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作為第二十六屆中國科協年會北京學術周的重要組成部分,将于9日在北京舉辦,活動以“平台支撐、集約發展——讓更多一流期刊脫穎而出”為主題,與會嘉賓将深入探讨如何優化期刊營運機制,釋放發展動能,提升期刊發表服務能力和國際市場競争力。
日前,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實體研究所副總師、二級研究員白雨虹圍繞新質生産力與科技期刊的關系和培育一流科技期刊的發力方向等問題,接受新華網采訪。
新華網:《Light》作為國際學術期刊的定位基于哪些條件?Light系列的辦刊模式是怎樣的?
白雨虹:《Light》作為國際學術期刊的定位主要基于以下幾個條件:
(1)一流的國際編委會。創刊至今,我們遴選編委的條件是發表過高水準論文,擔任過國際重要學術組織的負責人或擔任過國際重要學術會議的大會主席、大會報告人并且年富力強活躍在科研一線。
(2)一流的職業科學編輯。Light的科學編輯全部為具有海外交流經曆、有專業學科背景、受過良好科研訓練、擁有博士學位的長春光機所事業編制全職員工,編輯職業素養決定了所辦期刊的起點和高度。
(3)一流的全球審稿人。在世界範圍内尋找一流審稿人,是所有一流期刊面臨的難題。同行評議是國際主流科學家的義務工作,科學家基本是工作之餘進行同行評議,而且這是一份完全奉獻型的工作。是以如何打動審稿人,讓他們願意花時間幫助作者是每一本期刊努力的方向。從創刊之初,Light堅持尋找全球一流審稿人,最多的時候曾有過一篇文章送至30多位專家都無人接受審稿,但我們始終堅持高标準,不放棄,這才成就了今天的Light。
(4)一流的優秀作者成果。創刊之初,我們很難拿到世界一流成果,但我們始終努力去争取優秀作者本人在當時最好的研究成果。最好成果發表在Light上之後,我們和作者共同努力去宣傳推廣優秀成果,效果就是作者和期刊的雙赢。
Light系列的辦刊模式就是向小、精、強發展的高影響力品牌期刊叢集,我們學習的目标是Science期刊叢集。Science叢集的特點是一本旗艦主刊,5本自辦子刊,16本合作期刊全部是與中國合作,不過度追求影響因子,不貪多求大,重在品牌影響力建設、重在發表頂尖成果(人類基因組計劃,諾獎成果等)、設立重大獎項以及辦好特色欄目。
Light目前做到了一本旗艦主刊、5本自辦子刊、5本合作期刊,還有3本正在恰談中。其中一本自辦子刊eLight在影響因子方向實作了Light品牌的自我超越,已達到27.2,旗艦主刊Light雖然是20.6,但就影響力和發文量而言,都是當之無愧的Light品牌旗艦。
新華網:《Light》系列期刊是如何吸引、鼓勵重大相關研究成果率先發表及開發利用的?為作者提供哪些服務?在培育其成為世界一流科學期刊的過程中,做了哪些并繼續計劃做什麼?
白雨虹:迄今為止,《Light》系列期刊發表的每一項重大研究成果,都是我們的專業編委和科學編輯一篇篇軟磨硬泡重點約請的。比如最早在2014年發表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崔鐵軍數字編碼超材料的原創論文,就是執行主編清華大學教授孫洪波親自約請,這篇成果後來是崔院士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的代表作。當然,我們編委也對期刊偏愛有加,比如今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獲得者吉林大學教授孫洪波的兩篇原創代表作就分别于2020年和2017年發表在Light上。我們為作者提供的主要服務就是事前處理稿件評審環節和出版流程争分奪秒,與國際一流期刊比速度。稿件發表之後,通過全球媒體矩陣對作者的成果進行全方位宣傳,讓作者感受到發表在Light上的論文就是重大科研成果釋出。
在培育《Light》系列成為一流期刊的過程中,我們做的最與衆不同的事是率先在全球範圍内設立25個區域辦公室,這些辦公室的兼職專家學者與Light期刊在長春光機所的全職科學編輯共同營造出全球化的辦公環境,做到無時差的及時回報,讓作者感受到我們随時服務的真誠态度。未來,我們計劃繼續擴大《Light》系列朋友圈,最大化創造《Light》系列品牌影響力,超越論文,服務科研社群。
新華網:如何了解新質生産力與科技期刊的關系?如何通過頂刊引領子刊加強建設科技期刊強國,不斷推動科技期刊高品質發展?
