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什麼年代,
革命精神不能忘
一起體驗一場别樣的紅色之旅
瞻仰革命遺迹
追憶峥嵘歲月
傳承紅色基因,厚植愛國情懷
跟随文旅君打卡紅色研學路線
走進濰縣的紅色景點
探索紅色故事
濰縣戰略地位介紹
濰縣,曆史悠久,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縣城以白浪河為界,分東、西兩城。國民黨在此構築起半永備性防禦體系,城防工事異常堅固,有“魯中堡壘”之稱,國民黨守軍自诩“濰縣城防工事深溝高壘,金城湯池”。
1948年3月 中共中央華東局決定在濰縣解放後設立濰坊特别市。
同年4月2日 濰縣戰役戰幕正式拉開,解放軍山東兵團奉中央軍委之命,清掃外圍之敵,斷敵濟南、青島之援,出其不意,揮軍直逼濰縣城下。
經過37天鏖戰 殲滅國民黨守軍4.5萬餘人,成功攻克濰縣城,解放濰坊全境,使膠東、渤海、魯中三大解放區連成一片,為解放濟南創造了條件。
濰縣戰役曆史意義
濰縣戰役是解放戰争時期我軍在華東戰場上的第一場城市攻堅戰,也是華東軍民在轉入戰略反攻後取得的一場重大勝利。
濰縣戰役在我黨我軍史冊上樹立了“戰必勝、攻必克、敢拔硬釘子”“軍政全勝”兩大光輝典範。濰坊作為我黨早期接管城市的成功範例,創造性地實作了我黨曆史上的多個第一。
濰坊的成功接管和改造,為我黨在解放戰争後期接管大中城市、完善城市政策作了有益探索,積累了寶貴經驗。
毛澤東在《将革命進行到底》一文中指出:人民解放軍在攻克濰縣等城市的作戰中學會了攻堅戰術。後來頒布的新解放區《約法八章》主要吸取了濰縣經驗。
“攻堅範例”濰縣戰役革命文物主題線路圖
“攻堅範例”濰縣戰役革命文物主題遊徑以濰縣戰役遺址及相關展覽陳列場館等為載體,串珠成鍊,打造紅色文化主題遊線路。通過重走革命路線,重溫革命先烈的宗旨觀念、攻堅意志和紀律意識,在新時代濰坊改革發展偉大征程中凝聚奮進力量,以對發展負責、對曆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态度,堅決打赢每一場“濰縣戰役”。
01 ▏濰縣戰役指揮部舊址
濰縣戰役指揮部舊址位于寒亭區固堤街道東常寨村,山東省文物保護機關。指揮部設于院内北屋,房屋4間,一門三窗,占地120平方米。
寒亭區
固堤街道東常寨村
1948年4月,華東野戰軍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政委譚震林在此指揮了革命戰争史上著名的濰縣戰役。
02 ▏濰縣戰役指揮部陳列館
濰縣戰役指揮部陳列館位于寒亭區固堤街道東常寨村。陳列館展陳面積1465平方米,由“決勝千裡 劍指昌濰”“解放濰縣 民心所向”“一心向黨 無堅不摧”“文武兼備 軍政全勝”“濰北大地 紅色傳承”“忠肝義膽 名垂青史”六個展廳構成。
寒亭區
固堤街道東常寨村
通過展示曆史圖檔、藏品史料、影視資源等,再現了驚心動魄、艱苦卓絕的濰縣戰役全過程,深刻闡述了“為誰當兵、為誰打仗”的宗旨觀念,“戰必勝、攻必克”的攻堅意志以及“光榮地進去,幹幹淨淨地出來”的紀律意識,教育引導黨員、幹部堅守理想信念、秉承初心使命。
03 ▏三安子臨時戰地醫院遺址
三安子村距離濰縣城五公裡,憑借易守難攻的地勢成為解放濰縣的前線臨時戰地醫院。
