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1日,英國倫敦一幢紅牆白瓦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樓前,擠滿了警察、安保人群,外圍有媒體、示威者,還有一些路過的圍觀群衆。
一個滿頭銀發的男人,被六七個壯漢從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跌跌撞撞地拖出來,他手裡攥着《國家安全史》,盡管行動受限,嘴裡卻一直喊着:
“Resist! We must resist!”
抵抗,我們必須抵抗!
他自認無罪,但過去7年,他一直被“困”在這幢樓的某個房間内,透過厚厚的窗簾,看一眼外面的世界。
同樣在這個封閉的房子裡,他揮一揮衣袖,就能攪動一個國家的大選。
他被許多權力中心的“大人物”視為眼中釘,又被無數個普通人視為孤膽英雄。
他是朱利安·保羅·阿桑奇,維基解密(WikiLeaks)的創辦者。
從2019年被抓之後,阿桑奇被關押在倫敦安全級别最高的貝爾馬什監獄長達5年,直到前兩天——
6月24日,阿桑奇與美國司法部達成認罪協定,他承認違反間諜法,換取美國司法部終止訴訟。
一個澳洲人,在瑞典被指控,在厄瓜多駐英國大使館“蝸居”7年,随後在英國監獄住了5年,最後又被美國“放過”。
這一切傳奇經曆,都始于阿桑奇口中的那一句:抵抗。
他在抵抗什麼?
今天的自由,是他抵抗的結果,還是妥協的籌碼?
水面之下
2010年4月,維基解密釋出了一份名為《附帶謀殺》(Collateral Murder)的視訊資料,震驚全球。
伊拉克戰争期間(2007年),兩架美國陸軍阿帕奇直升機空襲巴格達居民區,飛行員報告發現了一群伊拉克人,其中兩人攜帶肩托式飛彈(RPG)和AK-47,直升機随即以30毫米口徑的機炮掃射,當場有7人死亡,3人重傷。
而實際上,那兩個看起來攜帶武器的人,是路透社的攝影記者,其中一位的遠攝鏡頭被當成了武器,遭到了掃射。
另一位受到重傷的記者,掙紮着爬向牆邊,美軍飛行員口中卻難掩興奮地說,“你現在要做的就是拾起武器”(All you gotta do is pick up a weapon)——以給他再次開火的機會。
後來,一輛路過的面包車停下來,車上司機與另一位乘客試圖将掙紮的記者擡上車救治,美軍飛行員再一次請求開火,在連續兩次無差别的掃射之後,無辜的面包車司機和乘客,連同路透社記者,一起死在了美軍的機槍之下。
等到地面部隊到達之後才發現,面包車上還有兩個驚恐的孩子,或許他們隻是在回家路上,想救下一個無助的人,卻是以度過了生命裡最黑暗的一天。
這段視訊一經釋出,引起了全世界的質疑。
此後,維基解密又陸續曝光了483,562 份美國政府有關阿富汗戰争與伊拉克戰争的秘密檔案,每天打着正義旗号的美軍,卻在戰場上頻頻濫殺平民、誤傷友軍、虐待囚犯。
這給世界第一大國的臉上抹了黑,美國政府就此盯上了阿桑奇。
在維基解密視訊公布的一個月後,2010年8月,已經跑到瑞典的阿桑奇遭到檢舉,罪名是“涉嫌強奸”,結果因證據不足,逮捕令被撤銷。
到11月,國際刑警又對阿桑奇釋出紅色通緝令,理由同樣是性行為不檢。
國際刑警,紅色通緝令,竟然是為了抓捕一個疑似性犯罪的家夥,屬實是高射炮打蚊子了。
12月,阿桑奇逃到英國,并向倫敦警方自首,在繳納保釋金之後獲準保釋。
既然都自首了,說明你犯罪了,何必還要跑到英國去呢?
