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工美館·中國非遺館開啟浪漫夜場,立秋與七夕之際共賞傳統文化之美

夜色如水,在中軸線北延長線上,恢弘大氣的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建築燈光璀璨,前來夜遊展館的市民排起了長隊,其中還有不少人身着飄逸的漢服。8月7日至10日晚,該館推出“立秋·七夕”主題系列夜場活動,吸引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共度風雅的“博物館奇妙夜”。

中國工美館·中國非遺館開啟浪漫夜場,立秋與七夕之際共賞傳統文化之美

立秋七夕相連,金風玉露重逢。本周,8月7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8月10日又将迎來傳統節日“七夕節”。早在2006年,“七夕節”就已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2016年,“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更是入選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一走進館内中央大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琳琅滿目的非遺市集。館方精選了京繡、北京玉雕、天津葫蘆制作技藝、布糊畫、冠雲平遙牛肉傳統加工技藝、蘇繡等近30項非遺代表性項目構成的市集攤位,打造一個集展示、體驗、交流、分享非遺的平台,讓來館參觀的觀衆把非遺好物帶回家。

中國工美館·中國非遺館開啟浪漫夜場,立秋與七夕之際共賞傳統文化之美

在市集上,許多構思精巧、技藝精湛的藝術佳品都凸顯了七夕的浪漫元素。在北京風筝制作技藝展示區,一對比翼燕造型的風筝格外吸引眼球,其輪廓看似是一隻燕子,仔細看才發現是兩隻燕子落在一根連理枝上。這件作品出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風筝制作技藝(北京風筝制作技藝)東城區代表性傳承人楊利平之手。而他的女兒、“90後”非遺剪紙代表性傳承人楊钺,則帶來了以“喜上眉梢”的喜鵲與“比翼雙飛”的大雁為題材的剪紙作品。

在非遺市集附近,開始試營運的漢服文化體驗中心引來不少觀衆進行咨詢體驗。“穿着漢服逛博物館,尤其是能在傳統戲台拍照,似乎更能感受到跨越時空的交流,擁有不一樣的體驗。”一位身着漢服的觀衆說道。位于四層的“直清閣”竹主題休閑服務空間對外開放試營運,四層的外露台也面向觀衆開放,人們可以走出展廳,在夏秋之際沉浸于奧園夜景,仰望璀璨星河,共話七夕傳說。

此次活動舉辦期間,館内一層和四層的5個展覽、相關非遺手工藝體驗、文創商店、咖啡文化空間、主題郵局等區域也全部對外開放。館方在“花開敦煌”展廳開設了公益講解活動,并在“逐夢藍彩”展廳開設點藍體驗區,在“天上雲霞人間織”展廳展示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展覽現場,在長5.6米、高4米、寬1.4米的大花樓木質提花織機上,“拽花工”和“織手”兩位工匠共同操作,将手中的絲線織成精密的雲錦圖案,令圍觀的觀衆啧啧稱奇。

中國工美館·中國非遺館開啟浪漫夜場,立秋與七夕之際共賞傳統文化之美

此外,在四層的非遺手工藝體驗中心,觀衆還可以體驗古法制玉、敦煌石粉彩繪技藝(壁畫臨摹)、紙箋加工技藝(流沙箋團扇制作)等非遺項目。據悉,在8月10日七夕節當晚,該館還将圍繞七夕乞巧的風俗,精選剪紙和蘇繡兩項非遺代表性項目,推出一“剪”傾心、“繡”出愛意的特色非遺“七夕手工藝體驗”活動,讓觀衆親身體驗非遺魅力。

來源:北京日報用戶端

記者:王廣燕,白繼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