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個村,更新“科技小院”模式,引100多位高材生下鄉!

這個村,更新“科技小院”模式,引100多位高材生下鄉!

今年是科技小院“誕生”的第15個年頭。

位于風景如畫的蒼山洱海旁的古生村,以其獨特的科技小院模式,成為了轉型過程的一個縮影,也是科技小院3.0模式的代表。

01 百萬人圍觀“研究所學生種地”

一場真人秀,在B站上播放量超百萬,他們不是明星,更不是名人,而是在一個村裡,來自中國農業大學、雲南農業大學、南京大學等多所高校的100多名研究所學生、博士生乃至博導紮根在這裡,他們和當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每天的工作就是在田野裡種玉米、種莴筍,走街串巷收垃圾,探索着一個個農業研究課題,這些樸實無華的日常被記錄在《出道吧!科技小院》節目裡。

這個村,更新“科技小院”模式,引100多位高材生下鄉!

這個村,目前也是中國高學曆人群密度最高的村子——雲南大理古生村。

而位于風景如畫的蒼山洱海旁的古生村,以其獨特的科技小院模式,成為了轉型過程的一個縮影。

這個村,更新“科技小院”模式,引100多位高材生下鄉!

今年是科技小院“誕生”的第15個年頭。目前,全國科技小院數量達到1048個,覆寫31個省區市。今年7月底,教育部、農業農村部、中國科協印發《關于支援建設一批科技小院的通知》,确定對68個機關的780個科技小院予以支援建設,推動科技力量支撐農業生産,為農民提供零距離、零門檻、零時差、零費用的科技服務。

02 科技小院的誕生

(1)什麼是科技小院?

一個農家小院、一名或多名研究所學生、一批科技農民、一些基本的科技教育訓練和科技服務設施、科技試驗田和技術示範方,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的由來可以追溯到200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時任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張福鎖帶着團隊師生走出校園,把課堂和實驗室搬到河北曲周的田間地頭,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零距離、零門檻、零時差、零費用地解決生産實踐問題。

這個村,更新“科技小院”模式,引100多位高材生下鄉!

張福鎖(中)在古生村的田間,為學生和農戶們上田間課。 新京報記者周懷宗攝

“科技小院”的名字,并非中國農大的師生所取,而是由曲周當地農民取的。2009年,初到曲周的農大師生們住在白寨鄉一個閑置的農家小院裡,向農民推廣農業技術,農民有問題也來找他們。慢慢地,小院成了村裡的活動中心,師生們也得到了農民的認可。有一次,一位農民說:“你們把科技帶到我們農家小院,不如就把這裡叫作科技小院。”“科技小院”的名号就這樣誕生了。

這個村,更新“科技小院”模式,引100多位高材生下鄉!

2009年,在河北省曲周縣白寨鄉,參與科技小院建設的前兩批研究所學生與導師合影。 來源:中國新聞釋出

(2)古生村科技小院模式

而在我們開篇提到的古生村科技小院模式,是國内首個進入3.0+階段的科技小院,與其他版本的服務模式相比,3.0+階段強調與企業、政府、小農戶以及合作社多主體合作。

負責古生村科技小院的金可默教授(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副教授)說,他們來到古生村,主要圍繞三個問題展開:

這個村,更新“科技小院”模式,引100多位高材生下鄉!

