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天氣總是陰晴不定
吹過的風,落下的雨
都是離愁别緒
當思念成海
愛如繁花
馬六甲
馬來西亞
離别時,那個懵懂的少年
一句“那邊的天氣好嗎”
或許就是最好的告白
用馬來西亞的天氣來說愛你 ,阿牛
2006年,馬來西亞音樂才子阿牛在他的專輯《桃花朵朵開》裡,收錄了一首名為《用馬來西亞的天氣來說愛你》的歌曲。
原來當愛情到來時,連天氣都變得多愁善感。
而與這首歌相比,以幼兒稚嫩的童聲作為前奏,吟唱的那段馬來西亞民歌,則更為有名,它就是被視為馬來西亞文化符号之一的《Rasa Sayang》。
在馬來西亞長大的孩子都不會對這首歌感到陌生。隻要前奏響起,大家都會拍着手,随口唱出“Rasa sayang hey! Rasa sayang sayang hey!......”
山川湖海,一路繁花。
今年是中馬友好建交50周年。
過去半個世紀,
中馬關系一路破浪前行,
文化交流更是一路繁花。
本期新民歌大會走進馬來西亞
阿牛
再次帶來《Rasa Sayang》
與中國内地新民歌小天後
黃英
帶來的同樣經典的
中國民歌《茉莉花》相應和
伴随着熟悉的旋律,大夥一同踏入馬來西亞中國銀行馬六甲分行,輕快的節奏,朗朗上口的歌詞,不同文明的星火,碰撞出璀璨繁花,用歌聲講述中馬交流合作的新故事。
當馬來西亞大紅花
與中國茉莉花交相輝映
馬來西亞的天氣,晴。
提起馬來西亞,
很多人都會想到湛藍廣袤的大海
細膩金黃的沙灘
讓人垂涎欲滴的榴蓮
無數的島嶼以及各種原生态的風景……
▲仙本那 來源:馬來西亞旅遊局
但當阿牛和黃英置身于馬六甲海事博物館的船甲闆之上,漫步于雞場街鱗次栉比的商鋪之間,在滿目繁花的紅屋前縱情歌唱,你會發現,原來馬來西亞所擁有的,遠不止這些。原來馬六甲還承載了如此厚重的曆史。
它始建于1403年,曾是馬六甲王國的都城。從16世紀起,馬六甲先後成為葡萄牙、荷蘭和英國的殖民地,600多年滄桑的馬六甲,見證了東西方多個文明之間富有張力的對話,又濃縮了整個馬來西亞的前世今生。這也造就了馬六甲多元包容的文化,以及風格迥異的景點、遺存,口味豐富的美食。
馬六甲必逛打卡地
1
海事博物館
海事博物館位于一艘仿造的“海上之花号”内,幾個世紀以前,這艘載着馬六甲大量寶藏的船隻在前往葡萄牙的路途中發生意外,最後沉沒在馬六甲海岸附近。這座海事博物館的就是依照這艘葡萄牙航海船的結建構造而成。
2
荷蘭紅屋
荷蘭紅屋它是馬六甲的标志性景點。是電影《夏日麼麼茶》的取景地之一。
荷蘭紅屋是荷蘭殖民地時期所遺留至今的紅色建築物,在大約1650年期間由荷蘭人所建立。現在是馬六甲博物館,藏有馬六甲、葡萄牙、荷蘭和英國的曆史文物,同時也是東南亞最古老的荷蘭建築物。
3
雞場街
雞場街是馬六甲中心最熱鬧的街,是馬六甲的文化和購物的熱點地方。
它是曆史悠久的唐人街,擁有多家特色店鋪、餐館。尤其适合晚上遊玩。周末晚上,雞場街禁止機動車通行,狹窄的老街兩邊擺滿各式各樣的攤子,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林林總總的商品讓人目不暇接。
圖為以多元文化融合著稱的馬來西亞馬六甲雞場街。中新社記者 陳悅 攝
馬來西亞馬六甲各族裔群眾和外國遊客齊聚雞場街,共迎華人新春佳節。陳悅 攝
4
馬六甲河
馬六甲河穿城而過,直入大海。當年馬六甲所有的貿易商品都依賴河流及其兩岸進行輸送、裝卸、儲藏和分流,可以想見那時的馬六甲河及其兩岸會是一派多麼繁忙、興旺的景象。
直到2000年,當地政府才徹底禁止了河道内貨物的運輸和貿易,正式結束其600多年的貿易活動,開始逐漸把馬六甲河改造成一條休閑、觀光的通道。
馬六甲必吃美食
雞飯粒
