进行的下一代轮式装甲战斗车家族选型的参与型号之一。这个选型项目是为了进一步推进建设即应机动连队,以及陆自部队整体轻装化改编的产物。
当前日本正在进行的下一代轮式装甲战斗车选型最早可以追溯到2017年甚至更早以前。2013年前后,日本提出了在陆自建立“即应机动连队”的概念,它用国际常见的军语表达就是一种轻装合成部队。当前陆自的即应机动连队虽然顶着旅的编制,但大多采用加强营以上的规模。
这类部队的编成,一来提升了部队的机动性,二来也顺应了平成后期“专守防卫”政策下自卫队招兵扩编困难的实际。其背后也折射了日本政府与自卫队妄图将有限兵力聚焦远离本州、甚至远离日本本土的周边地区进行部署的企图。
陆自与装甲输送车
在即应机动连队出现以前,陆自长期以相当步兵旅/团规模的“普通科连队”与相当装甲团的“战车连队”作为基本步兵与装甲部队的编制模式。在这个模式下,陆自也装备过四代不同类型的装甲输送车。其中第一代型号是自卫队创立之初引进的美制M3半履带车。第二代是与战后日本第一代自研装甲车辆一同入役的60式装甲输送车。第三代是与日本自研的第二代主战坦克一同入役的73式装甲输送车。第四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入役的96式装甲输送车。
美制M3半履带车
60式装甲输送车是战后日本仿美国M-59装甲车设计制造的第一代履带式装甲人员输送车。
73式装甲输送车
在这四代型号车辆中,60式与73式都是三菱公司研制的履带式装甲输送车。它们本质上也是主战坦克研发项目的副产品。这两型装甲输送车一度全面装备到了陆自的普通科连队,但它们更类似于与坦克配合的机械化步兵部队以及装甲勤务部队的车辆。
进入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全面启动第三代装甲车辆的研发,陆自也仿照美军,研发了专用的重型履带式步兵战车,以及大型轮式装甲输送车。前者就是89式,后者就是96式。
89式步兵战车,是日本研发的第一种步兵战车,同时也是日本的第三代装甲车
96式轮式装甲输送车
熟悉日本重工业体系的读者都知道,在现代日本有两家公司具备大型军用车辆的研发能力。其一是三菱重工公司,其二是小松制作所(以下简称小松公司)。两家企业包揽了战后日本绝大多数中重型军事专用型车辆的研发与制造,而且均具备轮式与履带式车辆的生产能力。
在战后半个世纪,他们也一直是日本自研装甲车辆选型的“唯二”选手。前面提到的60式、73式装甲车最终定型的都是三菱方案,但参与竞标的小松公司也承担了部分车辆的制造。而第四代装甲输送车选型时,由于布局改为轮式,中标企业也变成了小松公司。
从装甲输送车到步兵战车的升级
96式诞生之后,伴随新千年来到的新军事变革对于陆军车辆装备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新的课题。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意大利推出火力不亚于坦克的“半人马座”轮式坦克歼击车。陆战数字化与战略机动能力概念的发展更促使美军研发斯特赖克车族。一时间,采用8轮布局的大型轮式装甲车,似有替代履带式步兵战车成为“步战车”的“主流”之感。
反观日本,虽然陆上自卫队常年强调利用境内高速公路或民事海运进行长距离机动部署,但到本世纪初,日本却仅有一型真正意义上的步兵战车在役。这型步兵战车却是装备量极少,且采用履带式布局的89式。同期入役的96式则并不被认为是步兵战车。
截止2014年,日本陆上自卫队一共采购了373辆96式装甲车,单价约1.2亿日元。
