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聊聊台灣地區“頭号台獨”賴清德最新的狂妄言論!
在上台後的兩個多月裡,他不斷強化台灣的軍事準備,誓言要戰鬥到最後一兵一卒。你可能以為這隻是他随便喊的口号,但實際上,這正是他對美國表忠心的頑固“台獨”立場。
戰鬥意志堅定:賴清德心中的“台獨”夢
首先我們不得不佩服賴清德的意志力。近期台軍實施了“漢光40号”演習,這次演習有幾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去中心化”指揮管制演習。
所謂“去中心化”,簡單來說,就是模拟在高層指揮鍊被切斷的情況下,各個作戰機關應該如何獨立作戰。
這個設定并非天方夜譚。賴清德明确表示,即使自己“被斬首”,台軍也要在沒有最高指揮的情況下繼續作戰,不能讓大陸輕易得手。這種表态不僅提高了演習的實戰性,還測試了部隊在突發情況下的應變能力。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會發現賴清德的用意相當明顯:即便台軍群龍無首,也要戰鬥到底,不接受“首戰即終戰”的結局。這種說法與美國對台灣的要求高度吻合:希望台灣能撐久一點,給美軍更多時間反應。
除了“去中心化”,這次“漢光40号”演習還有兩個值得注意的改變。
一是進行“無劇本”實戰化演練,台軍在事先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應急處理,為了考驗他們的随機應變能力;二是台軍必須24小時不間斷的訓練,特别重視夜間作戰。
試想,在黑暗中作戰,對士兵的心理和技能都是巨大的挑戰,而賴清德堅持這種訓練模式,無非是希望台軍可以從容應對任何突發情況,防止大陸在夜間行動的話,完全沒有應對手段。
除了實戰演習,賴清德還強化了台軍的防禦政策。這次不再調派海軍陸戰隊和陸航官兵扮演“攻擊軍”,而是讓這些機關回歸自己的崗位,以此增強“防衛韌性”。
意思很明确,如果真的到了戰時,台軍需要每個人都堅守自己的崗位,確定防線不會輕易被突破。
賴清德上任後不久,就宣布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自任召集人,将副手蕭美琴、台辦公室秘書長潘孟安、台安全會議秘書長吳钊燮等都拉進這個委員會。這個陣容堪稱豪華,顯然是為了提升台灣整體的防禦能力,争取更多的獨立作戰時間。
這裡我們不得不談到美國的角色。賴清德這些動作顯然是為了回應美國的要求。
衆所周知,美國對台灣的信心一直不足,擔心台軍無法在戰争初期頂住壓力。是以要求民進黨政府做出種種調整,以提升台灣的“抗打擊能力”。最好能拖到美軍介入,将台灣打造成第二個“烏克蘭”。
賴清德的這些舉動,究竟能否達到預期效果呢?實際上挑戰重重。
首先,蔡英文任上的多位台防務負責人,包括馮世寬、嚴德發、邱國正都曾公開宣示“不效忠台獨”。是以一旦賴清德“被斬首”,台軍官兵是否還會繼續聽從民進黨的指揮,是一個巨大的問号。
其次,“去中心化”演習雖然增強了台軍的應變能力,但具體效果如何,仍需實戰檢驗。更别提漢光演習期間,台軍整了好幾出贻笑大方的醜聞了。
再者,美國對台承諾的可信度也是一個問題。美軍在亞太地區的部署是否能夠對台灣提供足夠的支援,這裡面也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而且,美國維護自身利益的意圖明顯,如果形勢不利,不排除其抛棄台灣的可能。
呂秀蓮的呼籲:讓台灣永遠不發生戰争!
就在賴清德忙着備戰的時候,台灣政壇另一位重量級人物呂秀蓮卻在呼籲和平統一。她曾經是“台獨”先鋒,但近年來态度有了大轉變?
她認為,台灣應該多與大陸談判交流,盡快在島内形成共識,再派人與大陸談判,這樣才能讓台灣永遠不發生戰争!
呂秀蓮甚至創造了一個新詞:“遠親近鄰”。她認為,大陸過去是台灣的“遠親”,現在則是個強大的“近鄰”,兩岸關系必須重新定義,台灣要避免成為美國政策的“棋子”。
不過,大家也别高興太早。呂秀蓮這次雖然沒有赤裸裸的“台獨”言論,但她這套“遠親近鄰”的理論,實質上還是在搞“兩國論”。她的提法看似柔和,實際上是換湯不換藥的“隐性台獨”。
回顧呂秀蓮的過去,她的立場一直是深綠的。當年和陳水扁搭檔時,激進的“台獨”言論不在少數。
但是,自從卸任後,她和民進黨的距離越來越遠。2022年,她甚至公開勸告年輕人不要被民進黨欺騙,明言“台獨”隻會帶來戰亂,提醒年輕人應該思考和平統一的重要性。
呂秀蓮态度變化的原因大概有兩個:一是她現在沒有職位束縛,可以暢所欲言,說兩岸關系要處理好才能避免戰争,還說和平統一是最好的選擇。她還建議台灣趁現在還有些籌碼,趕緊提出統一方案,争取更好的條件。
二是她顯然看到了兩岸實力的對比,知道大陸的發展速度和實力增長,而“台獨”根本是走不通的絕路。是以她現在才會站出來說這些話。
呂秀蓮雖然變得“和緩”了些,但對于她的表态,我們依舊不可掉以輕心。
總的來說,賴清德的“戰鬥到底”政策和呂秀蓮的“和平統一”呼籲形成鮮明對比,一邊是充滿火藥味的軍事準備,一邊是建立在理智基礎上的和平談判。
但究竟哪條路能讓台灣實作“長期安全”,主動權并不在台灣手中,而是大陸說了算!台灣要想“長期安全”,隻有回歸祖國一條路可走,其他都是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