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聞縱深丨廢水如何變“肥水”——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故城樣本

■ 閱讀提示

作為中國大運河流經縣域最長河段,如今,大運河故城段沿線64個村莊全部實作污水處理循環利用。

廢水變“肥水”,汩汩潤農田。這背後,是故城創新性探索的分質處理農村生活污水新模式。不久前,該模式入選“全國農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體治理示範案例”,并被生态環境部向全國推廣,系河北唯一。

從“污水靠蒸發”到“清水繞人家”,當地農村污水是怎麼治理的?治理資金從哪裡來?建成後設施如何管?本報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

怎麼治?

分散收集、集中治理,最大程度實作污水資源化利用

6月22日,故城縣建國鎮曹口村,走進村民王樹峰家,隻見庭院内花草茂盛,生機盎然。

“自從裝了污水收集池,生活廢水就不像以前那樣随地潑了,家裡也實作了澆花自由。”輕按開關,清水從軟管中流出,王樹峰拎着軟管開始澆花,而澆花的水正是污水收集池處理後的尾水。

在王樹峰家裡的廚房,刷碗、洗菜的污水沿着水槽流入污水管道。順着延伸至屋外的污水管道,記者來到院子裡兩個井蓋前,這裡就是污水收集池,能儲存半噸生活污水。

王樹峰一邊打開井蓋一邊講解:家裡的餐廚、洗漱等産生的生活廢水,也就是灰水,通過一套戶内污水收集管網,進入院子裡的污水收集池第一格,經隔油沉澱後的水流至第二格。第二格裡裝了小型抽水泵,通過軟管與廁所相連,可用于沖廁。同時,這裡還加裝了三通連接配接軟管,可用于戶内潑灑抑塵及澆灌綠植等。

農戶用不完的尾水及沖廁後的黑水,又流向了哪裡?

跟随一輛吸污車,記者來到鄭口鎮污糞水處理站,吸污車從農戶家黑水存儲甕收集來的污水就存放在這裡,等待集中處理。

“我們這裡可日處理污水50噸,覆寫周邊19個村3800多戶村民。”該處理站第三方運維公司經理陳恒星說,污水處理後可達到國家規定的農業灌溉标準,能滿足周邊30多畝農田灌溉需求。産生的污泥和糞渣制成有機肥,供周邊農戶免費使用。

“吞”進去的污水,經過多道工序“錘煉”,“吐”出來的再生水,能繼續發揮餘熱。

在鄭口鎮污糞水處理站附近,村民胡方林正忙着給玉米澆水,水的來源正是處理站的尾水。

新聞縱深丨廢水如何變“肥水”——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故城樣本

7月3日,在故城縣青罕鎮刁孝子村,村民張秀俊用淨化後的尾水澆綠植。 河北日報通訊員 齊紅雨攝

“澆的都是再生水。”胡方林說,經過處理的廢水,可用于澆灌農田、菜園,廢水變“肥水”,真正實作了變廢為寶。

污水變淨,鄉村變靓。漫步在房莊鎮董學村南池塘邊,塘中水清似鏡,和美鄉村的田園氣息令人陶醉。

“這些水曾經都是農村生活污水,經過處理後,變成了清亮亮的水,附近村子的綠化灌溉全靠它們。”該村黨支部書記蘇彥傑見證了坑塘裡的污水變清水,“以前村裡污水到處淌,現在再也聞不到臭味了,環境越來越好了。”

衡水市生态環境局故城縣分局局長賈長緒說,通過這種分散收集、集中治理的“廁污并治”模式,農戶家裡的灰水可以就地綜合利用,黑水轉運至污水處理站集中處理,出水用于灌溉、綠化或景觀用水等,實作了農村生活污水清潔化管控、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

在賈長緒看來,最大程度實作污水資源化利用,是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途徑。

目前,故城已優先解決13個鄉鎮所在地、中心村等重點區域,以及大運河等重要水體沿線的村莊生活污水處理問題。其中,作為大運河流經縣域最長河段,大運河故城段沿線64個村莊全部實作污水處理循環利用。

如何建?

