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光明日報》:拓展生态産品價值實作路徑 塑造高品質發展新優勢

《光明日報》:拓展生态産品價值實作路徑 塑造高品質發展新優勢

《光明日報》 2024年7月9日 第06版

完善政策體系,推動綠色發展

  不斷完善的政策體系,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支撐。是以,需要加快建構和完善生态産品價值實作機制,将良好的生态環境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實作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的雙赢。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完善綠色低碳發展經濟政策,健全生态保護補償機制、創新生态産品交易模式、完善生态損害賠償方式,建構政策支撐有力、市場機制活躍、産權責任清晰、監督賠償嚴格的生态産品體系,推動綠水青山真正成為可持續的經濟社會發展動力。

  将綠水青山所蘊含的生态産品和服務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産力,離不開政策體系的有力支援。一是突出目标導向,加強頂層設計。以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美麗中國為目标,加快生态産品價值實作路徑與主體功能區、自然保護區、生态保護紅線等重要制度設計統籌銜接,強化“生态環境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破壞者賠償”的導向功能。設計差異化分類政策,對森林、河流等純公共性生态産品,強化生态環境分區管控、生态資源産權制度、生态産品财稅支援、生态保護補償等政策保障;對碳排放權和排污權等準公共性生态産品,完善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生态産品定價機制、綠色債券等政策規範;對生态農産品、旅遊産品等經營性生态産品,優化生态産品認證推廣體系、公衆參與、綠色消費、綠色信貸等政策支援。二是加大生态保護修複和補償力度,提高生态産品供給能力。深入推進生态保護修複工作,重點支援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複。創新生态産品保護補償方式,按照“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完善配套政策。不斷擴大生态補償範圍和補償機制。健全草原、森林生态系統保護補償機制,建立以政府購買服務為主的公益林管護機制;完善水生态系統保護補償機制,推動生态保護地區和生态受益地區互利共赢;完善生态用地保護補償機制,實施生态用地的“占補平衡”政策。不斷健全生态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态環境修複與損害賠償的執行和監督,提高破壞生态環境違法成本。三是健全産權制度,創新市場交易方式。針對生态産品“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等問題,進一步明晰生态服務價值的産權,劃清各類自然資源資産所有權,開展産權明晰、界限分明、責任明确的确權登記頒證。創新市場交易方式,科學确定交易權益品種,引導生态資源向低污染、低消耗、高附加值行業和企業流轉;建立完善生态環境建設項目招投标、資源産權類、環境産權類等生态産品交易平台,不斷擴大平台影響力和覆寫面;努力探索多元交易形式,如采取配額交易形式開展取水(排污)許可證交易、生态資源資産賬戶異地增減平衡等。

要素保障賦能,帶動生态産品價值增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進一步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用好綠色财稅金融政策,讓經營主體在保護生态環境中獲得合理回報”。實作生态産品價值,必須有财稅、金融、土地、技術、人才等要素保障。應充分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作用,以要素保障賦能生态産品價值增值,使生态産品的經濟價值被市場認可、生态價值充分顯現、社會價值穩步提升。

  為此,一要加大财稅扶持力度。通過設立專項資金、直接股權等投資方式,帶動更多社會資金和金融資本進入生态産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二要增強綠色金融賦能力度。拓寬投融資管道,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生态産業的傾斜支援。探索“生态資産權益抵押+項目貸”等模式,創新金融産品,拓展權益類、增信類信貸抵押物的範圍,創新生态信用貸模式,不斷拓寬綠色信貸管道。三要保障生态産品重點項目用地需求。開辟生态産業重大項目用地報批綠色通道,将存量土地用于生态産業項目建設。四要強化生态産品價值實作路徑的科技支撐。加強生态産品生産、調查、監測的數字化、智能化,加強大資料、AI技術、衛星遙感、自動監控、無人機等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的創新融合應用;完善生态産品總值核算和成果應用,推動特定地域單元生态産品價值評估。五要培養造就一支高水準生态環境人才隊伍,支援高校設立生态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培育一批懂技術、知生态、明方向的複合型人才,推進綠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強。

建構生态産業體系,暢通生态富民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生态産業化和産業生态化,培育大量生态産品走向市場,讓生态優勢源源不斷轉化為發展優勢”。要在維持生态系統可再生的前提下,更新傳統生态産業,培育新興生态産業,布局未來生态産業,推進生态産業化和産業生态化,将豐富的自然資源轉化為高附加值、高影響力的生态産品。在此基礎上,拓展生态産品産業鍊和價值鍊,拓寬生态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實作路徑,并通過發展生态農業、生态工業、生态旅遊業等各類産業,增加生态産品供給,培育生态産品區域公用品牌。

  近年來,各地依托資源禀賦,加快探索生态産業化、産業生态化路徑和模式。如浙江安吉推動“以竹代塑”,引領低碳新生活,助力竹産業高品質發展;貴州立足生态環境優勢,發展壯大綠色資料中心産業。大陸生态産品總量大、分布廣、種類多,各地區要素禀賦不同,需要立足實際、因地制宜,找準自身比較優勢,根據不同生态産品類别,探索多管道、多元化的價值實作路徑。一是打造高端農産品品質品牌,持續做優做強地方特色農業。依托不同自然禀賦,因地制宜發展本地特色生态精品農業,打造覆寫全區域、全品類、全産業鍊的鄉村生态産品公共品牌,規模化輸出優質生态産品。二是深挖文化内涵,發展文化旅遊産業。創新文化、旅遊與康養休閑融合發展的生态旅遊開發模式,打造一批生态旅遊特色小鎮,拓展當地人民群衆的增收緻富管道。三是進一步加大試點示範力度,激發地方創新創造活力,不斷總結各地創新做法、典型經驗和突出成效,加強宣傳推廣,共同打造一條生态美、産業興、百姓富的發展之路。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2024年7月9日,作者系河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河北省委黨校〔河北行政學院〕中共黨史教研部副教授曹海霞;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研究員趙秋運。

來源:國家公園及自然保護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