這其實是為了自保。如果阿桑奇在瑞典被抓捕,很可能被引渡到美國,到時候落個什麼罪名,可就由不得他了。
波谲雲詭中,阿桑奇找到了厄瓜多駐英國大使館,尋求政治庇護,在那棟紅色小樓裡,一住就是7年。
期間,他仍然營運着維基解密,并在2016年,再次扔出了爆炸性新聞——希拉裡郵件門。
關于美國民主黨内部,希拉裡如何黑對手、如何勾結高層内定候選人,以及涉嫌洗錢和操控媒體等醜聞,阿桑奇共計放出了 19,252 封郵件和 8,034 個附件,結結實實一個大B兜打在了民主黨臉上。
恰逢美國大選,民調一直落後的川普,一夜之間以48%的支援率甩下希拉裡3個百分點。
川普也曾在多個場合為維基解密代言,表示“我愛維基解密”,但在入主白宮之後,川普同學也變身“渣男”,直言“不熟”“不關我的事”。
前後兩副面孔,也證明了美國政府對維基解密的态度——阿桑奇必須死。
事實上,從阿桑奇後面的種種行為來看,他已經預判了美國的預判。
但他明知道美國不會放過自己,為什麼還要去挑戰阿美莉卡的權威?
天才黑客
阿桑奇對于權威的不信任,始于童年時期。
出生于1971年的阿桑奇,有一個颠沛的童年。他的媽媽是一名藝術家,父親是一個反戰活動家和建築師,雙方在一次反對越戰的集會中相識,但阿桑奇出生時,父母感情破裂,母親帶着他嫁給了另一位演員,接着再度離婚,再度結婚,生下一個孩子之後又離婚。
因為與丈夫在撫養權問題上發生糾紛,阿桑奇的媽媽擔心孩子被帶走,于是帶着兩個兒子開啟了長達5年的逃離生活,他們不停地搬家,不停地換社群,期間,阿桑奇先後轉學37次,後來又換了6所大學,學習數學、實體,以及哲學和神經科學。
年輕時的阿桑奇
13歲那年,阿桑奇得到了人生的第一台電腦,這個現實世界的“局外人”,很快在網絡世界找到了歸屬。
他自學程式設計,螢幕上不斷浮現的代碼,成了他最忠實的朋友,阿桑奇在0和1組成的世界裡自由穿行,編寫程式、破解軟體,很快自學成了一名黑客。
那一年,阿桑奇16歲。
彼時,網際網路尚不發達,阿桑奇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組成了一個名叫“跨國颠覆”的小組,入侵歐洲和北美一些官方機構的計算機系統。
在肆意越過網絡防護欄的時候,阿桑奇也有自己的“标準”,他不會偷取、篡改任何資訊,隻是像炫技一般闖入,觀察着網絡之下的幽幽人性。
還是有警察順着網線找上門來,阿桑奇被指控犯有31項涉及黑客的罪名,但鑒于阿桑奇的黑客行為并沒有造成任何損害,他也沒有是以獲利,是以,檢方判他承認其中25項指控,達成認罪協定,支付2100澳元的罰款即可。
阿桑奇覺得不公正,但法官勸他保持沉默,言外之意是,你認罪就可以自由,見好就收吧。
這一1996年的判決,和今天阿桑奇的認罪協定,形成了一種奇妙的互文,也開啟了阿桑奇的傳奇一生——世界上的不公正太多了,“不合法的統治本質上就是陰謀,是官員們‘暗中合作、緻力于損害國民’的産物。”
這一經曆,将他引向了創辦維基解密的道路。
2006年,維基解密正式成立,宣稱“方法是透明,目标是正義”。阿桑奇為主編,網站由全球志願者支援維護,接受匿名人士的投稿,主要是一些機密資訊,像索馬裡政變、肯亞前總統腐敗事件等等,經稽核之後釋出在維基解密上。
人類的本質就是傳播八卦,維基解密成立一年,文檔資料庫就超過了120萬份,媒體們盯着維基解密放的風一探究竟,政客們也會關注着維基解密的“熱搜”。
但這些新聞都算小打小鬧,直到《附帶謀殺》釋出,阿桑奇将美軍在伊拉克戰場的所作所為公示天下,讓本就被質疑正當性的美國,遭到了全球聲讨。
美國政府迅速揪出了向阿桑奇洩密的大兵布拉德利·愛德華·曼甯(現名 切爾西·伊麗莎白·曼甯),判刑35年。
而面對阿桑奇,他們卻無計可施。
因為阿桑奇,早就想好了後招。
抵抗到底
首先,阿桑奇雖然公布了美軍在伊拉克戰場的行徑,但他并沒有犯法。
因為一來,這段視訊不是他“偷”的,而是别人上傳的,不能算他竊取機密。
二來,美國第一修正案明明白白說了,要保護新聞自由,我作為平台方上傳個新聞,沒問題吧。
第三,你要起訴說這個視訊損害了美國形象,那不恰好證明了,這段視訊是真實存在的嘛。
阿桑奇在法律上沒有犯法,那直接把維基解密給辦了不就行了?
