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韬
列車疾馳,跨過漢江,從青山綠水的陝南出發,穿越秦嶺,邁過一望無際青紗帳的關中平原,爬上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跨越千裡的奔赴,隻為這個熱情的六月,在全國著名作家“走進府谷”采風暨第十五屆西部散文節活動之時遇見府谷。
資料顯示,府谷,古稱府州。位于陝西最北端,是陝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重要闆塊,國家“西煤東運”“西電東送”“西氣東輸”重要樞紐,全球最大的金屬鎂生産供應基地,被稱為“中國鎂谷·世界鎂都”。綜合競争力穩居全國百強、西部十強,是全省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縣域之一。府谷是秦晉蒙區域黃河岸邊的一顆璀璨明珠,為榆林市建縣最早、曆史最長的縣之一,迄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境内自然、人文資源豐富,“一山一水一古城,一溝一辿一長城”是府谷的靓麗名片。此外,二人台、山歌、酒曲、社火等民間藝術在這裡争妍鬥豔,長城文化、黃河文化、晉商文化、農耕文化、草原文化在這裡交融荟萃,共同滋養形成了“寬厚、務實、争先、共享”的“府谷精神”。
未到訪之前,我曾想象這府谷應與多數資源化工型城市般,環境是飛塵漫天,人如暴發戶樣糙漢的形象。與府谷的幾日朝夕相伴,徹底改變我的刻闆想象。
一
啟程之前,反複規劃行程,到府谷沒有直達火車,遂将車票訂在與府谷相鄰的神木,淩晨5點從安康到神木行程十餘個小時,選了一個靠窗的座位,以便拍照觀景。
首次到府谷,我一直在地圖上查找神木到府谷的公共交通,還不時在采風群咨詢榆林當地文友。出發頭一天西部散文學會劉主席給我推薦神木文友、紅堿淖景區總經理張鵬飛,随即進行了單線聯系,讓我從神木西出站後拼車到神木縣城,他在神木縣城等我一起去府谷。解決了到府谷的交通問題,我就安心地欣賞沿途風景。不出意外的話,下午六點多就能到達府谷。然而,好事多磨。九點多接到張總的消息,因為公司有一個重要上司調研接待,臨時決定不去府谷了,還熱情地邀請我有時間到神木看看中國最大的史前城址石峁遺址、中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紅堿淖、楊家将故裡麟州故城等等,我當即回複感謝,也邀請他到我的家鄉中國吉祥之地——安康平利玩。
定好的行程交通掉線了,但時間尚早,趕緊重新進行規劃行程。神木西沒有公共交通,擔心不能友善地拼到車,同時在采風群裡見不少文友都在榆林中轉行程,穩妥起見,決定在榆林下車,乘坐大巴去府谷,即使沒有大巴,拼車也更容易。規劃好了,就靠窗看看景、眯眯覺,等待列車到站。
中午一點半,内蒙古烏審旗文友王向軍兄發來消息“走哪了?”“清澗”“那你到榆林下,我過去找你”“你也在路上啊?”“我兩點起身”“我3:06到榆林”“行了,一會兒定接你地點”“好的”。向軍兄的及時消息,讓我有些驚喜,出門盡遇貴人,解決了交通大問題,就安心了。兩點五十,收到王衛民兄微信發來的位置,他正在榆林火車站候車去府谷,在群裡見我快到榆林,給我發個位置,相約結伴而行。二十分鐘後,我們在榆林火車站廣場見面,這是相隔一年兩個月後的再次相會。為民兄是在2017年應邀參加商洛作協組織的采風活動時認識的,作為商洛市作協副主席、商州區作協主席,他全程組織陪同參觀交流,是以結下友情,常線上上交流、電話聊天,去年與大慶文友施秀華、廣西文友馮三四一行三人到訪我的家鄉平利縣,我與縣文聯主席一起陪同參觀交流。時隔一年再次相見,分外親切。三點四十多,向軍兄到車站廣場前接到了我們。向軍兄長我三歲,老家就是神木縣的,後遷居内蒙古烏審旗,身居科級要職,出版有個人文集《歲月流韻》,是位儒雅的官員,我做西部散文學會微刊編輯常收到他的投稿,一來二去便熟悉了。