它是将米飯做成乒乓球大小的飯團。再搭配煮得鮮嫩多汁的雞肉以及特制的醬料,是馬六甲獨樹一幟的美食,深受當地人喜愛。
馬六甲黑糖煎蕊
圖源:魅力海外
它是一種傳統的甜品,以冰涼的椰漿、綠色的煎蕊、棕榈糖漿和碎冰混合。有的還會加入紅豆或糯米團。
沙爹火鍋
它是類似麻辣燙的一種獨特火鍋形式。顧客自行選取串好的食材,在沙爹口味的湯底中涮煮食用。
炒果條
它是著名的馬來半島炒面,使用寬扁的果條配上豆芽、蝦、雞蛋、血蛤等配料翻炒而成。
土生華人美食
它包括娘惹菜肴,結合了中國和馬來飲食文化的特點。例如仁當雞、椰漿飯、阿叁叻沙等。
此外,在馬六甲市還能品嘗到優質的肉骨茶,滋補且味道醇厚,以及馬六甲沙爹等衆多美食。這些美食也反映了馬來西亞多種族交融的文化特色。
馬來西亞美食
馬六甲的中國記憶
馬六甲,也一個能喚起中國人曆史記憶的異域地名。
在漢朝及唐宋時期,中國和馬來群島就已有頻密的商業活動和文化交流。
元朝時也有中國人在當地定居的明确記載。
馬歡在《瀛涯勝覽》對馬六甲的記載。
明朝鄭和七下西洋曾多次在此停靠。
中馬之間的海路,曆經千年,從未斷絕……
無數華人先輩從中國的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地漂洋過海,來到這片陌生的土地。
在這裡,華人文化以其深厚的曆史底蘊和獨特的魅力,成為了馬來西亞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01
鄭和文化館
鄭和文化館坐落在馬六甲河的北岸,是南洋華僑為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斥資三千萬人民币在馬六甲鄭和官倉遺址修建的文化博物館。
分鄭和在中國、鄭和在馬六甲、鄭和寶船三大部分,展出鄭和下西洋所帶的數百件瓷器、海産品、寶船模型等。
02
三寶廟
三寶廟又名“鄭和廟”,也稱“寶山亭”,位于馬六甲城内的三寶山心安山麓,是馬六甲的旅遊勝地之一。該廟于1795年(乾隆十六年)建立,用以紀念鄭和1409年通路馬六甲。據說建造鄭和廟的磚瓦都是從中國運過去的,極具紀念意義。
三寶廟内的鄭和像
03
峇峇娘惹祖屋博物館
多年前,電視劇《小娘惹》曾在中國掀起熱潮,也引起中國群眾對峇峇娘惹這個族群的好奇與關注。峇峇娘惹(Baba Nyonya)又稱僑生,峇峇(Baba)指男性,娘惹(Nyonya)指女性。峇峇娘惹是自明朝鄭和下西洋後,陸續下南洋的華人和東南亞當地人通婚的後代。
峇峇娘惹祖屋
峇峇娘惹祖屋被公認為世界文化遺産之一。該祖屋在1861年為曾清秀家族所有, 由三間排屋組成。曾家四代都居住于此, 直到1985年3月, 為了讓世人更加深刻詳細地了解峇峇娘惹文化, 把其住家改為了如今的博物館, 供外人參觀學習以及研究。
歲月流轉,友誼彌堅。2012年和2013年,位于中國廣西的中馬欽州産業園和位于馬來西亞彭亨州的馬中關丹産業園于相繼開園。“兩國雙園”模式,是中國與馬來西亞在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産業融合的創新和探索。十多年來,“兩國雙園”合作模式在項目建設、創新合作等方面,早已花開并蒂,碩果累累,為中馬友誼增添了新的注腳。
從孤帆遠影到千帆競發,中國和馬來西亞之間,這條綿延千年的航路,讓不同文明的星火,碰撞出璀璨繁花,編織起新舊海上絲綢之路交集連接配接的長卷,繼續講述中馬交流合作的新故事,描繪 “一帶一路”建設的新畫卷。
暗香浮動,
當熟悉的《茉莉花》旋律響起,
又到了離别之時
這一季《新民歌大會》
一路繁花,一路歌。
終章為序
再見,亦會再見
待繁花似錦
弦歌不辍
再譜華章
來源:新民歌大會
編輯:蘇耀丹
值班總監:袁毓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