导致96式“不够格”步兵战车的原因有点复杂。表面看,这型8轮装甲车的防御水平远低于国际同类型号,难于在步兵下车后掩护他们与敌人装甲车辆对抗。96式的车载武器仅有敞开布置的重机枪与榴弹发射器,它的正面虽可以防12.7毫米机枪弹,但侧面只能防御7.62毫米重弹,且多年未开发增强防御附件。
深层意义上,这型车没有指挥步兵班作战的指挥系统,步兵在车上还是车下,都是利用自己随身的通信设备展开行动。这也说明了陆自在机械化步兵部队建设运用领域常年“并不上心”。
96式轮式装甲输送车曾经在一次公开活动中,前轴断裂,直接导致车辆趴窝,引发外界议论。
其实早在2008年自卫队就已经拿出了轮式装甲车族的论证方案。其中包括人员输送车,通信指挥车、坦克歼击车、轮式迫击炮、搭载机关炮的轮式战斗车、自行高炮等。这个方案中的搭载机关炮的轮式战斗车其实就是轮式步兵战车。日本自民党重夺政权后,自卫队的改编日渐加速。随着即应机动连队的编成、及以16式机动战斗车为代表的新一代轮式装甲车辆的先行入役,研制新一代8轮步兵战车家族的需求对陆自而言也变得日渐迫切。
陆自下一代通用轮式装甲车将开发多种子型号(点击放大)
日本陆上自卫队"16式机动战车"
当前进行的选型
2017年,防卫省对外公布了名为“96改”的日本下一代8轮步兵战车研制项目。不过这个项目很快就停止了。原因一方面在于日本国会拿不出钱(当时优先采购的是海自的大型驱逐舰),另一方面也是由于96式装甲输送车的原设方小松公司对项目不积极。
由于陆自长期对96式的防御功能不满,在研制“96改”时,陆自的论证部门与小松公司难以对新车重量、宽度以及价格取得共识。另一方面,如果让96式完成从装甲输送车到步兵战车的升级,该车在扩大车体的同时还要研制全新的上装。
这里面,车体重量与尺寸的问题最大。根据自卫队的装备习惯,陆自的装甲车辆要具备公路转运能力。无论是坦克还是轮式车辆,都要满足日本主干高速公路运输的标准。对于坦克,机动方式是利用大型轮式拖卡运输。而对于轮式车辆,则必须能够自主完成轮式机动。这意味着要满足限高限重限宽的基本要求。据说在2017年的论证期间,小松公司提出的“96改”方案车宽达到了3米。这对于该车与16式的协同作战不利。
防卫省与小松公司联合研制的“96改”方案车
这里就要再提及三菱公司与小松公司在防务合同中的竞争关系了。16式机动战斗车是三菱公司为主的产品。由于三菱公司在陆自轮式装甲车族的竞争中取得了“轮式坦克”的“头筹”,自然也使得该公司在后续装备的论证中取得了指标方面的主动权。不仅如此,由于军用特种车辆的利润率偏低,处于竞争弱势状态的小松公司董事会在2019年也对外表示了退出军工产品领域的意图。至此,在装甲车辆研发领域,三菱在日本国内“一家独大”的局面即将形成。
这个局面并不符合日本社会的预期。其实在本世纪初,三菱公司就曾经因为扶桑系列民用车的质量丑闻,深陷严重的企业信誉危机。这个事件最终导致该公司在近年逐步放弃了民用车的研发。而面对小松的退出,如果再放任三菱在军用车领域“一家独大”,显然并不稳妥。
为此,成立不久的日本防卫装备厅在2019年重启下一代通用轮式装甲战斗车选型时,引进了外国竞争型号。外国方案包括三家,分别是德国ARTEC集团的“拳击手”步兵战车;加拿大GD公司的LAV6系列步兵战车,以及芬兰帕特里亚公司的AMV步兵战车。而三菱公司参与竞争的方案就是基于16式机动战斗车底盘研制的MAV车族。
德国ARTEC集团的“拳击手”步兵战车
2024年加拿大国际安全与防务展览会(CANSEC 2024),通用动力地面系统加拿大分公司展示的LAV 6.0 技术演示车
三菱公司推出的MAV车族原型车
本次日本军迷在御殿场高速出口目击到的,正是三菱公司MAV车族中的步兵战车与自行迫击炮两个车型。