車行滄榆高速,幾人相聊甚歡。不覺間已是七點多,我們一行抵達府谷山水陽光酒店,辦理報到和入住手續後,随即參加此次活動的歡迎晚宴。府谷縣縣長武靜和《西部散文選刊》雜志社社長慕朋舉分别緻辭。國家一級作家、國家一級美術師、《西部散文選刊》主編劉志成,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書協會員高凱明,中國書協會員、西部散文學會書畫院副院長兼秘書長劉志立向府谷縣委、縣政府贈送國畫駱駝和書法作品,中國書協會員、中國作協會員王猛仁向府谷縣人大贈送書法作品“美哉府谷”,中國書協會員高玉良向府谷縣政協贈送書法作品“煤海鵬翔”,中國書協會員金侯向府谷縣委宣傳部贈送書法“千年府州文韻蕩”。府谷文藝家們為全體與會作家和嘉賓獻上了一場道地的府谷民間文化大餐——府谷二人台,讓大家領略到了流傳于陝西省府谷縣境和榆林市各縣,集陝北民歌、曲藝、歌舞表演為一體的一門具有地方特色的綜合藝術。
府谷夜幕降臨,晚宴後獨自上街随便走走,感受城市的溫暖和煙火氣息。走在河濱路上,涼風習習,市民散步、鍛煉、騎車、滑闆……,穿梭在公園綠樹鮮花之間,享受花園城市的舒适和悠閑。華燈初上,燈光如繁星點點,勾勒出亭台樓閣的輪廓,使其在黑夜中顯得些許神秘。沿着蜿蜒的小徑漫步,腳下的地燈散發着柔和的光芒,宛如一條通向夢幻世界的通道。
走到河濱公園廣場,遠遠地看到一座黃河母親雕塑矗立在中央,在燈光下雕像散發出淡淡的黃土色,表現出炎黃子孫的膚色,同時雕像石材質感似乎也在訴說着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所經曆的滄桑與巨變。母親與孩子依偎的構圖洗練,寓意深刻,象征着哺育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撓的黃河母親和快樂幸福、茁壯成長的華夏子孫。
公園中的樹木被燈光照亮,綠葉在光影中閃爍,仿佛是大自然與現代科技的完美融合。草叢中的射燈,将草地映照得一片翠綠,宛如一塊巨大的翡翠。
兩岸霓虹落入緩緩而過的黃河,微風拂過,光影搖曳,如夢如幻。遠處的大橋橫跨黃河,橋身上的燈帶如一條騰飛的巨龍,雄偉而壯觀。隔河與山西保德縣城遙遙相望。一橋飛架,天塹變通途;車輛往來,兩省如鄰家。人們在這美麗的夜景中或閑庭信步,或駐足觀賞,歡聲笑語回蕩在空氣中。
二
六月中旬,剛剛上午九點,陝北黃土高原的陽光已經炙手可熱,一路奔騰東去的黃河在這裡拐了一個彎,放緩了腳步,清澈的黃河水在風中泛着層層波瀾,岸邊綠樹成蔭,高樓林立,倒影随着水波輕輕搖擺。
北岸石山梁上,矗立千年的府州古城靜靜地俯瞰黃河緩緩西流,如一位身披铠甲的老将,雖已垂暮,仍巍然迎風而立,眺望大好河山。府州城始建于唐、宋之間,後經多次修葺。夯土石砌,城垛以磚砌成。城置東、西、南、北四大門和小南門、小西門。六道門上原均有城樓,南、北大門和小西門築甕城。城内原有橫貫東西的主街2條,縱橫成網的坊巷12條,店鋪林立、商号甚多。城池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向為軍事要塞。據記載,北宋慶曆元年(1041),西夏王元昊率兵10萬來攻打府州,結果苦戰七日傷慘甚重,敗退而逃。民族英雄折從阮,五代後唐任府州刺史、團練使、後漢永安軍節度使起、其父子兄弟曆時200多年,相繼鎮守此城。
深灰牆磚、屹立城樓,精美民居建築遺址,皆曆經過風雨飛沙、狼煙撫罩,在斑駁陸離間,镌刻着古城要塞千年來旌旗呼嘯、戰馬嘶鳴、亮甲寒光和王朝更疊的風雲變幻,感受到曆史滄桑中,曾經的戰火與繁華,文士與商賈,都在這城牆内外交織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硝煙散盡,這方土地上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家國情懷仍熠熠生輝。