白雨虹:新質生産力是利用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進行産業更新,包括發展新興高技術産業和改造傳統産業。而科技期刊則是傳播和記錄最新科學研究成果的重要媒介,它們與新質生産力的密切的關系主要展現在:
(1)知識傳播:科技期刊是新質生産力理論、技術、方法和應用的重要傳播管道。通過發表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幫助科研人員和企業了解最新的科技進展。
(2)學術交流:科技期刊讓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可以交流思想、分享經驗,促進跨學科的合作,這對于新質生産力的創新尤為重要。
(3)技術驗證:科技期刊發表的論文往往需要經過同行評審,這一過程有助于驗證新技術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為新質生産力的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4)國際合作:科技期刊往往具有國際性,它們促進了全球範圍内的科技交流與合作,有助于新質生産力在全球範圍内的傳播和應用。《Light》系列通過頂刊引領子刊加強品牌叢集化建設的主要做法是:
《Light》頂刊原班主創人員全體投入子刊初創期,選拔90後傑出青年科學編輯挑大梁、壓擔子,以培養科技期刊領軍人才的模式培養期刊主理人,複制頂刊成功經驗的同時,不斷突破辦刊天花闆,創新辦刊理念,從主編、編輯部主任、主編助理全員實作年輕化和國際化,他們有激情、有勇氣,有敢于挑戰權威的膽量,是以子刊eLight第一個影響因子27.2就超越了旗艦刊《light》20.6,子刊《Light:AdvancedManufacturing》針對大陸高端裝備制造業,以及大陸目前産業更新的難點與痛點等問題,刊發大量與制造業密切相關的産業論文。是以,科技期刊在新質生産力的發展過程中作為知識傳播的媒介,在學術交流、技術驗證和創新激勵等都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
新華網:在實際工作中如何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着力打通束縛科技期刊發展的堵點卡點?如何更好地激發期刊人員積極性?
白雨虹:卓越計劃實施5年來,中國科技期刊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越是這樣越是要冷靜理智地看待影響因子。不是影響因子學科第一,大陸的科技發展水準就達到學科第一。科技期刊的評價體系要全面和客觀。
堵點和卡點主要還在集約平台,我更傾向于在國家層面建設統一的科技期刊完整大平台,AI時代這個不是一個難題。激發期刊從業人員的積極性其實很簡單,優秀的科技期刊從業人員應有對标國家各級人才的政策并落實到位。
新華網:大陸科技期刊尤其是例如Light系列一樣的光學期刊進入世界一流方陣意味什麼?
白雨虹:“2024自然指數-中國”2024科研上司者榜單中,排名前十的機構有七個來自中國。未來,可能将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術産出發表在中國主辦的一流期刊上。
Light系列的光學期刊進入世界一流方陣意味着:首先,國際認可度的提升。即本期刊的學術水準和影響力得到了國際光學學術界的認可,本刊釋出的研究成果能夠吸引全球範圍内的讀者和作者;其次,科研水準提升,這表明中國在光學等科技領域的研究水準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準,能夠與世界頂尖的科研機構和學者進行交流和競争;其三,學術交流加強,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能夠吸引更多的國際學者投稿和傳播,促進了國際學術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提升中國科研人員的國際視野和合作能力;其四,創新能力增強,世界一流期刊往往具有較高的創新性和前瞻性,能夠推動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向更深層次和更廣領域發展。
新華網:在培育一流科技期刊要在哪些方面繼續加強?
白雨虹:當一個國家的科技期刊進入世界前列,對培育新質生産力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和益處,不僅能夠促進科技創新和産業發展,還能夠提升國家的國際競争力和影響力。具體包括:
(1)創新驅動: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能夠激發和引導更多的創新思維和實踐,為新質生産力的培育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
(2)産業更新:科技期刊發表的研究成果可以轉化為實際的産業應用,推動産業結構的優化和更新。
(3)知識傳播: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能夠更廣泛地傳播新質生産力相關的知識和技術,提高公衆對科技創新的認識和接受度。
(4)國際合作:進入世界前列的科技期刊有助于加強與國際科研機構的合作,促進知識和技術的交流,加速新質生産力的培育。
培育一流科技期刊“人”始終是影響一切的因素,是以,加大複合型科技期刊人才培養力度勢在必行,要有政策、有目标、有落實、有方案,用足10年的耐心培養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科技期刊領軍人才。另外,卓越計劃已實施的5年黃金時間十分寶貴,希望主導者有堅持下去的勇氣、有克服困難的決心、有持續創新的精神,讓卓越計劃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成為中國科技文化創新的裡程碑。(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