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國力的不斷攀升,種花家的口碑也是逐漸好起來了。日前,中俄聯合進入了美國阿拉斯加的防空識别區,美國内部和西方媒體一片嘩然。
更震驚的是,北美警衛隊并沒有像過去一樣大肆譴責、誇張的宣傳此事,反而還替中俄“解釋”了一番,試圖挽回警衛隊的臉面。
看來美國是真的變了,以前動不動就展示什麼叫做力量,現在隻在口号上喊着“世界最強”還被歐洲網友的評論紮心窩子。
美軍“目送”中俄戰機離開
當地時間7月24日,北美防空司令部在官網上發文叙述了一件事,沒有譴責、沒有批判也沒有誇張的形容,毫無波瀾的描述了中俄戰機進入阿拉斯加并離開的整個經過。
原文大意是這樣的:在24日早前時候,中國一架轟-6戰鬥機和2架俄羅斯圖-95戰鬥機飛進了阿拉斯加的防空識别區,北美在檢測到信号之後立刻緊急起飛了多架戰鬥機進行攔截和伴飛。
這個“伴飛”說的相當有意思,在整個過程中,美國戰鬥機雖然出動了多架,有來自美國的,也有來自加拿大的NORED戰鬥機,但美方不敢有任何擦槍走火的行為,隻是進行了跟蹤,最後“目送”中俄離開。
在北美文章釋出之後,網上炸開了鍋,歐洲網友甚至評價道,“中俄這是盯上阿拉斯加了?”
面對網上的種種疑惑,北美防空司令部表示,“不認為此類活動構成威脅,但會繼續監視。”
而這次活動也并非是中國首次出現在美國附近海域,這是7月以來的第二次,前次是在上旬,中國4艘軍艦亮相在阿拉斯加附近的白令海峽,其中3艘軍艦的打擊範圍覆寫了美國本土,據最近的海岸隻有100海裡。
事發後,北美海岸警衛隊的反應和這次大差不差,也是目送着中國軍艦進來又離開。當時美軍警衛隊的一名指揮官站出來解釋稱:中國海軍的舉動符合國際規則。引得美國軍迷一陣無語。
但事實是,其實這兩次行動中俄還真的都是符合國際法的,并不是侵入。
因為阿拉斯加的海岸地形中,有一個向外突出來的阿留申群島,橫跨了大半個白令海,而北美為了阿留申群島,也将海上的防空識别區不斷擴大,阿留申最西端的防空線徑直的和白令海峽防空線相連,這樣一來,大半個白令海都成了北美防空區域。
對于這樣的劃分行為,北美的解釋是“出于國家安全考慮,對進入該區域的飛機等進行識别,但這裡仍是國際空域”。
這樣一看,中俄的行動就合理多了,畢竟防空區域隻是識别而已,并不是真的觸及到了美國的領海和主權問題,從這裡借道過一下,也沒有問題。隻是這兩次美國的反應太平淡了,反倒是有些不太習慣。
美國可是國際大國,就連日前,美國參謀長會議主席布朗才剛剛吹過牛,稱:美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有信心打赢中國。
就在不久前還被台名嘴賴嶽謙拿去在節目上評價了一番。
按照美國以前的風格,中俄敢在防空區走上一遭,指不定美軍要怎麼描述,如今這樣平淡的甚至有些找補的言論,似乎悄悄的打臉了布朗。
對此,賴嶽謙在節目上評價說,五角大樓這是在虛張聲勢,吹牛越厲害就說明越心虛。最明顯的一點是,美國不敢和中國硬碰硬。
為什麼呢?他說,過去美國一直在大代理人戰争,習慣了坐在背後的局面,正面交鋒反而不是強項,但這種能力中國一直沒有丢失,反而還在不斷打磨。
尤其二戰以後,美國習慣了代理人戰争,也習慣了在國際上樹立權威,可一旦外強中幹的面目被揭穿,甚至不用動手就能看到大廈将傾的局面。
美軍早有預言,英國也下戰書?
今年3月份時,美國《空軍與太空部隊》文章中,北美司令部吉洛特警告美國國會稱,“中國軍機可能會在北美附近活動。”
事實證明,吉洛特說的沒錯,隻是這次是中俄一起行動的,随着中俄在經貿等方面的合作,在軍事聯合演習的力度上也有所上升。
這次中俄聯手開着戰鬥機飛到了美國後院,美軍現在隻能“故作鎮定”。
而在7月22日的美媒文章中能看出,為什麼中俄選擇在這個時間聯合飛進白令海了,因為美國和日、韓兩國達成了核共享協定,借口是加強自身和盟友的飛彈防禦。
這也就意味着,美國的核飛彈将要布置到中國的家門口了,對比起來,中俄在白令海峽的亮相又算得了什麼,除了震懾力啥事也沒做。
不得不說,美國近段時間的各種舉動,也影響着歐洲的盟友,尤其是英國。7月23日時,英國陸軍參謀長沃克在公開場合炒作“中俄威脅論”,這位參謀長剛上任不到一個月,就急匆匆的對中俄下了“戰書”,他說,不論俄烏沖突結局如何,俄羅斯遲早會恢複元氣并重新盯上歐洲,而中國也會在三年内擁有攻台的能力。
随後沃克表示,英國必須在三年内做好戰争準備,不論是應對俄羅斯還是中國。沃克的話在歐洲确實引起了不小的反響,這位上任的新官手段相當淩厲,借着這個“威脅論”既能保證更多的軍費撥款又能在三年内養精蓄銳重新對英軍進行改革。
不過,英國這次的威脅論恐怕隻是在“自娛自樂”,且先不說俄羅斯會不會報複歐洲,單單是中國台灣就不是沃克該操心的事情,這樣塑造一個不存在的“地緣威脅”,理由也太牽強了。
台灣統一是大勢所趨,至于中國什麼時候統一,不是英國操心的事情,更不是美國操心的事情。
英美的“帝國舊夢”也該醒醒了。
參考信源:
觀察者網《英國陸軍參謀長聲稱:英軍還有3年備戰時間,以應對中俄伊等國》
#長文創作激勵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