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農民起義可謂是家喻戶曉,《水浒傳》中描述的宋江領銜的梁山好漢更是脍炙人口。然而,方臘起義在當年究竟有多麼重大影響,卻鮮為人知。這場被視為宋代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遠比宋江起義更加浩大。難道宋江起義隻是小兒科,而方臘起義才是真正的"頭号玩家"?更有趣的是,《水浒傳》中記載,宋江竟親自率軍平定了方臘起義。那麼,曆史的真相又是怎樣呢?
提起宋徽宗趙佶,許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他是個藝術家皇帝。的确,宋徽宗對書畫藝術有着偏執的追求,甚至可以說是癫狂。他癡迷于收藏奇花異石,建立了專門的江南應奉局,讓朱勔等人在江南擄掠百姓财物,滿足他變态的嗜好。正因如此,才給了方臘一個絕佳的機會。
方臘原是浙江淳安人,信奉摩尼教,身為當地明教主持。朱勔等人無度掠奪,百姓怨聲載道,方臘怒氣難平。就在旱災肆虐之際,他煽動教衆打着"反抗朝廷""推翻貪官污吏"的旗号起義。起初宋徽宗小觑了方臘,可沒料到這位明教主持實力如此強大。
臨危受命的宋軍雖統帥是兩名宦官童貫和譚稹,但前線指揮則是邊軍名将王禀和劉延慶。雙方在宣和三年交鋒,原以為是小兒科的方臘軍竟然抗衡有加。不過,方臘終歸隻是頭腦簡單的武夫,難敵宋軍陣前陣後的調動和謀略布置。
很快,方臘就被打得節節敗退,最終一路被逼到清溪老家。在幫源峒的決戰中,方臘七萬餘人全軍覆沒。曆史上記載,正是後來的抗金名将韓世忠在王淵的建議下,突襲幫源峒,活捉了方臘。而那出現在評書影視作品中,被武松單臂擒獲的情節顯然是虛構的。
盡管如此,方臘平定之後風波仍未平息。統帥辛興宗搶奪了韓世忠和宋江的功勞,蒙蔽了宋徽宗。幸虧名臣楊惟忠力保了韓世忠的功績,宋江卻沒這個運氣。宋軍内部權力鬥争、勢力傾軋,導緻他最後背叛投奔梁山,再起了新的農民起義。
說到宋江,大家可能更熟悉他投奔梁山後的英雄事迹。但在平定方臘起義時,宋江也曾盡過一份力。是的,《水浒傳》中描述的并非虛構,宋江的确參與了圍困杭州的戰役,并親自攻破城門,生擒了方臘家族中的方七佛。
不過,盡管宋江立下了這等大功,卻因内鬥失去了應得的賞識。那時的宋朝權臣往往比武将更受寵信,操縱朝政自不用說,更妄自尊大,互相傾軋是家常便飯。宦官統帥們對宋江頗有戒心,唯恐他日有作亂之嫌,是以在向徽宗陳奏時,自然就吞沒了宋江的軍功。
流傳最廣的版本是,統帥辛興宗把擒方臘的功勞全搶了去,隻字未提宋江的作為。辛興宗靠讨好太監得寵,處處排斥賢良,更何況身為流民出身的宋江?結果,宋江雖助平了動亂,卻竹籃打水一場空,無功無過,也難怪他最後憤而背叛,反過來興兵了。
當然,也有一種說法認為,搶奪軍功的并非辛興宗,而是另一員統帥鄭彪。鄭彪生性狡詐僞善,總擅長籠絡人心,讨好上層。不憚以卑鄙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有人說,正是他在陳奏時隐瞞了宋江的功勞,徽宗也被他哄騙而信以為真。
無論是否屬實,宋江遭受的冷遇确是鐵證如山。這樣一位當時叱咤風雲、手眼通天的大漢,居然因家世出身而被藐視豈不可歎?誠如他在梁山時狂放不羁的形象,正是對當朝統治者的無能和腐敗的憤世嫉俗所緻。
這場内鬥讓宋江徹底放棄了投靠朝廷的想法,從此義無反顧的走上了所謂"衣錦還鄉"之路。如此一來,他當年立下的赫赫軍功,也就被徹底抹殺了。取而代之的是"梁山泊好漢"的綽号,成為後世戲曲小說中的傳奇人物。#頭條首發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