低成本、高效率,找到“花小錢辦大事”的路徑

如今在故城,分散在各農戶、村鎮的一個個“微型處理廠”,巧解污水治理大難題,讓原本“放任自流”的生活污水搖身一變,成為滋潤幸福生活的汩汩清流。

“别看村民家裡的治污裝置簡單,每一步都經過了周密推敲與實踐。”在王樹峰家裡,衡水市生态環境局故城縣分局水科科長趙全義介紹,“就拿這個戶内污水收集池來說,一開始我們共設計了0.1立方米、0.5立方米、1立方米和15立方米四個規格,經過多次試驗對比,結論顯示,0.5立方米最符合當地實際。”

這是因為,這個規格既不會因為存儲灰水過多産生異味,也不會因為容量太小導緻灰水溢出,正适合每戶2至6口人使用。戶内過濾後的水經過嚴格檢測,完全達到灌溉綠化标準。

“治理農村生活污水,因地制宜是關鍵。”一直工作在農村污水處理一線的趙全義,對此深有感觸,“由于收集處理難、成本高等,生活污水處理一直是制約農村環境改善的突出問題。”

早在2019年,故城開展農村污水治理行動,在試點村鋪設污水收集管網時趙全義就發現,因農村居住人口少、村莊分散、水質水量波動大等原因,管網鋪設面臨投資大、配套難、使用率低等問題。

“我們算了筆賬,當時每戶僅管網鋪設投資就近萬元,還不算後期維修養護。如果在全縣推開,資金方面壓力巨大。”趙全義說。

如何找到一條低成本、高效率、可推廣的治理路徑?

受農村改廁工作啟發,在外出學習借鑒先進地區經驗後,當地創新性提出“廁污并治、黑灰兼治、分散收集、集中處理、綜合利用”的治污新模式,将農村污水治理與戶廁改建相結合,選擇一些試點村開始推行“廁污并治”。

曹口村,是故城首批“廁污并治”試點村之一。

“能不能真正受益?”“有沒有實際效果?”當時,質疑的聲音屢屢傳到村黨支部書記王長如耳邊。

如今,村民們的不了解,逐漸轉變為認可。

“這種認可的背後,其實就是要讓村民看見實實在在的變化,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王長如說,與傳統的集中收集、集中治理模式相比,這種新型治理模式,不需要考慮整村布局、地形地貌等因素影響,不需要大規模鋪設管網,不涉及村内街道胡同道路的破拆與恢複,設計相對簡單,建設成本較低。

據測算,這種模式的建設資金,因戶型大小、灰水産生位置分布、戶内地面硬化程度等差異,每戶成本在1700元至2000元之間。

值得關注的是,采取分散收集、集中治理方式,廢水運至附近處理站進行集中處理,不會出現因管網不健全、堵塞、滲漏及水量不足等造成設施“曬太陽”,治污設施運作效率提高。

6月22日,鄭口鎮污糞水處理站内,污水處理裝置正有序運作。

“針對灰水和黑水濃度差異,處理站選取适宜的末端處理工藝組合,既使污水得到有效處理,又降低了營運成本,提高了綜合使用率。”陳恒星說,用于農田灌溉時,可通過适宜的運作工藝,保留氮磷等營養元素;非灌溉期或作其他用途時,可調整運作工藝,強化污染物去除,實作達标排放。

在建國鎮姜圈村,青翠的蔬菜園生機勃勃,大運河沿着村邊蜿蜒而過。去年,一個小型污水處理站在村裡建成投用,處理後的水用于灌溉,每噸水産生的電費僅0.1元。

“廢水變‘肥水’,省了錢,肥了地,可謂一舉多得。”正在澆菜的村民王志銳說,再生水氮磷含量較高,用來灌溉菜園子,可以減少化肥的使用量,每年還能節約200多元水費。

打通“微循環”,實作源頭治理;暢通“主動脈”,吸污車定期入戶收集。

目前,故城以源頭治理為主,末端處理為輔,通過全面采用新工藝、新技術,建構起污水收集、轉運、處理全流程閉環鍊條。

“我們堅持财政支援、集體補助、受益付費相結合,算下來,這種治污新模式,相比鋪設管網模式,每戶平均節省建設資金約78.8%,極大減輕了政府投資壓力,充分調動了群衆參與的積極性。”趙全義說,而且,農戶不用承擔污水處理設施安裝費用,每年隻需花幾十元的吸污車轉運費。

新聞縱深丨廢水如何變“肥水”——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故城樣本

7月3日,在故城縣故城鎮污糞水處理站,從業人員正在操作污糞處理裝置。河北日報通訊員 齊紅雨攝

怎樣管?