古生村科技小院負責老師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副教授金可默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第一,面源污染的精準防控,稱為水質保衛戰。

第二,要在當地建構起一種綠色高值的種植模式。

第三,就是探讨農民增收路徑,建構鄉村振興的陣地。

接地氣的科技小院,讓田野成為授業的課堂、作物成為生動的教材,教書與育人、理論與實踐、科研與推廣、創新與服務,就這樣被“種”進一片片充滿生機的田野。

03 15年努力,中央一号檔案背後的故事

(1)科技小院1.0到3.0模式

農業是一個長期主義的事情,很難在短期内看到成果。以科技小院為例,這件事已經堅持了15年。從200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福鎖和團隊首創河北曲周科技小院至今,科技小院服務模式已從最初科技幫扶一家一戶的1.0模式、産業興農的2.0模式,發展到如今多學科交叉、多主體協同全面助力鄉村振興的3.0模式。通過團隊老師和學生的工作,去全面改變鄉村,不僅改變鄉村的生産,也改變鄉村的生活,改變鄉村的人。

(2)田間地頭培養人才,不耽誤學業

在科技小院,一名剛剛錄取的研究所學生,入學前的第一件事,是進入小院,和農民、老師、師兄師姐們一起下地。正式入學後,學完一學期理論課之後,此後的實驗,也都在科技小院中、在農田裡完成。張福鎖介紹,曾有剛入學的學生擔心,過多地幫助農民勞動,是否會耽誤自身的研究,會不會沒有時間寫論文,寫不了論文又該如何畢業?後來,這位學生把科技小院的模式、研究成果、服務故事寫成文章,發表在《自然》雜志上。還有學生碩士期間發表了10篇論文,寫了一本書。資料顯示,2009年-2021年,科技小院累計培養研究所學生680餘人,670人次獲得國家、地方、企業和學校頒發的獎勵、榮譽,其中20人次獲國家獎學金、2人獲國際獎勵、7人獲“北京市優秀畢業生”稱号、5人獲學校“五四青年标兵”稱号。這些成績,說明科技小院的教育模式是可以培養出優秀的學生的,也不會耽誤學生的科研。

科技小院已拓展至全國31省千餘個村莊,期間也得到越來越多社會力量的支援。

在2024年一号檔案也提出,“推廣科技小院模式,鼓勵科研院所、高校專家服務農業農村。”

這個村,更新“科技小院”模式,引100多位高材生下鄉!

2024全國科技小院大會現場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04 小院門敞開,年輕人正在“爆改”農村

6月24日、25日,首檔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出品、拼多多支援的農業真人秀《出道吧!科技小院》上映。

正好恰逢畢業季,《出道吧!科技小院》節目希望通過展現青年學生紮根農村一線,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的點滴細節,讓更多年輕人了解科技小院、關注鄉村發展,積極投入到現代化農業建設的“農潮”中來,為中國三農事業注入更多新生力量。

在大多數人眼裡,學農意味着吃苦,少不了冬天鑿冰、夏天抗暑,面朝黃土背朝天。但在科技小院學生眼裡,“灰頭土臉”是一種獨屬于農學生的浪漫。

當《出道吧!科技小院》将三農問題帶到公衆視野時,它所發揮的作用是巨大的,不僅提升了公衆對農業現代化、農村發展和農民生活現狀的認知,還激發了社會對這一議題的讨論和思考。

這種重視能夠促進政策制定者、企業家、科研人員以及普通群眾對三農問題的關注,進而帶來更多的政策支援、資金投入和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

就像古生村科技小院中的青年農學生們一樣,他們帶着新知識、新技術,深入農村,與土地和農民建立了深厚的聯系。

這個村,更新“科技小院”模式,引100多位高材生下鄉!

研學團和古生村科技小院學生在田頭閑聊。 來源(《出道吧!科技小院》)

而他們的智慧和汗水,正在轉化為農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推動着傳統農業向智能化、綠色化、高效化的方向邁進。

拼多多還聯合中國農業大學張福鎖院士團隊,推出了“科技小院強農興農人才培養行動計劃”,共同探索“學-研-商”公益性人才培養模式,打造農業複合型人才培養的“黃埔軍校”。

該計劃将從科研經費、技術支援、資源對接、線下活動等方面為全國科技小院提供支援,助力各地科技小院因地制宜地形成覆寫農業全産業鍊、全流程的系統解決方案。

05 科技小院模式,助力鄉村振興

在田間地頭讀研,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農民家……最近,科技小院頻頻成為熱點,走進越來越多的人的視野。

