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董明珠再怼小米另有隐情?今年空調賣不動了

‍‍‍‍‍文;華爾街科技眼 Leon

編輯:cc孫聰穎

太陽之下無新事,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又對小米公司開炮。

在近日召開的格力電器2023年度股東大會上,董明珠再次向小米發難:“小米說自己(空調)第一名,全靠别的廠家做産品,你的技術是什麼?誰是第一,消費者心裡有杆秤。”

随後,有媒體聯系小米,小米方面對此不予置評。直到7月19日晚,雷軍在小米釋出會上講解小米新款空調時,隔空回應道:“這段時間呢,董大姐一直在批評我們,說我們‘冒充’第一(空調)。我仔細查了一下,我們沒有人,也沒有在任何場合說我們米家空調第一。”

“我仔細查了一下,今年上半年我們排第四,我們和格力的差距還很遠,是以意味着我們的進步空間還很大,我們要繼續向格力學習。”雷軍補充道。

整個事件其實是一個烏龍。6月25日,格力文傳發微網誌稱關注到一篇标題為《中國空調市場“洗牌”,格力跌出前三,新的黑馬竟是“門外漢”?》的内容不實文章,并向有關部門舉報。事實上,這是一篇某自媒體斷章取義炮制的文章,并非出自小米的官方宣傳管道。

從銷量上來看,産業線上監測到格力2023年空調内銷近3000萬台;小米2023年年報給出的空調出貨量資料為440萬台,完全不是一個量級。

格力電器和小米,本是兩家不同賽道的企業,一個是老牌空調制造商,一個是靠手機起家并專注3C/IoT甚至造車的科技企業,為什麼總是“捆綁營業”?這件事要追溯到2013年。

從 “10億賭約”到狹路相逢‍‍‍‍

2013年,董明珠與雷軍共同出席“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典禮,雷軍打趣道,如果小米5年内營收超格力,董明珠就輸給自己1塊錢。董明珠則強勢回應:“要賭就賭十個億!”很快,小米和格力的“10億賭約”就成為了科技圈最熱門的話題。

雷軍曾和媒體聊起過這件事:“當時編導在背景和兩人說,能不能熱鬧點?我說可以,和董明珠打個賭,就賭一進制。可一上台董明珠說賭10億元,我當時就蒙了,董總怎麼不按劇本走啊!”

自此之後,董明珠和雷軍、格力和小米就在一定程度上"捆綁"起來。“隻要我和董明珠出現,媒體全是盯着我倆拍。”雷軍這樣說。

董明珠再怼小米另有隐情?今年空調賣不動了

雖然“10億賭約”更像是兩位營銷大師的臨場發揮,但網友們卻當真了,不斷給兩家公司算着賭約期限。2018年,格力電器營收2000.24億元,小米集團則為1749億元,雷軍認輸。

事情到此還未結束,董明珠表示10億元不要了,要和小米再打五年的賭。然而,董明珠可能也沒想到情況很快迎來了“反轉”。2018年,小米正式進軍空調市場,年末又推出了首款洗衣機,正式進軍白電市場。次年,小米集團憑借2058億元的總營收,實作了對格力集團(1981.53億元)的反超。

至此,董明珠對小米的态度也從此前頗具優越感的“歡迎競争”,變成了公開Diss,多次吐槽小米空調全靠代工、沒有核心技術。甚至在一次媒體采訪中,董明珠炮轟美的和小米是“小偷”。

董明珠再怼小米另有隐情?今年空調賣不動了

今年,格力電器還将米家生态産品送上了法庭。7月9日,格力文傳官微釋出消息,聲稱:小米官方旗艦店所售米家小米電風扇BPTS01DM侵犯格力電器專利權案,廣州知識産權法院判決對方賠償格力電器185萬元。

董明珠再怼小米另有隐情?今年空調賣不動了

随後,小米公司發言人在官微回應稱:經查,我司并未收到任何環境電器相關訴訟。據悉,格力訴訟的對象是風扇制造商“浙江星月電器有限公司”[已更名為造夢者(浙江)科技有限公司],而“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100%控股的“天津金星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持有“造夢者(浙江)科技有限公司”8.0439%的股權。

其實,董明珠對小米态度的轉變很容易了解——小米動了格力的蛋糕。2023年,格力電器與小米集團的營收差距已經有660多億元,同時小米空調市場佔有率國内第四,線上份額更是緊逼格力。

反觀格力電器,不僅未能實作董明珠制定的“2023年營收6000億元”目标,空調核心業務也不斷受到沖擊。(詳情見:格力電器營收再破2000億,重回2018年水準)‍‍‍‍‍

無法安放的焦慮:空調在國内賣不動了‍‍‍‍‍‍‍‍‍‍

董明珠強勢針對小米的背後,實際上是無法安放的焦慮。

據奧維雲網資料顯示,國内上半年白電市場零售額2319億元,同比下滑7.0%;零售量7774萬台,同比下滑3.6%。原因包括消費降級和空調品類價格大幅下降帶動,使整體市場呈現出結構和價格雙雙下行的特征。

董明珠再怼小米另有隐情?今年空調賣不動了

其中,1-5月國内空調出貨量4566台,同比增長10.8%;但從6月開始排産量出現下滑,7月至今排産量僅為903萬台,同比下降12.5%。

另外,天氣原因也是造成空調銷量不及預期的原因之一。奧維雲網認為,今年大陸氣候呈現南澇北旱情況,以廣東、廣西、江西等為代表的空調主銷區從4月開始便持續陰雨甚至是頻發洪澇災害,是以華東、中南、西南區的上半年銷額銷量均同比下降。至于華北及東北地區,雖然偶有高溫天氣,但未能釋放銷量預期,僅有西北地區實作同比增長。(詳情見:高溫難耐,空調企業的錢袋子先鼓了起來)

