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三上悠亞下海,看近些年INS走紅的“港區女子”生态

從三上悠亞下海,看近些年INS走紅的“港區女子”生态

星彡P丨文

先從一條舊新聞開始。

前段時間,世嘉為《如龍》系列新作舉辦了一場“港區系女子試鏡”的二次審查活動,試鏡面向年滿20歲、希望在新作出演“港區女子”的素人。

通過後不僅有機會出現在遊戲和CG内,更有機會參加官方舉辦的一系列活動。

從三上悠亞下海,看近些年INS走紅的“港區女子”生态
從三上悠亞下海,看近些年INS走紅的“港區女子”生态

當時我在B報提了一嘴,馬上7、8月初還有一次最終試鏡,快出結果了。

說起來,近幾年“港區女子”的概念在日本網際網路蠻火的,火到各種電視劇、遊戲,甚至暗黑成人片都開始出現相關字眼。這回随便聊一聊。

從三上悠亞下海,看近些年INS走紅的“港區女子”生态
從三上悠亞下海,看近些年INS走紅的“港區女子”生态
從三上悠亞下海,看近些年INS走紅的“港區女子”生态
從三上悠亞下海,看近些年INS走紅的“港區女子”生态

試鏡現場甚至有小姐姐示範摔跤技巧:

從三上悠亞下海,看近些年INS走紅的“港區女子”生态
從三上悠亞下海,看近些年INS走紅的“港區女子”生态

簡單解釋一下。

“港區女子”,是指一群20多歲的年輕女生,繞着東京富人雲集的港區地區(六本木、乃木坂、麻布、赤坂、高輪等)到處活動,參加各種聯誼聚會,每天過着光鮮亮麗生活。

從三上悠亞下海,看近些年INS走紅的“港區女子”生态

東京有23個區,港區既非政治中心,也非最老牌的富人區。但作為一個IT企業家、醫生等新興富裕階層遍地跑的地方,一直有草根奮鬥翻身的傳說。

這裡同時具備了各種進階較高價的電梯大廈、進階餐廳、進階娛樂設施,懷抱最好的東京灣夜景。并且還是電視台總部,一眼能望見日本人的精神圖騰東京鐵塔。

從三上悠亞下海,看近些年INS走紅的“港區女子”生态
從三上悠亞下海,看近些年INS走紅的“港區女子”生态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我第一次知道“港區女子”還是在女聲優的直播節目。記得是去年4月初,佐倉绫音的經紀人在Instagram開設了官方賬号并安排直播。

當時佐倉提到自己其實有一個專門看INS的号,平時會關注vanessa(一個關系很好的美妝部落客),喜歡的服裝品牌,以及關注一些港區女子們的INS動态。

“之前有在廣播節目提到過呢,歐派超大的港區女子們(笑)。關注了以後,給我的推薦就全是歐派了,還會出來各種各樣的東西,美甲照片之類。”

從三上悠亞下海,看近些年INS走紅的“港區女子”生态

(感興趣可以搜:BV1rT411H7qZ)

後來幾次直播,佐倉绫音又聊到一位近期關注的“歐派超大的港區女子”,小姐姐拿到了機車和調理師證書,準備在日本到處旅行,言語裡有些羨慕。

好閨蜜vanessa看直播的時候還發彈幕吐槽,佐倉這女人怎麼回事,一直說歐派超大的港區女子故事,搞得“歐派超大”像是什麼港區女子的姓氏一樣!

發言稍微有點爆,得虧佐倉也是女性。實際上,網上關注“港區女子”更多的也是女性粉絲。你可以簡單代入國内小紅書的使用場景。

從三上悠亞下海,看近些年INS走紅的“港區女子”生态

(↑↑↑ INS的港區“八本木”标簽下内容。當然,裡面有不少是俱樂部坐台女郎,跟今天聊的“港區女子”還是稍稍有些不一樣)

作為都市牛馬們,常常要面對兩個終極問題:一個是“白天吃啥”,另一個是“晚上去哪”。兩個問題,一個關乎生存,另一個關乎生活。

但港區女子不一樣。她們熱衷把生活切片放大,發到網上收獲同齡人豔羨的目光。白天分享生活,把香槟當水喝,晚上分享夜生活,夜夜派對狂歡。

天姿靓麗的港區女子們,穿着《東京月曆(東京カレンダー)》雜志封面那樣的黑白素色無袖毛衫,傳遞出來一種精英主義的上流氣息,非常受網上櫻花妹歡迎。

從三上悠亞下海,看近些年INS走紅的“港區女子”生态

(據說“港區女子”的概念也是從這本雜志炒作出來的)

