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弘揚科學家精神要堅持“三個面向”

理想信念教育不僅要講好科學技術的發展史,而且要講清楚中國科技工作者在科學救國、科技報國、科教興國實踐中書寫的科學家精神生成史,要讓“當一名偉大的科學家”再次成為無數中國人的理想追求。

——————————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激勵廣大科研人員志存高遠、愛國奉獻、矢志創新”“希望兩院院士作為科技界傑出代表,沖鋒在前、勇挑重擔,當好科技前沿的開拓者、重大任務的擔綱者、青年人才成長的引領者、科學家精神的示範者,為大陸科技事業發展再立新功!”一篇重要講話兩次專門提及“科學家精神”,這為弘揚科學家精神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在“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讨不來的”今天,我們更加需要無數科學家精神的追随者、實踐者、示範者。

科學家精神的時代意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财富。”一部科學技術發展史也是一部科學家精神的生成史。以史為鑒不僅要認清科學家精神與國家興衰的曆史邏輯,而且要了解科學家精神與人類命運的現實邏輯,在實踐中回答好“科研為了誰、科研如何做、科研依靠誰”等重大問題。

進入新時代,中國科技由跟跑為主逐漸轉向在更多領域中并跑、領跑,開始向建設科技強國目标邁進,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需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即“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科學家精神中的愛國精神是靈魂核心,彰顯家國情懷;創新精神是核心要義,提倡革故鼎新;求實精神是鮮明辨別,笃于緻知力行;奉獻精神是崇高品格,傳承使命擔當;協同精神是動力源泉,強調團隊意識;育人精神是風尚赓續,淬煉鍛造人才。從本質上看,科學家精神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氣質,是仰望星空追求真理和腳踏實地探索世界的統一,具有民族凝聚、精神激勵、價值整合等重要功能。

弘揚科學家精神要面向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強調現代化建設成果要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是以,弘揚科學家精神要面向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強化科學技術的曆史生成向度,傳承一種科技報國惠民的理想信念。“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赢,人民生活賴之以好。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理想信念教育不僅要講好科學技術的發展史,而且要講清楚中國科研人員在科學救國、科技報國、科教興國實踐中書寫的科學家精神生成史,要讓“當一名偉大的科學家”再次成為無數中國人的理想追求。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公德心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強調人的全面發展、人與自然共生共榮、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思想和理念。是以,弘揚科學家精神要面向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強調科技倫理治理的實踐次元,秉承一種科技祛苦增福的精神信仰。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其發展未必會帶來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福祉的改善,但是,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福祉的改善必定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技術無國界但其研究有禁區,發展科學技術的目的是求真,對其進行價值考量的标準是求善。科學家精神中的愛國、奉獻、協同、育人等精神不僅彰顯了科學家的責任擔當,而且展現了人文精神的價值取向。人文精神對科學研究的滋養作用是科學研究走向至善的内驅力,推動其達到求真與求善的和諧統一。

弘揚科學家精神要面向世界

中國是國際科技合作的受益者,更是國際科技合作的推動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立足自身發展,也要敞開大門,鼓勵新技術、新知識傳播,讓創新造福更多國家和人民。”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具有全球視野,要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首先,要把握全球科技發展态勢,利用“非對稱”戰略,探尋趕超路徑;其次,要優化整合科技發展資源,充分借助國内國際兩個平台,用活人才、資本等“硬資源”,用好體制、機制等“軟資源”,加強與世界各國的互通互鑒;最後,要做好科技發展戰略規劃,既要解決制約國内發展的重大問題,又要提高參與全球科技治理的能力和話語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如果我們沒有一招鮮、幾招鮮,沒有參與或主導新賽場建設的能力,那我們就缺少了機會。”

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弘揚科學家精神要堅持世界性和民族性的辯證統一。堅持世界性,有助于把握全球科技發展的共同趨勢;堅持民族性,有助于立足民族精神和文化來了解科學家精神。弘揚科學家精神如果離開了本民族這個基點,就會變成一種外在的強加而非内在的需求。就大陸而言,隻有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與科學家精神融合在一起,才能展現“中國特色”,才能更好地釋放中華民族的潛能,成為中國人民進行新的曆史創造活動的精神旗幟。

弘揚科學家精神要面向未來

世界屬于未來,未來屬于青年。面向未來去弘揚科學家精神,才能把握好世界的發展方向。如果青年科技人才特别能胸懷祖國、服務人民,那麼,國家發展必有堅強基石;如果青年科技人才特别能勇攀高峰、敢為人先,那麼,創新成果必然蓬勃而出;如果青年科技人才特别能追求真理、嚴謹治學,那麼,科技星空必定熠熠生輝;如果青年科技人才特别能淡泊名利、潛心研究,那麼,學術氛圍必将親清向善;如果青年科技人才特别能集智攻關、團結協作,那麼,困難挫折必将不堪一擊;如果青年科技人才特别能悟透科學家精神的核心,那麼,未來必将光明美好。一言以蔽之,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來。

現實地看,全媒體時代多元文化的内容與多彩的表現形式會對處在“拔節育穗期”的青少年樹立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産生影響,是以要創造自由、民主的科學文化環境,促進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融合,營造弘揚科學家精神的社會氛圍,這也是對抗“娛樂至死”的有力武器。為此,要組織好廣大科研人員積極投身科普事業;要利用好科技館、博物館、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等陣地;要創作好“科學家故事”主題科普劇、舉辦好“電影+沙龍”活動;要通過體驗式教學模式理直氣壯講好思政課,特别是講好中國科學家的故事;要通過突出底線思維和憂患意識的科學意識教育、鞏固法治思維和人本思維的科學道德教育、培養計算思維和模糊思維的科學知識教育、強化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科學能力教育提高國民的科學素養,助力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

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标是曆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這個目标必将在一代代青年人的接續奮鬥中變成現實。廣大青年要永做科學家精神的踐行者,讓中國未來的科技天地群英荟萃,讓未來的科學星空熠熠生輝!

【作者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新時代科技創新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科技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2022年度高校優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擇優資助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的體驗式教學模式研究”(22JDSZK126)的階段性成果】

譚小琴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