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上,陳素琴有什麼故事?

陳素琴老師,上黨梆子名家,新一代上黨梆子領軍人物,上黨梆子舞台上的中流砥柱。

坐落在山西高平王報村的二郎廟戲台是金元時的遺迹,也是現存最古老的戲台。如今這座見證了千年風雲的古戲台修葺一新,迎接八方遊客來此憑吊,撫今追昔、感慨抒懷。上黨梆子新一代領軍陳素琴就是這裡的常客,隻要有時間、她就會端坐在家鄉的這座戲台前 凝神靜氣,遙想千百年前這方舞台上的出将入相、粉墨人生,幾百年前的先輩們他們唱什麼呢、他們口中的旋律和我們今天唱的上黨梆子又有怎樣的關聯,隻有常懷敬畏的人、才能觸摸到曆史的溫度,隻有對那片土地愛得深沉、才會從心裡發問 我們從哪裡來,又将向哪裡去。因為好多人在問自己,說你為什麼會愛上上黨梆子,自己思考過這個問題,後來自己想、可能是因為這塊兒土地,就是你從小在這塊土地上長大、這個土地上的老百姓的這種最愛的文化形式無形中讓自己童年的時候以為好像文藝就是這樣的,然後上黨梆子恰好就是自己童年時候的記憶,其實它就是自己走上文藝這條路的啟蒙,其實自己小時候、自己覺得屬于是文藝少年,愛畫畫,自己現在那個國中同學還知道自己愛畫畫,自己記得自己小時候、爺爺奶奶愛看戲,帶着自己就去趕廟會,就坐到下面,一坐幾個小時、看戲,擠進去,然後他們就說、這個人是幹啥的、這個人物是幹啥的,自己就給他們講、從小就能看懂,這個自己覺得可能也和小時候比較愛看書、特别是看一些曆史書,可能有一定關系,當時自己爸爸就在那個櫃頂上有一些書,比如《上下五千年》、《聊齋志異》、《七俠五義》等等那麼一櫃頂的書,自己都是偷着看,他不讓看、他認為那是課外書,你怎麼能夠看課外書,得學習,然後趁他不在自己就看,他一來了自己就爬上去趕緊放起來,在這樣斷斷續續中也看了好幾遍這些書,但可惜的就是沒有更多的書看,說起這個來、有一個小故事,有一次、我們國小期間有一個同學,他爸爸是老師,然後那會兒、他就拿了一本《少年文藝》這個雜志,那《少年文藝》它就是那種一頁一頁方角裝訂的那種書,自己就覺得這種書特别有質感,自己特别特别想和他看,自己就求着他、跟着他,你給我看一看,好不容易後來和他說好話、他說你吃午飯的時候可以給你看一會兒,你上課必須給我,自己說、好好好,然後自己就拿上那個書,午飯的時候顧不上吃,自己就看、自己特别喜歡看長篇文章,他那個《少年文藝》最後都是有一個長篇文章,自己就看那個長篇文章、可惜就沒看完,然後自己到下午再求他,他都沒讓自己看完,就變成了自己心裡的一個永遠的惆怅,然後、在自己生完自己女兒,她剛懂事、自己就給她訂了《少年文藝》這個雜志,自己說咱倆同時看,這就是自己當時最喜歡的書,當時是以也有一個段子、因為自己有一次、自己覺得冥冥之中有一次就在家門口,那會兒吃飯就是坐到大門口或者一個飯場子、所有的鄰居都在一起吃,你家什麼飯、我家什麼飯,風刮過來半張紙,自己撿起來、半張,你知道是什麼,上黨梆子《坐山吵窯》、就是《皮秀英打虎》的那個最著名的唱段、“老爹爹且息怒”的詞兒,自己就拿上這個詞兒,小小的就能唱下來,老爹地且息怒 暫把氣消。讀書貫穿了她的藝術人生,成就了别樣的陳素琴,特别是陳素琴剛剛步入戲校,在不被看好的氛圍中、漸漸迷茫失落的時候,書、給了她莫大的慰藉和希望。