從三上悠亞下海,看近些年INS走紅的“港區女子”生态
從三上悠亞下海,看近些年INS走紅的“港區女子”生态

特别是19歲左右的櫻花妹,往往有着強烈的成名渴望,憧憬着媒體上紙醉金迷的大都會——而港區女子簡直是她們憂郁的學生時代所向往的“理想形象”。

早先有一個日語流行詞叫「閃閃發光的女子(キラキラ女子)」,用來形容活躍在社交媒體的時尚女性,現在生态位已經被「港區女子」取代。

從三上悠亞下海,看近些年INS走紅的“港區女子”生态

(日劇《東京女子圖鑒》裡跟女主聯誼的港區出身男子,

原作最初就是在《東京月曆》雜志連載的漫畫)

很多港區女子的賬号做大以後,甚至會建立LINE(相當于日本微信)群組,維系自己的女性關系網,并向她們介紹線下聯誼酒會。

然後轉頭向身邊富哥們推銷自己的價值:“我認識很多可愛的女性朋友喲”,藉以收到更多的邀約,一步步被帶到其他圈子,結交更多的夥伴與備胎錢包。

其實就是把“朋友關系”當作是讨好别人的性資源。正好最近有一個生動的例子——“三上悠亞”老師應該都知道的吧?大家不要跟BB姬裝正人君子,都懂的。

從三上悠亞下海,看近些年INS走紅的“港區女子”生态

日本朝日電視台有一檔綜藝節目,叫《失策老師 不要變得像我一樣!!》(しくじり先生 俺みたいになるな!!)。顧名思義,節目會邀請名人以身說教,聊一聊自己曾經的失敗經曆,揭露一些行業秘聞。

從6月7日的第229期起,制作組請到了已經業界退役的三上悠亞老師,連着做了兩期節目。三上講起自己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迷失在東京港區的夜生活,出醜聞被迫急流勇退,下海成為A〇女優的故事。

從三上悠亞下海,看近些年INS走紅的“港區女子”生态

她說自己當初在SKE48二期生裡是一個底邊小透明,好不容易靠着拍泳裝寫真積累了一點人氣,開始有些得意忘形。當時有個朋友的男性朋友邀請她去東京港區參加Party——宛如“惡魔的邀約”。

她說自己是地方城市出身,從來沒見過閃閃發光的東京夜生活,忍不住誘惑想去見見世面。去了之後果真看到了新的世界,還有平時隻能在電視裡得見的帥氣男明星,喝多了意亂情迷跟男明星Kiss。

(地方城市:指大城市或者集聚地帶以外地方存在的城市,日本網際網路一般預設東京以外都算地方。京都爺例外,人家誰都看不起)

從三上悠亞下海,看近些年INS走紅的“港區女子”生态

(“國民”偶像曾因醜聞而被大炎上)

女團有着嚴格的“禁止戀愛”“禁止與粉絲交流”“禁止使用社交媒體”的規定,畢竟出了事會影響粉絲基本盤。當時她覺得這些規則太麻煩了,反正自己不是中心成員,違反一下也沒啥大不了吧!

然而那個邀請她參加Party的男人全程都在偷拍,扭頭就把照片賣給了八卦周刊。接着自己因為醜聞被粉絲炎上,預定的個人工作沒了,舞台占位逐漸邊緣化,隻能急流勇退從偶像畢業。

從三上悠亞下海,看近些年INS走紅的“港區女子”生态

(占位最最邊緣,輪到自己表演的部分也沒有歡呼聲)

就在三上的演藝事業跌入低谷,不知所從的時候,裡垢(小号)竟然也被信任的朋友曝光了。那是她進行偶像活動之前就申請的私密個人号,平時用來吐黑泥,隻有17個關系很好的朋友知道。

“閨蜜”截圖了三年來小号的所有内容,在畢業公演之前落井下石(她到現在都不知道是誰幹的)。三上意識到黑料纏身的自己,再也沒有可能“幹淨”地走娛樂圈這條路線,索性同意了早先的A〇公司邀約。

