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8日,《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規範》在蘇州釋出,引起業内高度關注,也讓“香山幫”再度進入大衆視野。
蘇州吳中區的太湖之濱,有個曾名為“香山”的地方,這裡自古孕育出一批建築工匠,人稱“香山幫”。他們十分擅長複雜精細的中國傳統建築技術,史書上曾有“江南木工巧匠皆出于香山”的記載。數百年來,“香山幫”在國内外打造了無數巧奪天工之作。2006年,“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9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香山幫”憑借精湛的營造技藝成為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香山幫”代表作承香堂 香山工坊建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供圖
曆代大師築造傳世名作
“香山幫”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興盛于明清。
600多年前,生于蘇州香山的建築匠師蒯祥因主持設計建造了天安門城樓、故宮前三殿等衆多曆史建築而名揚天下,被後人認為是“香山幫”的宗師。明清時期,層出不窮的中國古典建築因美妙的設計和精湛的建築技藝而聞名,而打造這些經典名作的“香山幫”也是以漸漸名傳四方。從古至今,無論是一步一景的古典園林,還是氣勢恢宏的皇家宮殿;又或是雄偉莊嚴的布達拉宮,還有位于美國紐約的明軒……“香山幫”匠人鑄造了一個又一個令世人歎為觀止的建築作品,“香山幫”的腳步走遍五湖四海。
“早期的香山匠人以木工、泥水工為主體,木雕由木工兼營,磚雕由泥水匠兼任。明清以後,随着建築雕刻風格日益細膩繁瑣,業務需求量大增,香山匠人的分工也不斷向專業化方向發展。‘香山幫’逐漸形成了一個集木作、水作、磚雕、木雕、石雕、彩繪油漆等多種建築工種匠為一體的龐大群體。據稱,香山一帶工匠最多時達5000多人。”翻閱《新華日報》,一篇刊登于2003年4月17日的報道《蘇州“香山幫”名揚海内外》是這樣介紹“香山幫”的。
1980年,由“香山幫”匠人組團建造的“明軒”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建成,成為新中國成立後首例“出海”的中國古典建築,這座仿照蘇州網師園的園中園“殿春簃”庭院而修建的“明軒”,讓世人為中國傳統建造技藝驚歎。同樣成長在蘇州香山的薛福鑫,就是這批領銜者中的一員。
被譽為“當代蒯祥”的香山名匠薛福鑫,曾參與修複蘇州拙政園、耦園等24處園林。他在耦園大修中精心設計了李白醉酒、林和靖踏雪尋梅等多個形态各異的花窗,這些花窗精細奪目,移步易景,富含韻味。據說他還動手制作了山水間的屋脊雕塑“松鶴柏鹿”、垂脊雕塑“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等驚世作品。
據薛福鑫的孫子薛東回憶,爺爺從11歲便開始學藝,因為聰明又有悟性,邊做邊學逐漸取得成績。在薛東的印象中,爺爺經常在夜晚獨自伏案畫圖。“我對爺爺最深的印象就是‘常年在外’,十分辛苦。我認為他并非一個非常‘安分’的人,他在工作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創新。”薛東說。他清楚地記得,爺爺從水作做起,30歲時就參與了蘇州園林的大小維修。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爺爺對設計、造價、監工等一系列的工作也精通起來。
不斷學習,讓自己從一個簡單的技術操作工蛻變成一位“營造大師”,是“香山幫”匠人們追求的目标。
薛林根向記者示範“香山幫”傳統建築工具的使用
幾十年來,薛家祖孫三代都沿襲了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從爺爺薛福鑫,到父親薛林根,他們皆成為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國家級傳承人;現如今,從同濟大學建築學專業碩士畢業的薛東也成為當代傳承人的代表,他們堅守着香山幫的匠人精神,也深知這份技藝背後的價值。
“營造”之間成就“精巧”
2006年,長期從事蘇州園林的規劃設計和修繕工作的馮曉東成立了香山工坊建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2008年,他号召集聚了蘇州多家從事園林古建規劃、設計、施工的企業和專家學者,成立蘇州香山幫營造協會。“香山幫”不再如從前那樣散落在各地,他們漸漸開始凝聚在一起,有了更核心的力量。作為蘇州香山幫營造協會會長、香山工坊建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馮曉東對“香山幫”的認知十分透徹。
馮曉東
“‘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中的‘營造技藝’四個字将‘香山幫’的特點形容得十分貼切。‘營’是構思設計,‘造’才是建造房子。而‘技藝’二字分别代表技術和藝術。‘香山幫’的特色是将設計與施工、技術與藝術四方面結合在一起的技藝。多年來,我們一直在呼籲,‘香山幫’的傳統技藝一定是将設計與施工充分結合,才能夠制作出優秀的作品。”馮曉東說。
在香山工坊文化産業園區,薛林根、薛東父子打造了太湖古建園區。園區的展廳内,薛林根向記者展示了一件件經曆幾十年磨砺的木質建築工具,每一件都蘊藏着“香山幫”匠人的智慧。七十多歲的薛林根依然神采奕奕,手持這些刻有父親和自己名字的“老朋友”們一一介紹用途。在他看來,“香山幫”技藝的特點用“精”“巧”二字總結足矣。
