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運動相關猝死什麼原因?怎麼救治?最新研究和共識

運動相關心血管事件風險的評估與監測中國專家共識指出,适量的體力活動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盡管其絕對風險很低,高強度的運動也可能使心髒猝死等惡性事件風險升高。

在年齡超過35歲的運動員中,八成運動性猝死事件是由動脈粥樣硬化性冠狀動脈疾病引起的;而在年輕運動員中,遺傳性和其他獲得性心血管異常通常是主要病因。

近日,發表在Circulation的一項研究針對運動員的研究發現,在資訊充分的118例心髒猝死病例中,16.9%為可能的心肌病或左室肥厚,12.7%為肥厚型心肌病。

有19.5%為屍檢陰性的不明原因猝死,8.5%為冠脈異常。

研究也發現,這20年裡,美國大學生體育協會運動員心髒猝死的發病率呈下降趨勢,從1:63682運動員年降低至1:75010運動員年。男性、非裔和男性籃球運動員猝死率相對較高。

在研究期間,有8例死亡歸因于心肌炎,但無1例死亡可歸因于新冠感染。

50%的心髒猝死事件與勞累有關,勞累相關的心髒猝死在冠脈異常(100%)和緻心律失常性心肌病(83%)的運動員中更常見。

該研究分析了2002~2022年美國大學生體育協會(NCAA) I、II、III級機構參與校隊運動的運動員心髒猝死發生情況、原因及趨勢。在1102例死亡病例中共有143例心髒猝死。

運動相關猝死什麼原因?怎麼救治?最新研究和共識

圖1 運動員心原性猝死的原因或屍檢結果

《英國運動醫學雜志》發表的另一項研究分析了331例确診的心髒驟停和死亡病例。

結果發現,常見心髒驟停常見原因包括肥厚型心肌病(20.6%)、特發性左室肥厚(13.4%)、冠脈異常(12.0%)和屍檢陰性的不明原因猝死(9.6%)。

冠狀動脈異常在中學生運動員中更常見(28%),而心肌病(肥厚型、心律失常型、擴張型、非壓迫型或限制型)在大學和職業運動員中常見(47%)。

心髒驟停和死亡病例有15.4%發生在國中、61.6%在高中,16.6%在大學和職業運動中,平均年齡為16.7歲,大多數為男性(83.7%)、籃球(28.7%)或美式足球(25.4%)運動員。

研究者在2014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期間,通過國家災難性運動傷害研究中心與國家體育組織合作進行前瞻性監測。

大陸數項研究顯示,運動性猝死人群的年齡分布範圍主要在29歲以下,15~20歲者居多。

運動相關猝死什麼原因?怎麼救治?最新研究和共識

圖2 小于35歲運動員心原性猝死常見原因

對于不同的運動項目,國内有關運動性猝死的研究結果顯示,田徑、足球、籃球是發生運動性猝死事件的3個高風險項目。

運動項目強度和持續時間與誘發運動性猝死有一定關系。有研究表明,60%身體健康的人,在沒有做熱身運動的情況下,做劇烈運動,會出現心肌缺血現象。

過度緊張、興奮、情緒激動、勞累、吸煙、飲酒過多、飲食過度、由于便秘而用力排便等,均為運動員發生心髒猝死的危險因素。

運動相關心血管事件風險的評估與監測中國專家共識還指出,國家體育總局相應部門已經建立了運動性猝死三級預防篩查體系,對風險篩查和症狀監控有了一定經驗。

高水準的應急準備也至關重要,所有從業人員都應接受急救、心肺複蘇術和 AED使用方面的教育訓練及認證。為確定有能力對緊急情況作出反應。該共識對運動場所應急響應處理流程進行了建議。

運動相關猝死什麼原因?怎麼救治?最新研究和共識

圖3 運動場所應急響應處理流程

一項研究分析了廣東地區2007~2021年與運動相關的374例猝死事件,發現運動相關猝死發生後,僅有23人(6%)得到了現場救助,僅2例使用了體外除顫裝置。

來源:

[1]Petek BJ, Churchill TW, Moulson N, et al.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 Athletes: A 20-Year Study. Circulation. 2024 Jan 9;149(2):80-90.

[2] 中國醫藥衛生文化協會心血管健康與科學運動分會. 運動相關心血管事件風險的評估與監測中國專家共識[J]. 中國循環雜志, 2022, 37(7): 659-668. 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22.07.002.【長按識别二維碼檢視全文】

運動相關猝死什麼原因?怎麼救治?最新研究和共識

轉載: 請标明“中國循環雜志”

本刊所有文章全部免費閱讀和下載下傳!

登入中國循環雜志官網(www.chinacirculation.org)“期刊目錄”或小程式(中國循環雜志+),可免費閱讀和下載下傳本刊所有文章!

關于非法網站冒用我刊名義進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們發現一些網站冒用“中國循環雜志”名義征稿,并承諾“職稱論文權威快速發表”。

我刊鄭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國循環雜志》投稿,一定要登入中國循環雜志官方網站: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進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聯系電話:010-68331974

http://chinacirculation.org/WX/home/zxdy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