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在教育内卷大環境驅使下,通過教育訓練加成沖擊名校現象明顯,而忽略學習本身核心能力,學習效率提升,自主思維能力提升。
在進入高中以前,不管是幼稚園,國小還是國中,都有一個明顯共同點,就是成績獲得,不僅取決于思維力和知識點的掌握,受到外力投入度影響更為明顯,尤其是一些從小重搶跑,沖名校家庭孩子,成績本身有着極大的水分,而一些名校的掐尖,又助推這種水分的注入。
很多國小和國中入學對于成績要求,倒逼家長讓孩子提前搶跑,同樣奧數的比拼,也不是篩選誰更聰明,而是誰更願意投入。在難度完全提升,依靠外力作用甚微的高中之前,通過對于願意超前和超綱拓展教育訓練孩子甄選,不僅可以甄選更能雞娃的孩子,也甄選出對于孩子更重視,經濟條件更強的家庭。
很多所謂小初名校,其教學強度明顯大于其他普通學校,優點是可以獲得能力之上更高分數,進而進入更好的重點高中,缺點則是一定程度透支孩子學習潛力,但相比于高中階段才會展現缺點,國中階段成績明顯提升優點,更具有及時回報。
在國小和國中階段,城鄉之間教育差距,單純從成績來看較為明顯,但這種差距會在進入高中後明顯淡化,那些非名校孩子的成績雖然不突出,往往注水較少,也沒有過多解題模型訓練,思維也沒有固化,進入高中後往往有更大的成績提升空間。
很多縣中推進率極高,即按照入學成績,隻有少數個位數成績能進入211院校排名,能夠達到一本線排名的也就百分之十幾二十幾,但在聯考後則可能六七十人上一本,一本率六七成以上,大多數孩子聯考排名相對國中大幅度提升。
很多人将這種現象其歸結為縣中模式,隻是一種不甘心的說法,高中隻是大家都全力投入,而不是誰比誰更努力,縣中整體成績提升,國中名校升學的整體成績必然下降,原先的賽道優勢高中學習體系不複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