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網絡中國節•七夕】七夕的起源及習俗

【網絡中國節•七夕】七夕的起源及習俗

七 夕 起 源

七夕節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漢,鼎盛于宋代。“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天象、對時間、對數字的崇拜。早在《詩經》時代,人們就對牛郎織女的天象有所認識,在東漢時就出現了人格化的描寫:“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網絡中國節•七夕】七夕的起源及習俗

民 間 習 俗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在七夕的衆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

1.對月穿針

【網絡中國節•七夕】七夕的起源及習俗

“對月穿針”,是指七月初七這天傍晚,家家戶戶都把庭院清掃幹淨,年輕婦女和姑娘們先要向織女星虔誠跪拜,乞求織女保佑自己心靈手巧。然後,她們把事先準備好的五彩絲線和七根銀針拿出來,對月穿針,誰先把七根針穿完,就預示着将來她能成為巧手女。

2.曬書曬衣

【網絡中國節•七夕】七夕的起源及習俗

古代,“七夕”節還有曬書、曬衣的習俗,據說是可以避免蟲蛀。人們選擇七夕曬書據說是因為七月七日,天門洞開,陽光強烈,是龍王爺“曬鱗日”。人們多在此日曝曬衣服、棉被之類,以防蟲蛀,讀書人也往往在這一天曝曬書籍。

3.為牛慶生

【網絡中國節•七夕】七夕的起源及習俗

舊時兒童會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着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4.投針驗巧

【網絡中國節•七夕】七夕的起源及習俗

投針驗巧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于穿針,又不同于穿針,是明清兩代盛行的七夕節習俗。所謂投針驗巧,即是先準備一隻面盆,放在天井裡,倒入“鴛鴦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間取的水混合在一起。但常常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成了,面盆和水要露天過夜,再經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陽一曬,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驗巧”了。

5.喜蛛應巧

【網絡中國節•七夕】七夕的起源及習俗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針乞巧,大緻起于南北朝之時。将蜘蛛裝于盒内或用碗覆寫,并根據一定的标準來判斷是否乞得巧來,如有以是否結網為标準的,若結網就得巧;有以所結網絲多寡為标準的,網結得越密表示乞到的巧越多。有以網結得是否有條理為标準的,有條理則謂得巧。

6.種生求子

【網絡中國節•七夕】七夕的起源及習俗

漢族節日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闆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 樣,稱為“殼闆”。或将綠豆、小豆、小麥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在節日前利用若幹種植物,如小麥、綠豆、小豆、豌豆等,放在器皿浸水,生芽數寸後,于七夕即日用紅藍彩線束紮起來,作為一種得子得福的象征。還用蠟塑各種形象,放在水上浮遊。

7.拜魁星

【網絡中國節•七夕】七夕的起源及習俗

北鬥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魁星,是中國古代神話中所說的主宰文章興衰的神,在古代學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别崇敬魁星,是以在七夕這天拜祭,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閩東一帶讀書人崇敬魁星,于“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

8.拜織女

【網絡中國節•七夕】七夕的起源及習俗

七夕拜織女,于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

七 夕 詩 詞

《秋夕》

(唐)杜牧

紅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看牽牛織女星。

《行香子·七夕》

(宋)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

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

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

想離情、别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

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七夕》

(唐)李商隐

鸾扇斜分鳳幄開,

星橋橫過鵲飛回。

争将世上無期别,

換得年年一度來。

《鵲橋仙·纖雲弄巧》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

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

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

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

又豈在朝朝暮暮。

《鵲橋仙·七夕》

(宋)蘇轼

缑山仙子,高清雲渺,

不學癡牛騃女。

鳳箫聲斷月明中,

舉手謝、時人欲去。

客槎曾犯,銀河微浪,

尚帶天風海雨。

相逢一醉是前緣,

風雨散、飄然何處?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産黨新聞網、網信張家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