研制可能尚未完成
其实早在MAV步兵战车出现在东名高速上前,日本战车迷已经看到不少这次新车选型的样车出现在日本各地了。2022年8月,先是有日本军迷在防卫装备厅驻地看到了芬兰的AMVXP装甲车人员运输型出现,后来又在九州大分县的日出生台演习场目击到了陆自的开发试验团正在进行新一代通用轮式战斗车的对比试验。
日本防卫省开发防卫装备厅展示的芬兰AMV XP装甲输送车
这些试验发生在不同地方,原因既有陆自开发试验团驻地的原因,另一方面陆自也是在实地测试样车与日本现有道路,民事海运设施的契合程度。
由于“拳击手”价格过高,且LAV6装甲车至今仍未出现在日本,因此外界普遍解读,陆自的下一代轮式步兵战车,将在AMV与MAV之间选定。初步分析,AMV XP与MAV的步兵战车型重量铁定都达到了20吨级。但是三菱公司的方案可能发动机功率略弱于AMV。其实三菱公司早在多年前已经启动了16式的车族化设计。在2016年的萨托利防务展上,该公司就已经展示了16式的模块化动力包与传动系设计方案。
三菱公司应用于MAV的模块化动力包和传动系统
在笔者眼中,此次曝光的MAV样车值得关注的特点主要有两个。
第一是步兵战车型的上装。正如前文提到的,陆自现役的96式的一个缺点,是欠缺步兵战车级别的火力。为满足火力升级,此次曝光的MAV步兵战车型搭载了使用“大毒蛇”机炮的炮塔。该炮塔的布局与陆自现役的87式装甲侦察车类似,炮塔没有车长用独立转塔,且炮塔乘员的舱口位于中央。这个布置颇耐人寻味,因为如果该车采用单人炮塔,则意味着炮塔乘员主要精力应用于操纵炮塔武器。那么该设计显然留给车长的观瞄设备与条件不佳。
MAV步兵战车安装配备“大毒蛇”机炮的有人炮塔,与美国普遍采用大口径机炮的遥控武器站相比,技术有些落后
所以这个型号也有可能仅仅是一种装甲侦察车。该车应当留有步兵班长座位,这个位置在驾驶员后方。另外该炮塔应该可以搭载反坦克导弹,但当前样车尚未安装这个装置。
考虑到美军当前也正在进行斯特赖克装甲车的中口径炮塔搭载型研制,自卫队完全可能在研制后期更换类似于“龙骑兵”方案那样的炮塔。届时,发展自16式的底盘会否面临不够宽不够长的问题,值得关注。
第二是该车车体的布局。当前,被军迷目击到的MAV其实共有三型。它们包括使用大型乘员/载荷后舱的指挥车型、步兵战车型以及自行迫击炮。这三种型号的车体类似,比起16式略高,但发动机舱、尾舱口布局一致。它们都没有后舱步枪射击口,且车体潜望镜很少,这都是不同于传统轮式步兵战车的地方。笔者认为这显示了MAV当前可能尚处于技术演示阶段,平台与上装搭配的可行性与行驶功能是当前测试的主轴。陆自的论证部门可能尚未确定该车族具体型号的需求方案。
日本陆自新型自行迫击炮采用大型液压尾门。车顶设计了大型对开舱门。
考虑到外界当前仅见到了MAV装甲车的人员运输型这仅仅一个型号的实车在日本进行跑车测试,陆自下一代通用轮式装甲战斗车选型中,三菱公司怕是依旧胜算在握。无论该公司与防卫装备厅如何在设计中解决步兵班长战位与炮塔吊篮的空间之争,陆自即将装备车族化的8轮步兵战车已经成为定局。
在步兵战车的研制之外,我们还应该更加关注自卫队的步兵班组数字化装备以及陆用无人装备与这型战车的搭配情况。当前KF51与“艾布拉姆斯X”的例子已经显示出未来的陆军装甲车辆可能会摆脱“有炮能打”的传统定位。日本会否跟随美德等国,为传统装甲车辆与无人数字化装备的结合运用预留物理空间,是外界观察该项目后续样车的一个观察点。
通用动力发布美国下一代坦克概念车“艾布拉姆斯X”的视频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