因為自己當時國小成績還比較不錯,自己就考入了當時我們高平縣的一中,正好我們高平成立戲曲班、叫高平藝校,自己父親希望自己能夠好好地學習,自己成績也可以、然後自己也比較專注,然後他就沒想到,自己會突然間要去考藝校,他沒有說你必須不能怎麼、沒有這樣說過,但是自己知道他不同意,然後自己去考試的時候、但他又希望自己發揮好,然後每一次考試、他都要讓自己提前去那兒看别人考,看别人怎麼考,是以我們同學裡每一個人的考試狀态自己現在都記憶猶新,然後真正自己考上之後、前三個月試驗期,然後自己父親當時覺得我有可能傳回來重新讀書,然後在自己前三個月練功期間、他派自己姨夫,自己舅舅等親戚去看自己,給自己送點兒吃的,說這麼苦、你要不回去讀書,自己當時的理想、自己當時的理想就是随便哪個劇團、隻要讓自己能夠站在舞台上當個宮女,最好還能當個丫鬟,扮上那個妝,自己覺得我這輩子已經很幸福了,自己現在、無論遇到什麼大事兒或者難事兒的時候,自己就回憶我這個初心,我已經極大地完成了我的夢想,我真的是站在舞台上 一個宮女、一個丫鬟,對不起、自己為什麼會激動,為什麼會這樣,自己覺得我說到這個、本來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為什麼會這樣、自己覺得可能是這麼多年走過來還是有點兒辛苦。其實就這個初心、一直提醒自己,就是在自己遇到多大的事、多麼難,實在過不去的時候,自己就在想、我的初心就是做一個“宮女”,漂漂亮亮、站在舞台上,自己現在已經很開心了,為什麼我還要索取更多的東西、我是以會給自己一個台階下,自己覺得很多人說、你好辛苦,包括自己身邊的一些學生,帶着一些學生、他們跟着自己,自己說你們怎麼老瞌睡,他們說老師、不是我們瞌睡、是你不睡,但是、他們說辛苦,後來自己就覺得沒有辛苦,自己就明白了,原來心不苦、就不是辛苦。自己覺得熱愛是自己最好的老師,包括自己在藝校、自己練功也不是最好的,唱腔、當時嗓子也不行,就啥啥都看不到希望的時候、自己在一個音樂老師那兒得到一本、不是書,那會就是手印的那種、把紙疊過來,兩邊寫着字“怎樣尋找自己最美好的音色”,這個書的内容自己并沒有太了解,但是它說、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最美好的音色,是以自己把所有的業餘時間全部利用起來、要找自己的聲音,直到現在、自己一直在尋找,其實自己所有的藝術生涯中一直在尋找、尋找自己最好的聲音狀态,尋找自己最好的表演狀态,一直沒有達到最好,後來自己就悟到、可能完美永遠在前方,固然我們不可及、但是我們一直在追求完美的路上,而且會越來越近,另外就是、你要堅持,比如說像自己當時過不了前橋,自己就把我自己能做到的一些毯子功、做到最好,比如說文化課、樂理,自己考第一,因為自己把我能做到的、做到最好,自己那會兒上頂,我們兩個月了、我才上了頂,自己很多同學、有的同學像王淑琴,她去了以後就會翻前橋,自己都上不了頂,拿不了、上不去,需要老師扶上去,但是現在大家已經不再上頂了,自己依然能上去、依然能堅持,自己當時就找到自己的真假聲結合的演唱方法,以假聲為主,但是、沒有老師告訴你說、這個假聲是正确的,老師就會說、她就是用假聲,自己就覺得、假聲是不是錯的,我以為不能用的,自己說、怎麼辦,好吧,我努力讓他們聽起我的假聲像真聲,自己就把假聲狠狠地往寬練、往大練,自己覺得隻要每個人不斷地去尋找,去堅持、去堅守,你肯定能得到意外的驚喜。