從三上悠亞下海,看近些年INS走紅的“港區女子”生态
從三上悠亞下海,看近些年INS走紅的“港區女子”生态

(小号被曝光!被大炎上的偶像 出道成為Sexy女優)

暗黑界出道之後,三上搬家到了東京,但一兩年後又開始厭倦港區生活,自覺這裡不适合工作。某次文春采訪,她透露最初目的并不是為了賺錢。

她的理想一直是想當演員、想出名,進入這個世界隻是想把它當跳闆,然後做别的事情。沒想到出道作意外火爆,分成到手大概能買一間二手的2LDK(兩室一廳)較高價的電梯大廈,連DMM的人也來勸說她繼續幹下去。

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你看,三上老師現在可太有名了,也算是過上了刻闆印象裡“港區女子”的生活。平時分享妝造,經營潮牌,節目裡她說線下見面會的男女粉絲比例在7:3左右。

從三上悠亞下海,看近些年INS走紅的“港區女子”生态

确實有不少人被這種生活Style吸引。

如果你在谷歌趨勢搜尋“港區女孩”,會發現這個詞在2015年左右逐漸冒頭,在2017-2018年開始爆發,此後搜尋量持續增加。跟三上的崛起軌迹恰好重疊。

用“射箭環靶”的思維胡亂解釋,大概是乘了資訊時代的東風。以前社交媒體不發達,大家關起門來悶身發大财,都不知道彼此過得什麼日子。

從三上悠亞下海,看近些年INS走紅的“港區女子”生态

現在不一樣了,無線網一連,港區男女的生活闖進你我他的手機裡。據說現在有點名氣的日本網紅,特别是時尚生活類的油管主,多半都住在港區。

網絡鄉民也老喜歡諷刺暴發戶擠破頭去港區,仿佛隻有住在那裡,才是告别土味,跻身上流。包括“港區女子”本身,已經變成一種抽象的網絡概念。

從三上悠亞下海,看近些年INS走紅的“港區女子”生态

(連港區出身的女子,也開始反感被叫做“港區女子”)

說一個不算題外話的題外話。

看電視劇看動畫,經常刷到那邊的一個自嘲說法叫,“除了東京以外的地方都是鄉下”——并不是說其他地方真的是鄉下。

而是東京這個超級大城市在文化娛樂方面太豐富了,無論喜歡什麼大衆小衆的活動,藝術展音樂會,俱樂部酒吧,都可以找得到。

從三上悠亞下海,看近些年INS走紅的“港區女子”生态
從三上悠亞下海,看近些年INS走紅的“港區女子”生态

然而當身處“鄉下”的年輕人關閉手機螢幕,擡頭面對7、8點鐘商鋪幾乎歇業,沒有夜生活的現實,多少自怨自艾。

大概就是玄學裡的“命”。認識到命的底邊普通人,本能的隻有兩種選擇:一是認了命,二是不甘心。就好像賣火柴的小女孩,趴櫥窗流口水,夢裡啥都能有。

甚至沒有駕照之前,很多人自覺哪裡也去不了,放學了都不能繞遠路,感覺整個人都是不完整的——這種症狀持續到擁有自己的車,或者“上京”為止。

從三上悠亞下海,看近些年INS走紅的“港區女子”生态
從三上悠亞下海,看近些年INS走紅的“港區女子”生态

(《本田小狼與我》,日本16歲可以考輕型摩托的駕照)

“上京”的港區女子符合了以往人們對名媛的所有想象,有錢、有閑、有光彩,但同時她們又是底邊而來。

抛掉了過去的一切,轉身奔赴大都市,以為那會是愛與浪漫交織的伊甸樂園,卻不過是斑駁零落的幻想。

幾乎沒有一個港區女子生來在港區。她們的表面身份往往是OL、時尚雜志的讀者模特、瑜伽教練,或是高端甜點師等,實際收入來源卻永遠是個謎。

從三上悠亞下海,看近些年INS走紅的“港區女子”生态

謎代表了不确定,代表了可能性,這是新時代的賽博灰姑娘故事,也不知道《如龍》新作到底會怎麼樣演繹這種人際生态。

當然,任何網上火熱的話題,最後都會變成一種刻闆印象,抽象成一種拟造的藝術形象——來源生活,最後又高于生活。

-END-

從三上悠亞下海,看近些年INS走紅的“港區女子”生态
從三上悠亞下海,看近些年INS走紅的“港區女子”生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