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生态産品價值實作機制:讓青山綠水變現生金

盛夏,北京市延慶區四海鎮黑漢嶺村風光旖旎、林海綿延。坐落于此的樂享妫川花海樂園成為遊客休閑娛樂的好去處。這座樂園集工坊、住宿、餐飲、農場于一體,由閑置了14年的原黑漢嶺中心國小改造而成。

黑漢嶺村黨支部書記史雲龍說,樂園裡每處民宿每年上交1萬元的生态環境使用費。這讓村子每年集體經濟增收7萬元。樂享妫川花海樂園讓不少村民實作了家門口就業,大家保護生态環境的勁頭更足了。

目前,四海鎮有7個村吃上了這樣的“生态飯”。通過生态資源權益交易模式,村集體經濟增收47萬元。這些收益被用于環境長效管護、生态資源保護等,形成了“優美的生态環境提供生态産品—民宿遊客享受生态産品—民宿經營主體向村集體支付生态環境使用費”的良性循環,在壯大村集體收益的同時實作了生态環境可持續管護。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首批國家生态産品價值實作機制試點名單,北京市延慶區等10個地區入選。山東大學生态産品價值實作研究中心教授張林波說,國内各地對生态産品價值實作機制的探索成效卓著,已形成了一批有特色、可借鑒的實踐模式,而延慶區四海鎮的生态資源權益交易模式正是其中之一。

推動“保護者受益”

生态産品價值實作機制是通過生态保護補償、市場經營開發等手段,打通“兩山”轉化路徑,将生态産品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建立生态環境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破壞者賠償的利益導向機制。

山東大學生态産品價值實作研究中心副教授劉浩介紹,通俗來說,生态産品是自然生态系統的産品,是自然生态系統為人類提供豐富多樣福祉的統稱。生态産品價值實作理念是将生态環境看作與農産品、工業産品并列的人類生活必需品,強調生态環境的價值。保護自然是增值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過程,理應得到合理回報和經濟補償。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建立健全生态産品價值實作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将生态産品價值實作落實到制度與實踐層面。

張林波說,從國内實踐看,生态産品價值實作機制可歸納為生态保護補償、生态資源權益交易、生态産業開發、生态資本收益和刺激經濟發展五大類。

生态保護補償是指向生态環境良好區域或生态資源産權人支付生态産品價值或限制發展成本的行為,主要包括以上級政府财政轉移支付為主的縱向生态補償、跨區域的橫向生态補償、對農牧民生态保護進行的個人補貼和區域協同發展4種方式。“大陸實施的重點生态功能區财政轉移支付,就是典型的縱向生态補償。”張林波說,大陸開展的草原獎補、公益林補助、生态保護公益崗位等補償方式是對農牧民個人生态保護進行的補償,有利于形成“保護者受益”的良性循環。

生态資源權益交易是公共性生态産品通過市場交易實作價值的重要途徑。例如重慶開展的森林覆寫率交易,是一種在區域生态資源總量控制制度下,各區縣政府以森林覆寫率名額為對象進行交易的機制。這一機制有效打通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

生态産業開發是生态産品價值實作機制的形态之一。以山東德州樂陵市為例,當地将生态治理與産業發展融合,實作生态環境治理經濟價值内部化的創新性開發。通過發展特色優勢農業、生态旅遊産業、可再生能源産業、培育農産品區域品牌,打造整體生态經濟“循環鍊”。

生态資本收益是指通過金融方式融入社會資本,盤活生态資源,實作存量資本經濟收益的模式。例如,針對森林資源碎片化,單家獨戶經營缺資金、少技術,以及森林資源變現難等問題,福建省南平市首次提出“森林生态銀行”構想,對碎片化的生态資源進行集中收儲和整合優化,吸引社會資本開發營運,實作生态資本增值收益。目前該模式已推廣至14個省(市),涵蓋40個地級市,121個縣區。