來到高平市人民劇團裡,唱戲自己也不是最好的,但是誰請假、隻要有我在,就能開了戲,那麼多年自己也沒請過假,他們說、你就沒病過嗎,病過、病了以後實在不行、難受得不行,就挂水,這個手挂着水、這個手就化妝,化好妝,那邊鈴一打、拔掉針頭就上去了,就可奇怪、神奇,一上舞台就不難受了。自己第一次嶄露頭角、就是在省裡首屆藝術新秀選拔賽、自己拿了一等獎的時候,當時特别苦,在高平、也沒有排練廳,就在大門道下面、水泥地上,排《驚瘋》、練功,因為申老師給自己排,申小紅老師、他可嚴厲了,自己害怕,然後他讓自己跳叉,自己腳後跟腫這麼大,他讓自己烏龍絞柱、自己明明覺得也能行了,他說、必須一直練,自己的腰全是淤青、就像擦了紫藥水、紫色,然後自己兩個膝蓋就這麼厚的血痂,那會兒穿着個毛褲,裡邊穿個秋褲,外面穿個練功褲,一冬天都沒換過、脫不下來,也不會去找大夫、因為天天在練功,也沒去找過大夫,然後就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天,有一個也算是朋友,他就過來、路過,看自己在幹啥,自己就正在排練,自己這個人有個毛病,自己就特别喜歡,看自己戲的人、看自己排練的人、願意看這些的人,自己覺得這是最好的朋友,他過來坐到這兒、看完自己排練,他就問自己、你圖什麼了,你要是活不下去,你不行跟着我們混,為啥要這樣活着,因為自己當時披頭散發、手黑的,但是自己也沒覺得苦,自己覺得、肯定苦是苦,但是自己沒覺得苦,覺得生活就是這樣子,不可能有其它狀态的生活、自己沒想過,然後自己就沒回答,自己說不知道,現在自己依然經常會想到這個問題,他們問自己的時候,為什麼、不知道,後來有一天有一個人說、你是不是嫁給舞台了,自己想那就權當我是一個嫁給舞台的人。《風雨行宮》讓陳素琴有了質的飛躍,特别是劇中那段蕩氣回蕩的“反二黃”,不僅展示了上黨梆子聲腔的多樣性、也成為了陳素琴的代表性唱段。關于“反二黃”,自己覺得作為音樂家、首先第一,他要追求表現的多樣性;第二、還有傳承的重要性,自己現在想、根本了解不了,沒有聽懂,他讓我們唱“反二黃”、我們就唱呗,就是覺得這個譜子怎麼看不懂,不像上黨梆子、怎麼能看懂,是以自己特别感謝馮來生老師,給自己作這個曲。然後在演唱的過程中,自己根據梆子、根據二黃、根據平劇,甚至其它劇種、總結一些經驗,是以、這個“反二黃”現在它成了自己的一個代表性的唱段。自己直到《風雨行宮》有一次在鄉下演完,有一個女觀衆找到自己,她說、你唱得真好聽呀,這是自己第一次知道、我也能唱好聽,固然自己已經得過一些獎項、但自己從來不知道我能唱好聽,自己一直覺得、我确實不是一個好演員,我隻是一個比較幸運的人,就是說可能各種機緣,當然了、自己對戲曲的虔誠和愛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自己覺得我的演技水準也好、我的基本功也好、我的能力也好,包括我的嗓音條件、都不是最好的,可能到今天為止、自己都屬于一個比較自卑的人,但是、它也讓自己在藝術這條道路上謹小慎微地行走,而且自己堅決不要和誰一樣,我就要做我自己,自己覺得、再不好,我也是我,是以自己覺得、我不是最好的,但是我沒有停止進步、不斷在進步的一個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