走在青磚鋪就的路上,每一步都是一次穿越。這座古老的城池,每一塊磚、每一片瓦都承載着過往的故事。陽光透過樹梢,灑在殘缺的屋檐和石基上,斑斑點點,如同時光的雕琢。古城内的每一條小巷都有着古今建築參差交叉的獨特風格,每一扇門後都隐藏着不同的故事。在這裡,曆史并不遙遠,它就在腳下、在眼中、在心底。
文廟坐落在府州古城内,是陝北目前規模最大、儲存最完好的一座孔廟,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後經數次維修,逐漸擴充為一處以大成殿為中心的軸對稱群體建築。陽光灑滿文廟前的廣場,兩隻威武的石獅蹲于正門兩旁,門前東西兩側有高大牌坊,正中立大理石刻九龍壁照,顯靜谧而莊嚴。門正上挂一方“棂星門”金字匾額,緩步進入,文廟内,古木參天,青磚長廊,歲月的沉澱在這裡靜靜訴說。一進院設唐末五代至北宋時期著名将門家族折家将人物展覽,展出35幅大型油畫,真實反映了折家将三百年“忠勇自效,保衛邊疆”的曆史故事,是中國曆史上一面忠勇愛國的光輝旗幟。
穿過大成門,映入眼簾的是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九脊歇山式,彩色琉璃瓦覆頂的大成殿,門頭“萬世師表”巨幅匾額,殿内正中的孔子塑像,旁邊是“四配、十二哲”塑像。大殿側是精美的石碑,字迹或飄逸或剛勁,每一塊碑石都是曆史的見證,讓人肅然起敬。最内的院子是府谷曆史文化陳列館。陳列着自中生代以來化石、曆代文物,是了解府谷曆史文化和建制沿革的重要景點。
在文廟中漫步,耳邊似乎回響着古人的讀書聲,心中湧起一股對知識與文化的敬畏。這裡不僅是一座建築,更是一段曆史,一種精神的傳承。它見證了無數學子的成長,也見證了文化的力量。
三
正午的陽光灑在府谷縣榮河博物館的台階上,我踏着這片光影,步入了這座見證曆史變遷的殿堂。
進入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堵巨大的照壁,沿照壁左側而行,眼前出現一片生機勃勃的荷塘,岸邊的柳樹,枝條軟綿綿地垂落下來,随風輕輕搖擺,仿佛在為荷花和池中悠然暢遊的黑天鵝們奏起輕柔的樂曲。清澈的水面倒映着柳樹的婀娜多姿,也讓荷花的倩影和黑天鵝的雍容華貴增添了幾分神秘和夢幻。甯靜且美麗,讓人心曠神怡。
館内藏品包括石器、陶器、瓷器、青銅器、精品千工床、玉器等六大類,所展藏品從史前、夏、商、周一直到明清,連綿不斷,展示了府谷縣及周邊地區和黃河流域的特色曆史文化,較為全面地反映了府谷縣及周邊地區的曆史風貌,更是中國悠久燦爛的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展廳中陳列着自新石器時代至春秋戰國的各式石器,它們或為生活用具,或為勞動工具,承載着古人生活的印記與時代的變遷。從樸素無華的原始陶器到精美絕倫的唐三彩,都是對古人審美情趣和創造力的完美诠釋。展廳二樓展出的精品千工床,不僅彰顯出明清家具制作的藝術水準,更展現了中國古代工匠對生活美學追求的高度。青銅器展區展出包括祭祀用品、酒器、樂器在内的多種青銅器,它們的存在不僅是權力與财富的象征,更是古代鑄造技術與文化藝術相結合的傑出代表。
一件件珍貴的展品靜靜地陳列着,它們或古樸或精美,每一件都是時間的縮影,訴說着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讓閱聽人人群通過榮河博物館的展覽揭開府谷的曆史帷幕,讓府谷這座曆盡興衰的現代新城,吐納昔日輝煌,講述千載史篇,将過去的驚世浩瀚,重制人間。
