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悠久的曆史長河中,有無數英雄人物以其崇高的氣節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南宋時期的陳文龍,就是這樣一位令人敬仰的民族英雄。他不僅以狀元之才聞名于世,更以其抗元的英勇事迹和甯死不屈的民族氣節,成為後世傳頌的楷模。
陳文龍,原名子龍,字剛中,号如心,生于南宋紹定五年(1232年),福建莆田人。他自幼聰明好學,鹹淳四年(1268年)以狀元及第,成為南宋度宗皇帝親自賜名的文龍。陳文龍不僅文才橫溢,更以其剛直不阿、忠貞堅毅的品質,深受人們的尊敬。
鹹淳七年(1271),官至秘書省校書郎。賈似道愛其文,雅禮重之。後來,陳文龍的正直敢言,漸漸忤怒了賈似道。在襄陽失守時,他上疏痛責權臣賈似道用人不當,請求罷免黃萬石、範文虎、趙潛等人。這一行為觸怒了賈似道,導緻陳文龍被貶至撫州。然而,随着範文虎的投降和賈似道的兵敗,賈似道後悔未聽陳文龍之言,重新起用他為左司谏,後遷侍禦史,再遷為參知政事。在朝内議和聲浪中,陳文龍堅持抗争,請求回鄉養老,獲準。
景炎元年(1276年),益王在福州即位,陳文龍再次被任命為參知政事。面對漳浦、興化的叛亂,他以堅定的決心和果敢的手段迅速平定了動蕩。然而,随着元軍的鐵蹄逼近,泉州、福州的守将紛紛投降,南宋的江山如風中殘燭,岌岌可危。元軍為了招降陳文龍,兩次派遣使者至興化。但陳文龍以堅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焚毀了勸降書信,斬殺了使者,展現了他甯死不屈的決心。他曾言:“諸君特畏死耳,未知此生能不死乎?”這句話如同晨鐘暮鼓,喚醒了軍中動搖的士氣,堅定了人們抗争到底的決心。
不幸的是,由于部将的背叛,陳文龍與家人最終被元軍抓獲。面對淩辱,他毫不動搖,指腹而言:“此節義文章,可相逼邪!”在被押送至杭州的途中,陳文龍開始絕食,以示不屈。到達杭州後,陳文龍被囚禁在太學中,并于1277年4月25日,前往嶽飛廟拜谒,在那裡他深感悲痛,當晚因絕食導緻的體力衰竭而死,享年46歲,葬于杭州西湖智果寺旁。他的死,是對南宋朝廷以及京城臨安深深的眷舍和憤懑,是對自己民族和國家的無限忠誠和熱愛的最後證明。
陳文龍的離世,不僅是個人的悲劇,更是一個家族的悲歌。他的母親,在福州尼寺中被監禁,病重無藥,旁人無不落淚。然而,陳母卻言:“吾與吾兒同死,又何恨哉?”最終,她也随兒子而去,衆人感歎:“有是母,宜有是兒。”将她收葬,與兒子的忠魂相伴。
陳文龍的崇高氣節和英勇事迹,深受後人敬仰。明初,人們在福州陽岐建造了第一座紀念他的廟宇,後因出海的商人和漁民紛紛來此朝拜,并稱其極為靈驗,陳文龍逐漸被尊為“海上保護神”。他被追封為“水部尚書”,廟宇統稱為“尚書廟”,陳文龍也被稱作“尚書公”。
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涵江區涵東街道鋪尾社群龍津社建立了陳文龍紀念館,館内收藏有陳文龍手書的“龍津”匾額和塑像等珍貴文物。福州的萬壽尚書廟則以其規模宏大、建築精美、曆史悠久而著稱,成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促進祖國統一、增進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