董明珠再怼小米另有隐情?今年空調賣不動了

與國内市場相反,在全球變暖的情況下,海外空調市場需求激增,空調出口呈現明顯的增長趨勢。資料顯示,1-5月空調出口排産量同比增長33%,6月更是達到了驚人的同比增長50.5%。

事實上,家電出海已是各大企業的重要戰略,代表企業包括海爾、美的、海信等,其中海爾智家2023年營收有一半來自海外市場。不過,格力電器2023年海外營收僅為249.04億元,占總營收12%左右。(詳情見:搶先布局非洲市場,海爾智家豪擲10億元

品牌市占方面,綜合奧維資料羅盤6月3日-6月16日市場資料,國内線上市場格力空調市占率23%左右、美的21%左右、小米15%左右;線下方面格力市占率30%左右、美的30%左右、海爾12.5%左右。

綜上所述,2024年國内空調市場充滿挑戰,下半年面臨較大的增長壓力,奧維雲網給出的預測是國内全年全管道銷額同比下降7.5%。在此情況下,海外市場成為取得增長的主戰場,但格力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顯然遜色于海爾、美的等品牌。

是以,董明珠在面對國内主要競争對手美的、小米時,自然要在輿論上持續輸出進而占領制高點,突出“格力空調掌握核心科技”的營銷重點。

放下心結,破解症結

外生的壓力,能否轉化為内生的動力?實際上,格力要在兩個方面做突破。首先是盡快找到穩定的第二增長曲線。

2023年,格力電器2050億元營收中有1512.17億元來自空調業務,占比超過73%。而在市場飽和、增長有限的情況下,董明珠将增長點預期放在了冰洗領域。她在股東大上表示:“空調是看家的,要做到最好。增長點在冰箱和洗衣機。”

今年5月,格力電器宣布生活家從空調業務中獨立,并在河南洛陽召開經銷商大會,大力進軍冰洗市場。6月中旬,又與京東合作舉辦直播活動,董明珠親自坐鎮帶領觀衆參觀格力成都洗衣機生産基地,營銷造勢。‍

董明珠再怼小米另有隐情?今年空調賣不動了

然而,國内冰洗市場早已是一片紅海,增量市場寥寥,格力電器此前推出的冰洗産品更是毫無存在感。2018年,格力電器拿下晶弘電器所有股權,進軍冰箱市場。目前,格力董明珠店在售晶弘雙門、三門、多門等多個型号,價格從1999元9099元不等。

據奧維雲網家電零售資料顯示,國内冰箱線上和線下市場,海爾分别占據30.59%和23.17%市場佔有率;美的、容聲分列二三位。其中,小米線上上市場排到第六,格力冰箱未上榜。

董明珠再怼小米另有隐情?今年空調賣不動了

洗衣機方面,根據市調機構2023年的資料顯示,海爾、美的、博西拿下中國洗衣機市場佔有率前三名,依然沒有格力的身影。與冰箱類似,格力電器官網也有多個洗衣機型号在售,多達10個系列。

參考格力電器2023年财報,生活電器營收近40.02億元,同比下降12.13%,占總營收的1.96%,體量極小。

董明珠再怼小米另有隐情?今年空調賣不動了

業内專家認為,格力電器從空調向全品類家電轉型的戰略是長期布局。首先,雖然這個市場門檻不高,但巨頭林立、競争激烈,由于體量本身較小,前期格力或許能夠迎來較明顯的增長,但具體能拿下多少市場佔有率還是未知數。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同屬于白電的冰洗業務不是格力的第二增長曲線,以格力钛為首的新能源、工業制品、智能裝備等業務才是。

今年股東大會上,投資機構發問未來格力钛的虧損是否會加大,格力方面回應稱其對格力主業影響很小,收入僅占2%左右。工業制品方面,2023年營收100.03億元,同比增長31.63%,營業收入占比4.90%。

其次是管道改革受阻。在空調管道改革尚未全面完成之時,格力電器宣布将在國内每個省份設立獨立的生活電器銷售公司,獨立于空調管道,這幾乎是在完全複制當年格力線下管道的首次改革。(詳情見:格力能否重奪空調業頭把交椅?)

董明珠在宣布此決策時表示,格力電器将秉持“不讓經銷商做虧本生意”的原則,與經銷商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關系。然而,僅僅在半年之前,董明珠還授意王自如大刀闊斧改革空調管道,包括取消各省級代理、推行格力雲網批進貨模式等,導緻部分總代、中型代理轉投美的。(詳情見:王自如,格力把命給了你!)

現在,格力需要大力發展冰洗等生活電器,初期需要線下管道幫助格力争取市場佔有率。對于線上經銷商而言,會有顧慮:一旦複制了空調的成功,董明珠是否又會“過河拆橋”呢?有了前車之鑒,經銷商又是否會買賬呢?

上述兩大問題,反映出董明珠及格力電器高層在決定公司未來發展方向上的搖擺。其他白電巨頭都找到了自己的優勢區,比如美的的ToB業務,海爾智家的海外市場等,格力則顯得全而不精。與其頻繁發難小米,董明珠不如放下心結,在時日不多的任期中多為格力電器謀劃未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