走進府谷縣自然資源博物館,仿佛走進了一個寶藏世界,這裡收藏着大地的秘密與歲月的印記。博物館以“敬畏自然,珍惜資源”為主線,沿着府谷自然資源時空經緯設有地球廳,礦産資源廳、土地資源廳、古生物廳、林草廳、水資源廳和采煤巷道等“九廳一巷道”,通過展示古生物化石、礦物晶體、地契文物等珍貴藏品,展現自然資源形成、開發利用演進過程,追溯陝晉蒙農牧交錯區資源富集、人傑地靈的發展曆程,融合聲、光、電展呈科技與流線美學,打造形神兼備的遊觀體驗。
展廳内,礦石閃爍着光芒,化石講述着史前的故事,每一件展品都像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藝術品。流連于展櫃前,聆聽解說員細緻入微地介紹,享受着科學的嚴謹和探索的樂趣。
牆上的圖表和模型,生動地展示了府谷的地質結構和自然資源,讓人對這片土地有着更深地了解。不僅如此,科技展示方式的植入,更是吸引了衆多好奇的目光,大家在這裡觸摸、觀察,親身感受自然的魅力。那巨大的恐龍骨架模型,它高高在上,霸氣十足,仿佛在訴說着那個屬于巨獸的時代。而周圍的恐龍蛋化石,則靜靜躺在玻璃櫃中,見證着生命的奇迹。
采煤巷道體驗區真實還原了采煤的場景,頭頂上是堅硬的岩石,四周都是煤炭的味道,背着煤炭的蠟人像、原始和現代采煤工具、護具、液壓支柱的現代化巷道、安全避難所等配合着場景壁畫,就像真的煤礦一樣,有着非常好的體驗感。
據悉,該館被自然資源部、科學技術部确定為“國家自然資源科普基地”;被陝西省古生物協會認定為“科普教育基地”;被西安科技大學和西北大學确定為“西安科技大學地質與環境學院觀摩實習點”“西北大學博物館科普教育基地”;“陝西省科技館教育聯盟”成員機關。被府谷縣委、團縣委、縣教體局、縣科協确定為“府谷縣中國小科普教育基地”“中共府谷縣委黨校現場教學點”“府谷縣青少年勵志教育基地”。
四
與我同車鄰座的是府谷作協的康文慧主席 ,他一路上熱情地為我介紹府谷的人文風情、自然景觀,有問必答,是一位知識淵博、性格爽朗的老兄。有緣的是,他的一位大學同學是我的平利同鄉,且我還認識。一路說笑,我們來到府谷極地高寒嶺,探秘自然之美。
踏上高寒嶺,我被這裡的自然美景深深吸引。烈日下,被深溝險壑切割成坐坐山嶺的黃土高原,分外險要,參差交錯、明暗交替,為高寒嶺增添了幾分神秘。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行走,耳邊是鳥兒清脆地歌唱,空氣中彌漫着泥土和草木的芬芳。到達嶺上的天壇,視野豁然開朗,一片連綿的綠色松柏林展現在眼前,仿佛是大自然精心織就的綠毯,這密集的植被讓人産生身在故鄉大巴山中的錯覺。
高寒嶺地處府谷縣城西南,距縣城45公裡,最高海拔1426米,山勢巍峨壯闊,嶺間松柏蒼翠,是府谷境内海拔最高的名山。據《府谷縣志》記載:“此嶺松柏森然,冬夏常青,地勢雄壯,峰壑遙對。登上此嶺,萬念俱消,百憂皆忘,一人言笑,群谷有聲,當其上午山頂生雲,每至晚間半嶺騰煙。高寒嶺因以得名。”高寒嶺曆史厚重,人文荟萃。嶺上“龍吟堂”源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二月初六康熙帝第三次親征噶爾丹駐跸高寒嶺,祭拜了現有千年樹齡的“中華版圖柏”并賦詩一首《曉寒念将 士》:“長河當機朔風攢,帶甲橫戈未即安。每見霜華侵曉月,最憐将士不勝寒”。另有油用紫斑牡丹示範園,已全面培育牡丹兩千多畝。
走在松柏林間,感受着大自然的溫柔撫慰。陽光透過雲層,灑在山嶺之上,金色的光芒與青翠的草木交織,構成一幅動人的畫卷。微風吹過,山林泛起層層綠浪,如同樂章中的高潮,激蕩人心。高寒嶺,這片神奇的土地,将自然之美演繹得淋漓盡緻,讓每一位到訪者都為之沉迷。
當天采風的最後一站是郝家寨紅色文化博物館。這裡秀水濯沃,青山環抱,棗林密布,景象雄渾而不失秀麗。斜陽下的郝家寨,甯靜而莊重。下車後,一眼望去,博物館前一尊毛主席漢白玉雕像映入眼簾,高大挺拔的雕像在陽光照耀下,鍍上一圈金色的光環,顯得格外莊重。走進紅色文化博物館,仿佛穿越回了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展館内有神府新民主主義曆史展覽館、毛主席紀念廳、村史館,抗戰紀念館,神府特區館,革命先驅館,郝家寨文明實踐站,府谷人事英模室,黃河奇石館,圖書室,府谷老照片和雷鋒館,字畫室,民俗館,漫畫區,會議室等設定。
