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悲慘世界唱響奧運開幕,不愧是革命老區,法國除了藝術就剩革命

“隻有法國才有巴黎,在這個城市裡,歐洲的文明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這裡彙集了整個歐洲曆史的神經纖維,每隔一定的時間,從這裡發出震動全世界的電擊,這個城市的居民和任何地方的人民不同,他們把追求享樂的熱情同從事曆史行動的熱情結合起來了,這裡的居民善于象最講究的雅典享樂主義者那樣地生活,也善于象最勇敢的斯巴達人那樣地死去,在他們身上既展現了阿基比阿德,又展現了勒奧尼達斯;這個城市就象路易·勃朗所說的那樣,它真的是世界的心髒和頭腦。”

——恩格斯《從巴黎到伯爾尼》

一句話形容今年奧運會開幕式,有大略而無雄才,軟體開發已拉滿,硬體還差點意思。

也不愧是到了革命老區巴黎,怎能少了自由引導人民?

既然說到了巴黎,當然要說巴黎聖母院,又怎麼能少了雨果,既然提到過雨果,那又怎麼能少了悲慘世界?

蒙面火炬手跑到了歌劇院中,在彩排的局面上悲慘世界的那首經典曲目:Dou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在音樂的一聲聲高亢中,畫面陡然一切,成為了那幅經典的《自由引導人民》。

從悲慘世界唱響奧運開幕,不愧是革命老區,法國除了藝術就剩革命
從悲慘世界唱響奧運開幕,不愧是革命老區,法國除了藝術就剩革命

随後是一場如果不了解音樂劇或者歌劇,會覺得可能帶有“陰間色彩”的經典音樂劇、歌劇、搖滾曲目彙編。

劇院魅影、德沃夏克、悲慘世界、卡門、斷頭皇後……

從傳統一路唱到搖滾,法國人在古監獄的旁邊用搖滾的方式唱着經典大革命的歌曲。

這種掙紮與浪漫,确實也太法國了。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法國不愧是革命老區,那種骨子裡的軸勁确實有點意思!

其實從法國人參政熱情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從總統大選的投票率就可以看出來,法國的投票率往往比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高。他們不像别的國家的選民,喪氣地說“選誰都一樣”這種話,而是真正把投票作為左右國家前途的行為。

法國人不僅參政熱情高,覺悟也高。記得前幾天馬克龍要搞勞動法改革,一位反對改革的遊行示威群衆面對記者并沒有分析改革對自己的具體影響,而是大談目前法國政壇右傾化的危險,思想境界着實不低。

他們是真的懂,是以馬克龍跑上台一說,法國人立即就明白了了,立馬就反轉了!

這兩點決定了法國人對政治是很敏感的。而法國人還有兩種精神氣質,一個是理想主義,一個是不願順從。法國人不像英國人那樣隻要達到目标可以做出妥協退讓。英國的資産階級,為了掌握實權甚至可以保留王室,對法國人來說這是不可想象的,他們會以盧梭為指導,建設純粹的共和國,哪怕有一點封建殘餘也要不計代價地推倒重建。

法國人長期以來思想偏左,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太追求理想主義了。法國人對自由、平等、博愛的追求,從他們曆史上最徹底的資産階級革命,到第一次無産階級革命的偉大實踐,再到法共幾十萬人民武裝的紅旗,從來都沒有熄滅過。法國人不喜歡服從政府,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地理和氣候。向來南歐人比北歐人更活躍,不喜歡聽政府的話,是以他們更喜歡革命。

綜合這些原因,法國成為了無數進步人士的聖地,也成為了世界各國反動勢力眼中的“麻煩制造者”。當然,這些隻是從法國人的思想氣質上說的。從曆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近代法國頻繁的革命應該有更深層次的政治經濟原因。盡管如此,聽到警報聲就戴上紅帽子去幹革命的法國人民,确實讓人欽佩和喜愛。

從悲慘世界唱響奧運開幕,不愧是革命老區,法國除了藝術就剩革命

法國大革命:從封建專制到民主共和的曆史轉折

兩百多年前,法國巴黎爆發了一場震撼歐洲、改變曆史程序的重大事件——法國大革命。這場革命不僅颠覆了法國的封建monarchy制度,也為歐洲乃至世界的民主化程序樹立了裡程碑。

從輝煌到衰落:大革命前的法國

在"太陽王"路易十四的統治下,法國曾達到封建王朝的巅峰,成為17世紀80年代的歐洲霸主。然而,好景不長,法國很快走上了下坡路。到了路易十六時期,國家積弊已深。

路易十六本人又對政治不感興趣,沉迷于制作鎖具,據說路易十六曾經揚言:在法國,沒有我打不開的鎖;而他的王後瑪麗·安托瓦内特則以奢靡著稱,曾經留下"何不吃蛋糕"的驚人言論,倒是和我們司馬衷異曲同工!

結果就是社會沖突的激化,當時的法國社會分為三個等級:貴族、教士和平民。前兩者享受特權,過着奢華生活,而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平民卻常常食不果腹。這種貧富懸殊和社會不公引發了廣泛的不滿。

與此同時,啟蒙思想家如盧梭、孟德斯鸠、狄德羅等人的著作廣為流傳,他們宣揚理性、人權和平等,對君權神授的觀念提出了強烈質疑。這些思想為即将到來的革命提供了理論基礎。

時間到了1789年,一場嚴重的糧食危機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平民階層揭竿而起,攻占巴士底獄,象征性地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終結。随後,國民議會頒布《人權宣言》,确立了公民權利和國家主權原則。

然而,革命并未就此結束。接下來的十餘年裡,法國經曆了動蕩不安的政權更疊:從立憲王政到共和制,再到雅各賓專政,最後是拿破侖的帝國時期。這期間伴随着大規模的暴力和死亡,但這也是法國尋找正确道路不斷試錯的代價!

從悲慘世界唱響奧運開幕,不愧是革命老區,法國除了藝術就剩革命

五月風暴:現代法國的另一次革命

将時間快進到1968年,法國再次成為社會運動的中心。這場被稱為"五月風暴"的學生和勞工運動,雖然沒有造成大規模流血,但其影響深遠。

運動起因是對教育體系和工作條件的不滿,很快演變成對整個社會秩序的質疑。罷工和示威席卷全國,一度使法國陷入癱瘓。這場運動的口号充滿理想主義色彩,如"一切權利歸想象力"!

法國為何會如此頻發和極具規模,還真不用想的這麼美好,其實有很大一部原因就是近代的法國統治階級上層的不團結。英國自從光榮革命之後,基本上就是君主立憲。他們的上層對下層的時候是始終保持鐵闆一塊。不管你是資産階級還是貴族都是絕對忠于英王還有君主立憲體制的!是以你在英國就基本看不到!

法國的上層統治階級王黨就分為奧爾良派,正統波榜派和拿破侖派,然後還有共和派。互相之間的鬥争太激烈了。很多在鬥争的時候就開始想着拉攏下層一起搞革命。這樣上層統治階層不統一就壓不住下層。

法國的經濟結構保留了大量的小農和貧民救助,降低了經濟的效率。反而吃力不讨好,很容易爆發出革命來。

法國是中央集權最好的國家。中央集權大大消滅了貴族的力量,而貴族的力量才是真正的能鎮壓下層的力量!

#巴黎奧運會#

#長文創作激勵計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