刺激經濟發展是指因良好的生态環境吸引高新企業入駐和高端人才落戶,以及由于自然環境造成的房屋價格的差别而間接實作的價值。以貴州為例,近年來,依托涼爽氣候和優良生态環境,貴州通過降低生産成本積極引入大量計算機和電子領域的知名企業,成為世界矚目的大資料中心。

探索實踐全面鋪開

生态産品價值實作已被列入“十四五”規劃綱要。而《意見》對生态産品價值實作進行全方位部署,指明了踐行生态産品價值實作理念的路徑和方向。

近年來,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生态環境部等相關部門積極推進生态産品價值實作機制的相關工作。例如,自然資源部分4批印發43個生态産品價值實作典型案例,組織開展自然資源領域生态産品價值實作機制試點;生态環境部開展生态環境導向開發(EOD)模式試點,分7批命名了572個國家生态文明建設示範區、240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在地方,浙江、福建、重慶、山東、安徽、江蘇等地開展了相應的機制探索,生态産品價值實作的探索實踐已在全國範圍内全面鋪開。

張林波說,大陸生态産品價值實作的實踐已走在世界前列。不過,由于生态産品價值實作機制涉及面廣、觸及層次深、問題複雜,僅靠縣市政府或單一部門難以解決,需要國家有關部門有效配合、協同發力,通過頂層設計部署破解實踐難題。

張林波進一步解釋道,生态産品的供給區和受益區存在空間差異。建立跨區域、跨流域的市場化生态産品價值實作機制,需要靠省級政府發揮統籌協調作用。是以,省區政府是生态産品價值實作的關鍵一環。國家發展改革委此前要求的開展省級生态産品價值實作機制試點,是加強區域協同機制的重要保證,也是落實《意見》提出的“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總體推進要求的重要措施。

尊重基層首創精神

浙江省麗水市成功入選首批國家生态産品價值實作機制試點名單。記者了解到,麗水在多年前已圍繞生态産品價值實作展開探索。2019年5月,麗水市釋出全國首份以村為機關的生态産品總值(GEP)核算報告。為破解生态産品融資的“信用背書”問題,麗水在全國率先編制釋出《基于生态産品價值實作的金融創新指南》,首創“生态信用”體系,建立生态信用行為“正面+負面”清單,圍繞企業、行政村等主體梳理形成不同檔次的量化評分制度。其中,正面清單涵蓋生态保護、生态經營、綠色生活、生态文化、社會責任五個次元的12個正向激勵事項,負面清單明确了生态保護、生态經營、綠色生活、社會責任四個次元的10個負面事項。當地充分發揮信用力量,有效強化了市場主體和基層村集體對生态環境保護的行動自覺。

“生态産品價值實作成效顯著的地區,都充分尊重和激發基層首創精神。這些地區鼓勵基層錨定生态産品價值實作關鍵環節,大膽創新、主動破題,加快推動生态優勢向發展優勢轉變。”劉浩說,實踐還表明,高水準專業科研團隊的技術支援是生态産品價值實作取得顯著成效的重要保障。比如,麗水成立本地科研機構“中國(麗水)兩山學院”,并聯合外部科研力量,突破生态産品價值實作過程中的技術瓶頸;南平聘請生态産品相關領域專業技術團隊,為當地價值核算、産業規劃、模式凝練等提供支援。

接下來,大陸應如何繼續探索生态産品價值實作的路徑?張林波建議,各地可依托優質生态環境降低生産成本、吸引人才和投資,以生态産品刺激産業發展;創新生态産品價值市場化實作機制體制,比如通過共建園區、産業合作等形式加快建構欠發達地區和發達地區的協作機制;做好農村生态資源産權流轉大文章,探索建立生态資源總量控制、開發配額和産權交易等制度;在重點生态功能區績效考核基礎上,探索建立經濟發達地區生态産品價值實作程度考核激勵機制等。

來源:科技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