展廳内,曆史的風雲交織着英雄的情懷。每一件展品,都是革命歲月的見證。那些陳舊的武器,泛黃的檔案,都在無聲地訴說着當年的英勇與堅毅。牆上的老照片,定格了革命先烈們的身影,他們的目光堅定,笑容樸實,仿佛在告訴後人:為了信仰,為了人民,一切都值得。我駐足于展闆前,聆聽着解說員深情地講述,心中湧動着對那段曆史的敬仰。這裡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精神的傳承。
通過了解,得知該博物館是由共産黨員、郝家寨人士郝治林個人創辦,2018年4月26日開館,2019年4月15日完成更新改造,整個博物館建築面積800餘平方米,藏品大約4800多件,内容豐富多彩又獨具特色。離開時,我回頭望去,郝家寨在夕陽下更顯莊嚴肅穆,它見證了曆史,也激勵着未來。
五
在晉陝大峽谷淩雲台看黃河九轉十八彎,以開溝鑿谷之勢流經陝北,方向由東西向南北急轉。據傳,天橋峽曾為此處驚險之地,深澗騰蛟、濁浪排空,有天橋八步寬之說。在其下遊不遠處,舊時河岸有高六十米一天然石柱。由岸觀之,挺然特出;泛舟仰望,柱入雲端;夕陽西斜,柱影橫河。柱頂造型,狀若獅頭;高迎朝晖,白雲悠然;夏秋之際,布滿綠苔。故被譽為“玉柱淩雲”。此壯美景在修建水電站時被淹毀。為助推沿黃觀光旅遊事業,呈現昨日之奇觀,二〇一九年三月,在舊黃河“淩雲”柱之上遊天橋大峽谷處築觀景台。台為圓錐形,高于水面八十八米,架為鋼質,八柱撐起。台分二層,間距八米有餘。一層平台為一百一十八平米防水木面;二層平台為八十八平米玻璃棧道,每平方米可承載八百八十公斤。玻璃棧台,上下通透,天河一色;每雨霁晴,雲映水波,憑臨睨望,恍若雲端。登臨此台,望雲卷雲舒,觀河濁河清;心潮逐浪,可抒壯懷淩雲之志;心如止水,頓悟寵辱不驚真谛。故名之曰“淩雲台”。
站在府谷縣黃河入陝第一灣的觀景台上,我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如一條金色的巨龍,在此處華麗轉身,繪出了一幅壯美的畫卷。空中俯瞰猶如一幅正當午時的太極圖:陰陽兩極非常分明,陰極水草豐盛,郁郁蔥蔥,陽極秃嶺高聳,草淺木稀;其形如黃河灣中的一條潛龍,随風擺動,秀美神奇,又如萬綠叢中玉帶環繞,與紫城山寨丹霞地貌交相輝映,奇妙無比。
晨光中,河水泛起波光,灣内的漩渦層層疊疊,像是大自然的調色盤,将黃、綠、藍交織在一起。沙灘上,河水輕輕拍打着岸邊,發出悅耳的濤聲,如同大地的樂章。細細品味,感受黃河的壯闊與溫柔。遠處的山巒與近處的蘆葦,構成了一幅和諧的畫面。鳥兒在水面低飛,魚兒在水裡歡躍,一切都那麼自然,那麼生機勃勃。
站在此處,我仿佛能感受到黃河幾千年來的沉澱與歲月,它的每一次轉彎都承載着曆史的厚重。黃河入陝第一灣,不僅是大自然的傑作,更是曆史的見證。在這裡,我讀懂了黃河的性格,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與堅韌,也更加珍惜這片孕育了中華文明的神奇土地。
雖烈日當空,天氣酷熱,大家依然遊興正濃。繼續踏上了前往蓮花辿景區的旅程。該景點位于秦晉蒙三省(區)交彙之處,在這裡可以感受陝北自然風光的絕佳意境,更有“南有青木川、北有蓮花辿”之說,其南北景色各不相同。景區東臨黃河,西北綿亘10公裡,是府谷舊時八景之一,形成于古生代二疊紀和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白垩紀之間。