“‘精’指的是技藝精湛。匠人的技藝即手藝,之是以成為技藝,原因是他不僅有技術,還有藝術。而‘巧’則是設計構思巧妙。隻會做而不會設計,做得好但構思不佳,這絕非真正的成功。”薛林根說。
館中陳列的各式木雕、石雕作品堪稱藝術品。很難想象,是怎樣一雙巧奪天工的手,才能在那樣簡陋的條件下刻造出如此精美的作品。在薛東看來,由古至今,從建到修,“香山幫”的技藝應該從文化角度重新審視。因為它兼顧了曆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社會文化價值以及經濟價值。“香山幫”的傳承需要依靠更多新的認知去更好地完善和繼續。“每一個成功的‘香山幫’匠人都值得被稱為‘藝術家’。”薛東說。
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陸耀祖是木作名師姚三星的第五代傳人。他16歲開始學木作,今年已75歲,依然在順應時代發展的當下不斷學習新的建築知識,同時也堅持對“香山幫”繼承者的培養。
薛福鑫手繪設計圖稿
“在我看來,隻有具備構思、畫圖、建築、統籌等一系列能力的匠人才能被稱為‘大師’,這點可能比現在的進階工程師更難。”陸耀祖說。以古典園林為例,蘇州的大小園林衆多,每一個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它可以根據園林主人不同的身份、工作、地位和喜好表現出不同的面孔。同時,古典園林給人們的感覺是“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這考驗的正是營造師的設計理念。一花一木,一牆一瓦,一門一窗……通過雕刻圖案、選取顔色來表現出園林主人的意圖,這正是建造師的本事。
陸耀祖
作為世代“香山幫”建築匠人的典型代表,陸耀祖時刻為“香山幫”的傳承努力着。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他就着手對蘇州地區古建築技術勞工進行教育訓練,經他教育訓練的工種包括石雕工、磚細工、木雕工、木工、瓦工、假山工等,帶出了一批又一批“香山幫”古建行業的中堅力量。
傳承創新中守住“香山魂”
“由于香山幫技藝的傳承方式主要還是口傳心授,是以并非短時即能奏效。不少仿古建築隻能臨摹到香山幫傳統技藝的‘形’而無‘魂’,做出的活‘走樣’的多。”蘇州大學社會學院陳紅霞副教授曾針對“香山幫”的發展有這樣的闡述。
盡管技藝的傳承與發展面臨巨大挑戰,但“香山幫”作為蘇式建築的傑出代表,經過漫長歲月傳承至今,這群匠人們從未停止努力。
日前釋出的《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規範》全文約10萬字,涵蓋了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的工種劃分、營造特點、工藝流程、操作步驟等内容的規範,全方位反映了香山幫技藝的精髓和特點,标志着香山幫技藝的傳承與發展翻開新篇章。這份集聚了多方力量的行業規範的出台,也讓“香山幫”匠人們找到了堅守的動力。
《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規範》的釋出,為衡量和鑒别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和建築提供了系統評價體系。要想鑒定一件作品是否為“香山幫”的手筆,“從無到有”的建造全程必須一一“過關”。
“以前業主方或者監理方并沒有藍本和标準進行監督,很難去判斷究竟某些技術是不是‘香山幫’的技藝。所謂‘内行人看門道’,現在有了全面的規範範本,有關部門也有了判斷對錯、好壞和真僞的标準。據我所知,市場上也曾經出現過一些以假亂真的現象,如果打着香山幫的旗号制作出來的作品是不倫不類的作品,那麼蘇州古城的保護就會受到影響。要保護蘇州古城,必須保護蘇州古城的風貌和技術。”馮曉東強調。
香山工坊文化産業園内太湖古建公司展出的傳統木作
古典園林、古塔、古寺……蘇州古城留下的衆多曆史名迹需要以修繕保持長久的“生命”,還得請真正懂行的人來做。多年來一直參與蘇州古城修葺工作的薛東,深刻感受到“香山幫”與蘇州城是共存共榮的關系。
“‘香山幫’在蘇州城的發展過程中建立,曆代以來,我們從增建、擴建、修繕到今天,世人看到了不同曆史時代‘香山幫’創作的作品。它們是一個活的曆史,以後也依然會通過修繕和完善繼續留存。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綿延特征,也通過蘇州古城與‘香山幫’的互動關系慢慢實作。”薛東說。
此外,據馮曉東介紹,自蘇州香山工坊成立以來,大家一直齊心協力從市場發展、人才培養等多角度為“香山幫”的延續而不斷努力。
随着社會科技不斷發展,現在的高科技裝置可以代替手工,這不僅能夠加快建築步驟的推進,資料化的生産也比純手工更加精密。但在“香山幫”的傳承發展中,傳統的東西依然在教授,因為他們教授的并不僅僅是一門技藝,而是支撐着這項技藝經久不衰的精神理念。
“作為傳承人,仍然要求自己時刻具備良好的素養。首先,需要兼備設計和建築能力;其次,我們要适應時代的發展不斷學習。對古老的木質要懂,對現代的鋼筋混凝土結構也要懂,這樣才能夠有底氣去培養新時代下的傳承人。”時至今日,陸耀祖始終保持着活到老學到老的匠人精神,無論怎麼發展,始終不忘紮根心底的“香山魂”。
蘇州,是大運河沿線城市中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遺的城市。小橋流水、粉牆黛瓦、曆史名園……已有2500年曆史的蘇州城,養育了這群舉世聞名的能工巧匠,而被蘇州城滋養着的這群匠人,也窮盡一生用自己的雙手和信念守護着這座古城。一築一守,向世人展現蘇式中國古建築的昨天、今天與明天。
(江南時報記者 徐曦 毛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