不好意思,出于黑客的謹慎,阿桑奇将維基解密的網站架設在瑞典網絡服務商PRQ的主機上,來自世界各地的匿名文檔會先送到位于比利時的伺服器上,再送到位于“另一個法律上較友善的國家”的伺服器上,最後再被轉存到其他地方後删除。
整個流程和文檔全部加密,經由Tor(洋蔥路由)匿名傳輸,此外,維基解密系統中還會同時送出許多虛假文檔,以防止真正的文檔被發現。
簡直是無從下手啊。
不過,美國還是找到了一些破綻。
你維基解密曾把位址遷移到亞馬遜的伺服器上,我管不了你,還管不了亞馬遜?你靠捐款營運,那錢得經過PayPal吧,PayPal得聽我的吧?
而到了阿桑奇這裡,感謝美國政府,我接受了一些比特币捐款,一不小心,比特币暴漲,還發了一筆。
阿桑奇聲稱多虧了美國政府,他在比特币上獲得了50000%的回報
當然,作為頭号大國,美國的面子和手段還是有一點的。
于是就有了瑞典證據不足的性犯罪、國際刑警的紅色通緝、英國警方的窮追不舍、澳洲政府的無動于衷,最終,無奈的阿桑奇,叩開了厄瓜多駐英大使館的大門。
即便如此,英國警方仍然花了大力氣監視阿桑奇,根據維基解密的說法,英國花費了大約1900萬英鎊的預算,啥也不幹,就盯着阿桑奇,直到2015年經費緊張才作罷。
阿桑奇這邊也設想過喬裝成女性,從哈羅德百貨的人群中逃走,或者從大使館屋頂跑出去,跳到附近直升機停機坪上這種你逃我追、你躲我守的霸總追嬌妻戲碼。
不過,厄瓜多的政治庇護,也隻維持了7年。
原因在于,當時厄美兩國不對付,時任厄瓜多總統科雷亞曾高舉反美大旗赢得大選,再加上2012年油價高企,厄瓜多經濟向好,科雷亞有底氣叫闆美國。
而到了2017年,厄瓜多總統大選中,莫雷諾當選,恰逢原油和出口商品價格暴跌,厄瓜多想抱住美國的大腿,“驅逐阿桑奇”成為熱門議題,阿桑奇在那間紅房子裡養貓、溜滑闆、開銷巨大,都成了問題。
後來的故事,就是厄瓜多以阿桑奇幹涉别國内政為由,不再向阿桑奇提供政治庇護。
作為“回報”,2019年2月,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通過了對厄瓜多42億美元的貸款。
4月,阿桑奇被英國警方帶走,随後在貝爾馬什監獄關押了5年。
5年間,美國一直在尋求引渡,而阿桑奇和他的律師,一直在想盡辦法,拒絕引渡。
直到今年6月,在奔逃和追擊14年之後,53歲的阿桑奇和美國司法部達成認罪協定,重新獲得了自由身。
尾聲
站在一個普通人的視角,阿桑奇似乎并沒有罪,但他必須認罪。
某種程度上,阿桑奇的認罪,是美國對于挑戰自己的人的一種警示。
哪怕有新聞自由的大旗,哪怕有全世界的目光,美國對于想要教訓的人,從來不會心慈手軟。
《瞭望東方周刊》曾統計過二戰以來的“美式斬首”行動,還有2020年被殺害的蘇萊曼尼,他們的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美式霸權。
對于不聽話的人,連國家上司都不放在眼裡,何況隻是一個阿桑奇。
我今天放了你,是因為你認罪,因為我還需要繼續講新聞自由的故事。
如果我明天要治你,沒别的理由,隻是因為,我,是美國。
至于重獲自由的阿桑奇,究竟會接着抵抗接着戰鬥,還是在澳洲海灘邊,曬着太陽唱着歌,不得而知。
不過,在外交博弈和政治鬥争中,一個人曾努力抵抗,讓外界窺見一些被藏在水面之下的真實,讓身處高位的人,因為有一雙監督的眼睛而有所忌憚,或許也不失為一種英雄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