蓮花辿其得名來源于康熙皇帝。史載清康熙皇帝在平定噶爾丹叛亂時曾駐足雞鳴三省之處,被展現在眼前的五色斑斓的狀若蓮花的丹霞地貌所吸引,在得知此地貌尚無名稱情況下遂命為“蓮花辿”,其獨特之處在于地表色彩基調與黃土高坡地貌截然不同,紅白五色層層相疊,當地人稱“五花肉”,身臨其境時,灰綠、棕黃、绛紅、粉紫、灰白五色相間,交相輝映,陽光下仿佛燃燒的火焰、絢麗的紅霞,其景美不勝收,讓人流連忘返,不得不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該景點2016年被評為國家級丹霞地貌位址遺迹,在央視《航拍中國》欄目中播放,同時,央視《鄉村大世界》欄目在該景點進行現場錄制。
從廣場俯瞰蓮花辿,溝壑相間,有圓尖大小石墩萬計,紅者白者,高下團聳,紛披連接配接,宛若一大池勃綻之蓮苞,更有黃河九曲如盤龍環繞,讓人無不驚歎天賜勝景之恢宏與奇美。
一路北上的公路沿着黃河而建,一邊是壯闊的河水,一邊是連綿的山巒。行駛在這條公路上,仿佛在黃河的脈搏上前行,感受着它的曆史與滄桑。
不久,抵達了雞鳴聞三省的地标,陝西沿黃公路0公裡起點也在此處,它将由此出發向南延綿828.5公裡至華山腳下。站在三省交界處,内蒙古、山西、陝西的風光盡收眼底。這裡的空氣,似乎也融合了三省的特色,既有内蒙古的遼闊,又有山西的厚重,還有陝西的豪邁。
這裡既有“雞鳴三省”之美稱,也有“塞上江南”之美譽。此處昂立着一座中華雄雞雕塑,它昂首向北,朝着天安門方向,仿佛在向祖國彙報基層工作。更有趣的是,雞鳴三省處這隻令人稱奇的雄雞,還有一項更有意義的功能,它是一隻“鄉村振興雞”。遊客們隻要掃一掃景區挂設的二維碼,即可聽到三聲雞鳴,甚是應景,“掃碼聞鳴”的收入,全部用于幫助困難群衆發展産業、解決生活困難等扶貧事業。遊客們的每一次掃碼,都是對鄉村振興事業的真情奉獻。
雄雞雕塑旁,懸立着一道玻璃棧道,走在棧道上,一種驚險刺激的體驗讓人欲罷不能。棧道更美的體驗在于其極佳的觀光視角,北望蓮花辿延綿橫亘,東瞰河曲縣城盡收眼底,遙望鄉村炊煙袅袅,一派祥和,令人神往。
六
資源富集的府谷,不僅有來自地下的煤、氣、金屬鎂等享譽國内外,還有來自地上特産,新晉的海紅果酒、海紅果白蘭地、濃縮海紅果清汁、脫糖高酸海紅果清汁、高鈣海紅果飲品等十幾種産品成為農産品中的“香饽饽”,“府州紅”系列産品跻身中國連鎖餐飲優秀供應商、陝商行業重點推廣品牌。成立于2010年的府谷縣聚金邦農産品開發公司,是國内唯一一家海紅果研發與深加工企業。公司先後投資7800萬元,引進國際領先的果酒、白蘭地、果汁加工生産線,年設計生産能力5000噸。
走進聚金邦農産,公司董事長劉子賢熱情地向采風團介紹公司情況,帶領作家們參觀産品展覽館、工廠中的房間生産線和儲存庫區。大家在聽完講解、品嘗了果酒和白蘭地之後,對其企業文化和酒品鮮香醇厚的口感贊不絕口。
據了解,劉子賢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軍海紅果加工行業,後與陝西科技大學開展産學研合作研發海紅果飲品系列産品,并于2010年成立府谷縣聚金邦農産品開發公司,開辟海紅果深加工“新賽道”。該公司曾獲評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陝西省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陝西省林業産業化龍頭企業、榆林市民營經濟轉型更新示範企業等稱号,關鍵技術和産業化項目榮獲“陝西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依托“公司+基地+農戶”模式,采取合同種植、保護價收購等方式帶動群衆增收緻富的劉子賢,也先後獲評“榆林市優秀民營企業家”“榆林市勞動模範”“第六批全國農村創業優秀帶頭人”等榮譽稱号。
置身民居住宅改造的仿明清古鎮,眼前多是裝飾成20世紀六七十年代建築風格的街道,穿行在麻鎮古鎮的大街小巷中,偶然能見到年代久遠的明清院落,高牆深院,斑駁的磚牆、褪色的門樓掩蓋不了雕梁畫棟、飛檐鬥拱的精美工藝。後了解到,在近百年曆史中,麻鎮是商貿發達、人文隆盛之地,有此豪宅也就不足為奇了。