1948年清明節前夕,解放軍進駐村莊,幫村民挑水,把吃的送給村民,跟村民打成一片。村民紛紛騰出自己的房屋用作部隊住房、包紮傷員場地、停放烈士遺體等。
三安子
鄉情村史博物館
村民們拆下自家門闆作為擔架,幫着洗血衣紗布,将當時村裡的兩個大灣染成了紅色。
解放軍的擔架隊和醫生每天傍晚離開村子,到城西參加戰鬥,天一亮回村,回來的時候擡回很多傷員,重傷的在村裡進行簡單包紮後送往後方前線臨時戰地醫院(壽光嶽家莊渤海醫院),輕傷的經簡單處理後傍晚繼續參加戰鬥,犧牲的則由村民幫助掩埋在村後的土埠上,用小青磚刻上烈士的名字作為墓碑,為新中國成立後尋找烈士作出了巨大貢獻。
三安子村作為濰縣戰役臨時戰地醫院,見證了解放戰争時期軍愛民、民擁軍的曆史,充分展現了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軍民魚水情,集中展示了人民軍隊躬行群衆路線的生動實踐。該村的“三安子鄉情村史博物館”對這段曆史進行了還原展示。
04 ▏玉清宮戰鬥遺址
玉清宮戰鬥遺址位于濰坊職業學院教育訓練基地(濰城區北宮西街195号),濰坊市文物保護機關。
玉清宮,又稱北宮,是濰縣最古老的道教禅林,古樹參天,有十幾座殿宇,院外有墳地。這裡地勢稍高,四周視野開闊。玉清宮戰鬥是濰縣戰役外圍戰中最為激烈的一場戰鬥。
濰城區
濰坊職業學院
這裡的火力能控制整個西城城北地區。國民黨軍利用殿宇作為核心工事,在周圍修建了大量子母堡群,并建有壕溝、鐵絲網、鹿砦、陷阱、絆腳坑、絆馬樁、地雷區等防禦工事,被國民黨軍稱為“攻不破的堡壘”。
1948年4月8日至12日,經過激烈殘酷的戰鬥,九縱二十六師七十七團占領玉清宮。現僅存南、北兩座建築。
05 ▏濰縣城牆
濰縣城牆位于濰城區城關街道北馬道北側,山東省文物保護機關。始建于漢代,系堆土夯打而成,明末改為外部砌石,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重修為土築,内立面為三合土(石灰、沙、土)。
濰城區
城關街道北馬道北側
現僅存北城牆的一部分,被向陽路分為東西兩段,東段長32米,西段長63米,城牆寬34.5米,最高處12米。
1948年4月24日淩晨,九縱二十七師七十九團用40斤重的炸藥包,經過6次連續爆破,在北城牆上成功炸開第一個突破口,并将寫有“把勝利紅旗插上濰縣城頭”大字的戰旗牢牢插在了濰縣城頭。
06 ▏中共濰坊特别市委舊址
中共濰坊特别市委舊址位于濰城區濰坊商業學校老校區,山東省文物保護機關。主要标志性建築是一座黃色的二層德式建築,該樓又稱小黃樓、八角樓、元寶樓。
該樓為1935年前後濰縣首富丁叔言修建,1938年1月10日,日軍占領濰縣,該樓成為日本憲兵隊濰縣分隊住所。抗戰勝利後,國民黨軍進占濰縣,該樓作為國民黨九十六軍軍長兼四十五師師長陳金城的城防司令部使用。
濰城區
濰坊商業學校老校區
1948年4月24日,人民解放軍攻克濰縣城,九縱司令部曾設在樓内。濰縣戰役勝利後,該樓及其所在的丁家大院成為濰坊特别市委辦公地。現内部布置成以“城市接管”為主題的專題展。
07 ▏荷花灣戰鬥遺址
荷花灣戰鬥遺址位于濰城區城關街道曹家巷社群内,是濰縣戰役時荷花灣所在地,濰坊市文物保護機關。荷花灣戰鬥是濰縣戰役中一次具有全局性影響的城市陣地攻守戰。
濰城區城關街道
曹家巷社群
