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亦被稱老蘇。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與蘇轼、蘇轍合稱“三蘇”。中國北宋文學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洵年稍長入學,學習句讀、屬對、聲律,但沒有學會就放棄了讀書,後開始遊曆名山大川。27歲又開始讀書。在考取進士和茂才時,都未中。不久,蘇洵之父去世,其歸家守喪。服除後,仍居住在鄉裡,閉門讀書,文章一新,著有《幾策》《權書》《衡論》數十篇,系統提出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領域的革新主張。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蘇洵送其二子入京應試,朝廷诏試策論,辭不赴命。嘉祐五年(1060年),蘇洵被任試秘書省校書郎,除霸州文安縣主簿,與姚辟同修禮書,完成《太常因革禮》100卷。治平三年(1066年),蘇洵卒。
蘇洵的文學創作成就主要是散文,文章大部分是議論文,往往直接針對北宋社會的現實而作。其散文以氣勢勝,具有荀子和戰國縱橫家的雄辯之風,觀點明确,析理深透,語言犀利,結構謹嚴,妙喻連篇,呈現出雄奇高古的風格。蘇洵的散文在當時就頗具影響,對改變不良文風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其《權書》《衡論》諸作,縱談古今,議論圓轉,縱橫恣肆,有“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之說。蘇洵詩作不多,但諸體皆備,尤以五七言古詩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