直到在一座孤獨矗立的城樓下,聽見府谷縣作協主席孫文慧親自介紹,才得知,麻鎮是清民時期“走西口”的要隘。“哥哥我要走西口,掏一背紅頭圪針閘牆頭。關住大門放開狗,小妹妹你不要憂愁。清早過了黃甫河,大步兒來在麻地溝。大口子上人兒多,都是呀走西口。……”在孫主席富有陝北特色的聲腔中,當年“走西口”的情景再現眼前。不禁讓我對麻鎮産生了濃厚的興趣,意欲解開諸多疑惑。
據了解,麻鎮古鎮地處府谷縣東北部的陝晉蒙交界地帶,東與内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龍口鎮接壤,南與黃甫鎮相連,西與哈鎮相鄰,北靠古城鎮。麻鎮駐地麻地溝。曆史上因南北兩溝曾自生着茂盛的青麻而得名。明成化年,修築長城沿大西溝南麓崖畔而過,大西溝則成漢蒙兩族的自然域界。大西溝入黃甫川的河口南岸,長城邊牆上,設一關洞,便于内外往來,有兵丁守衛,這就是有名的大口子。清康熙後期與雍正初年間,黃甫堡邊市漸移于此,又稱“邊上”;民國期間,因設鎮,簡稱為麻鎮。新中國成立後,是以地為邊塞貿易地,故保留建制。2015年6月28日,陝西省調整鄉鎮行政區劃,撤銷府谷縣麻鎮,并入黃甫鎮。
一曲悠揚中夾雜着凄涼的“走西口”,唱出了那個年代生活的窘迫和無奈,走西口人們的心酸和艱辛。也充分說明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人民當家作主,黨和政府消滅了貧困,促進鄉村振興,人民群衆脫貧緻富奔小康,從此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與彼時已是天壤之别。
七
在前往楊家峁明長城保護站的途中,作協康主席向我介紹了保護站站長劉東厚義務巡查、保護長城18年的傳奇故事,讓我感觸頗深。這不僅是一場穿越古今,感受長城之魂的旅程,更是一次心靈的探尋。
十多年前,劉東厚看到家鄉的長城因為放羊挖藥、修路蓋房而遭到破壞,就開始自發巡查長城。從一個人開始,他身邊的志願者漸漸多了起來。府谷縣随即依托劉東厚和他的志願者團隊成立了長城保護工作站。保護站的日常工作就是定期從明長城楊家峁段開始,分東西兩線沿長城遺址進行巡查,一路測量、拍照、記錄。
長城保護站駐地在黎元山,山上有一座智通寺,據說始建于漢代。幾經毀損,近年在社會有識之士的努力下,原址恢複。院牆邊有一株紅柳,已頑強生長了千年,根深成樹。多年前,曆任《内蒙古日報》記者、《光明日報》記者、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的梁衡先生曾采訪撰寫《長城 古寺 紅柳》一文,讓黎元山長城保護站、智通寺和千年紅柳聲名大噪。他在文中寫道:“……保護站已經成立五六年,慢慢地與寺廟成為一體,連僧帶俗共十來人,同一個院子,同一個夥房,同一本經濟賬。志願者多為智通寺居士,所許的大願便是護城修城;僧人都愛樹,修禅的方式就是栽樹護樹。早晚寺廟裡做功課時,志願者也到佛堂裡聽一會兒誦經之聲,靜一靜心;而功課之餘,和尚們也會到寺下的坡上種地、澆樹、巡察長城。……”
資料顯示,明代夯土長城遺址東西向橫亘在府谷縣北部,全縣現存明長城遺址140多公裡,在長城兩側,還有多處敵台、關堡、烽火台等遺址。其中,儲存最為完整的是麻鎮楊家峁段長城,約4公裡牆體較為完整,青磚包砌的烽火台“轉角樓”仍高大雄偉。
綿延千餘公裡的長城,蜿蜒伫立于陝西北部的榆林市。這裡是大陸長城資源最富集的地區之一,目前儲存下來的戰國秦長城、隋長城和明長城總長度1500多公裡,還留存有敵台、烽火台等單體建築1700多座、營堡40餘座。通過多年的長城保護和長城文化的宣傳,長城周邊群眾正與文保部門形成合力,積極參與巡護與宣傳工作,成為長城保護工作的重要力量。