1948年4月24日淩晨,我軍對濰縣西城發起總攻,荷花灣是我軍突破城牆後第一個入城地點。九縱二十七師七十九團五連與十倍之敵展開巷戰,160餘人戰至僅剩16人,堅守陣地13個小時,為大部隊入城作戰開辟了前進道路,五連被授予“濰城戰鬥模範連”榮譽稱号。
當年的荷花灣早已被填平,1989年在荷花灣原址上建設了文化廣場,2016年将其打造為紅色文化主題公園。
08 ▏濰縣戰役黨性教育基地主展館
濰縣戰役黨性教育基地主展館位于十笏園文化街區内,布展面積790平方米,分為序廳、主展廳、傳承廳3個展廳。
序廳主要為濰縣戰役視訊教育片《把勝利紅旗插上濰縣城頭》和濰縣戰役攻防态勢沙盤,系統介紹濰縣戰役經過,展示濰縣戰役時國民黨濰縣城防體系。
十笏園文化街區
主展廳為二層建築,通過曆史的轉折點、為誰當兵為誰打仗、拔掉濰縣這個硬釘子、軍政全勝、曆史豐碑5個單元,重點介紹濰縣戰役鏖戰過程以及感人故事。傳承廳主要介紹從濰縣戰役走出來的将軍,并承擔重溫入黨誓詞儀式功能。
09 ▏南大營戰鬥遺址
南大營戰鬥遺址位于濰城區青年路1789号院内,濰坊市文物保護機關。該區域曆史上為兵營駐地,自清朝中期開始有駐軍。
抗戰時期,為日軍關押我抗戰群眾的集中營;國民黨占領後,成為濰縣城南重要的獨立守備據點,工事堅固。
濰城區青年路
1789号院内
1948年濰縣戰役,解放軍山東兵團攻打濰縣,南大營因地理位置高,又臨近鐵路,成為解放軍首要攻克點。解放軍渤海縱隊、魯中部隊攻打南大營區域,曆經3天鏖戰方得以攻克。
解放後,市政府在南大營戰鬥舊址基礎上規劃建設了山東濰坊糧油儲備庫,保留有中華民國時期和建國後建設的大型倉庫,其建築風格别緻,部分倉庫為俄羅斯風格建築。現為“南大營·1789文化藝術區”。
10 ▏濰縣戰役勝利紀念碑
濰縣戰役勝利紀念碑位于濰坊市東風街與和平路交叉口東北約200米處,濰坊市文物保護機關。濰縣戰役勝利60周年時,政協第十一屆濰坊市委員會倡議建設濰縣戰役勝利廣場并置石紀念。
濰坊市東風街
與和平路交叉口
紀念石選用泰山原石,高11.5米,寬4.5米,厚1.7米,重138噸。由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原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部長遲浩田題寫“濰縣戰役勝利紀念”8個大字,王慶德撰寫濰縣戰役記文,于2009年4月落成。
11 ▏濰縣東關城牆
濰縣東關城牆(濰縣戰役攻城點舊址)位于奎文區濰縣東關城牆通濟門北段城牆,山東省文物保護機關。濰縣戰役最後攻堅戰在東關城牆遺留攻城爆破點2處,總面積約150平方米,分别位于城牆南北兩段。
奎文區
濰縣東關城牆
城牆分布着大量彈痕,城牆垛口處鑲有一塊紀念石碑,楷書題刻“一九四八年四月二十七日華東野戰軍山東兵團攻克濰縣”。
12 ▏濰坊市革命烈士陵園
濰坊市革命烈士陵園位于奎文區東風東街75号,縣級文物保護機關。園區始建于1951年,占地50畝。
奎文區
東風東街75号
主要由7處瞻仰點組成,分别為烈士紀念碑、烈士紀念館、烈士紀念亭、濰縣戰役烈士公墓區、抗美援朝烈士墓區、零散烈士卧碑區和烈士卧碑區。共安葬烈士1806名,含無名烈士525名。
曆史川流不息
精神代代相傳
镌刻輝煌 銘記榮光
“攻堅範例”濰縣戰役革命文物主題遊徑
熱血紅色研學路線等你來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