科技小院是一種集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于一體的研究所學生培養新模式——研究所學生培養機關把農業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長期派駐到農業生産一線,在完成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重點研究解決農業農村生産實踐中的實際問題,着力培養知農、愛農、興農的農業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2017年,科技小院以産業振興、生态振興為依托,推動農業産業結構調整轉型,同時推動文化振興、組織振興、人才振興互相依托,協同發展。

(1)科技小院模式-産業振興

西槐莊科技小院是産業振興的範例之一。通州區永樂店鎮位于北京遠郊,其中的西槐莊村算是一個相對偏遠的村莊,因位置偏僻、資訊閉塞而長期錯失産業發展的方向,集體經濟收入幾乎是一片空白。村裡多年來産業單一,隻種植蘿蔔一種傳統作物,還面臨人口老齡化嚴重、集體經濟薄弱等一系列挑戰。針對這些問題,科技小院開始為西槐莊村引進多種作物,實施輪種,同時對種植端進行現代化改造,實作第一輪增值。

在此基礎上,科技小院為西槐莊村的特色農産品設計專屬品牌,以增加産品附加值、擴大客戶群體、提高産品銷量、延長産業鍊。“西槐莊園”辨別和朗朗上口的宣傳語“田園山水美如畫,西槐美麗傳天下”逐漸傳開,極大提高了西槐莊農産品的标志性和商品性。科技小院通過線下團購、線上直播帶貨、開設網店等多管道銷售村域特色農産品,創新了銷售管道,壯大了顧客群體,進而實作了第二輪增值。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西槐莊村走上了品質農業的轉型之路,其自主打造的“西槐莊園”精品蔬菜初步打開了銷路,村集體收入增長了230%。

(2)科技小院模式-人才振興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科技小院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彙聚高校、企業、鄉村以及政府力量,實施鄉村人力資本開發,進行綜合能力培養,不僅在研究所學生培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面向廣大農民培養出大批農業科技推廣人才、農業企業人才和生産經營人才,有效助力了鄉村人才振興。

這個村,更新“科技小院”模式,引100多位高材生下鄉!

張福鎖院士團隊師生在雲南大理古生村了解水稻種植情況。 來源:中國新聞釋出

(3)科技小院模式-組織振興

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保障。科技小院研究所學生在駐村期間,聯合基層黨組織創新黨建形式,舉辦形式多樣的黨建活動,增強了基層黨組織作為“火車頭”的帶動效應,為實作鄉村組織振興彙聚精神力量。

(4)科技小院模式-文化振興

科技小院還将發展農村文化融入研究和示範工作之中,助推鄉村文化振興。師生們結合農技推廣開展農民喜聞樂見、形式多樣的農村文化活動,拉近了與群衆之間的距離,改變了農民的精神面貌,提高了農民的文化素質和幸福指數,促進了鄰裡和睦、鄉村和諧,進而實作了農村公德心與物質文明同步發展的“雙赢”。

“小院”雖小,卻大有作為。2020年以來,科技小院模式7次寫入中辦、國辦與科技部、農業農村部等部委的重要檔案。

如今,中國農業大學在曲周縣已經培養研究所學生500餘名,科技小院也從白寨鄉出發,遍布華北,輻射全國。目前,全國已有30餘所涉農高校陸續建立了300多個科技小院。其中,僅中國農業大學就在全國24個省區市建立了139個科技小院。

小結

接力五十載,受益的不僅僅是農民。科技小院作為一種人才培育新模式,也為研究所學生教育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在科技小院,研究所學生們通過親身感受、自我感悟,深刻體會“立德樹人”的精神内涵,激發了内生動力和自我成長能力,進而真正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未來,科技小院将做大文章,科技小院将有大作為。

這個村,更新“科技小院”模式,引100多位高材生下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