長城随着公路蜿蜒并行,我見證了這段飽受曆史風雨的長城遺址。城牆雖因歲月而斑駁,但依然屹立不倒,顯露出一種滄桑的美。站在清水川轉角樓城牆之上,遠眺四周,藍天白雲,群山連綿,大自然的壯闊與長城的雄偉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震撼人心的畫面。觸摸着風化斑駁的牆磚,仿佛能感受到古代工匠的辛勞和智慧。每一塊磚,都承載着曆史的重量,每一段城牆,都訴說着過往的故事。在這裡,能讀懂堅韌與堅守,感受到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力量。
走進陝西清水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仿佛踏入了一個溫馨舒适的公園。藍天白雲下,花草繁盛,微風拂過,帶來清新的氣息。說這裡是一處火電廠,恐怕許多人是不會相信的。一下車,從業人員就帶領作家們參觀了初心廣場,正園、清園與文化長廊,運動中心、遊泳中心,生産工廠中的房間等,這幹淨整潔、景色宜人的花園式廠區着實讓人眼前一亮。
依次發放安全帽後,作家們步入生産工廠中的房間,随着機器的轟鳴越來越近,大家就置身在一套龐大而複雜的發電機組和附屬機械裝置中了。深入工廠中的房間,熾熱的空氣撲面而來,那是燃燒煤炭産生的熱量,也是推動渦輪旋轉的力量。在高科技和新裝置加持下,實作了熱能有效回收利用和粉塵零排放,極大地節約了能源,保護了環境。
生産工廠中的房間内偶爾有定期巡察的勞工,幾乎見不到勞工的身影。公司生産全部實作智能化管理,在生産總控制中心,高大寬闊的大廳一側牆體上是巨幅螢幕,密密麻麻分布着生産各個環節的實時監控畫面,十餘名從業人員在電腦上觀察各項參數,滑鼠操控機組生産。
據從業人員介紹,公司規劃裝機容量460萬千瓦,分三期建設,項目建成後,公司總投資将達到200億元,将成為國内裝機容量最大的煤電一體化企業和全國第六、西北地區最大的火力發電企業。屆時,煤電一體化優勢将得到充分發揮,對于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實作煤炭資源就地轉換、帶動煤電一體化模式推廣、落實國家“西電東送”戰略都具有重要意義。
遇見府谷,穿越千年。在府州古城,見證地方文化的薪火相傳;看高寒嶺,傲然特立,半嶺騰煙;聞九曲黃河,吟唱出綿綿家國情懷;觀五彩蓮花辿,讓人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聽巍巍長城,訴說着華夏民族不畏外敵的偉大壯舉。正值府谷迎來“二次騰飛”的視窗期,謀求做好“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大文章之時,有幸來到府谷,探尋黃土高原的深厚底蘊,領略大美府谷的獨特魅力,感受府谷淳樸的民風、悠久的曆史、多元的文化、發展的勁頭,讓人受益匪淺,感觸良多。更是重新認識到,這府谷仿若溫婉可人、文化底蘊厚重的大家閨秀,俊美又熱情、細膩且真誠。禁不住去觀賞、去聆聽、去感受這方熱土,把美景存進手機、将故事記在筆端,留在以後閑暇的日子慢慢回味。
【作者簡介】
王韬,筆名遙望五峰。七十年代末出生于陝西平利,國家公務員。愛好詩詞文學、攝影旅行和戶外運動等,其文學、攝影和新聞作品千餘篇(幅)作品散見于各類文學報刊、雜志、專輯和新媒體。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散文學會、中國詩歌學會、中國新聞攝影學會、中國民俗攝影協會、陝西省詩詞學會、陝西省攝影家協會會員。新華社、光明圖檔、視覺中國簽約攝影師。兼職平利縣文聯副主席,為平利縣作家協會副主席、安康市民俗攝影家協會副主席、陝西民俗攝影協會常務理事。平利縣政協委員。
編輯:栀玥|稽核:賢弢
#安康頭條##榆林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