多方關聯、齊抓共管,確定管得好用得上

污水處理設施如何建得起,還要用得好?

6月25日9時,故城鎮污糞水處理站,技術人員邬純寶先在出水口采集水樣,然後化驗分析水質,對出水水質進行監測。

他告訴記者,處理站對出水水質實時監控,一旦發現異常,會立即調整工藝,確定出水水質達标。

建好隻是起點,管好方能長遠。

“我們實行多方關聯,形成運維管護常态。”賈長緒說,立足于長效運轉,當地建立了“五位一體”營運管護體系,即政府統一上司、鄉鎮落實、村級管理、農戶受益、第三方服務,将污水處理站及運輸車輛委托第三方機構統一運維,運維費用列入縣财政年度預算,由縣财政兜底保障。

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有效提高了管護效率。

趙全義說,第三方機構技術人員承擔污水處理站的裝置營運維護工作,落實水質監測制度。同時,對集中處理站出水,環保部門實施定期監測和突擊檢查相結合的監測制度,發現超标,依法處理,并按照一定比例扣繳運維費用,確定出水穩定達标。

讓污水處理設施管得好用得上,故城建立完善監控體系,建設運輸車輛統一監管平台,并與運輸車GPS聯網,實作運輸全程監控。

走進故城縣農村廁污智慧管理平台,一塊螢幕映入眼簾,數字更新跳動間,全縣污水處理情況一目了然。該平台負責人劉澤英說:“平台收集了全縣所有鎮村污水處理的詳細資訊,并對運輸車輛定位跟蹤、科學排程,實作監管資訊化、智能化。”

在故城鎮污糞水處理站的公示牌上,清楚标明了責任人和監督電話。

趙全義說,除了第三方機構專業技術人員,環保部門還聘請了兼職村級監督員,每天巡查污水處理設施運作情況,考評結果作為支付費用的重要依據。若污水處理設施營運績效評價結果不好,将根據評價結果削減項目支出預算,減少運作費用撥付。

在三朗鎮西牟村,家家戶戶門口挂着一個“積分牌”。

“可别小瞧這小牌子,它可是有大作用。”西牟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馮書彤說,不久前,村裡将信用積分與污水治理工作相結合,調動村民參與污水治理的責任感和積極性。

比如,在日常巡查中,若發現亂排污水的行為,将對該村民的信用積分進行扣減,并張榜公示。使用信用積分,村民可兌換本村“百姓食堂”餐券和“積分超市”商品,村民參與監督管理的熱情大大提升。

“目前,全縣已建成27個污水處理站,日處理規模6.5萬噸,8.9萬戶農村常住居民受益。我們計劃,到2025年,實作全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村莊全覆寫。”賈長緒說。(河北日報記者 邢 雲 姜 豔)

■ 記者觀察

因地制宜,探索最可行路徑

鄉村振興,生态宜居是關鍵。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廣大農民的期盼。而生活污水治理,是農村環境整治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之一。

為治理生活污水,目前一些農村建起各種污水處理站,但有的因為投資大、效益低、運維困難等原因,并沒有得到群衆的認可。

這說明,農村污水治理真正有效,離不開“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故城治污的一個突出亮點,就是從當地實際出發,探索出最适合自己的可行路徑。

與傳統的集中收集、集中治理模式相比,故城的治理模式沒有大規模建設管網,而且設計建設相對簡單,運維管理相對友善。這樣,既節省了大量建設資金,也避免出現因管網問題造成治污處理設施“曬太陽”。

不久前,生态環境部等部門聯合釋出《關于進一步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導意見》,其中傳遞出一個明确信号,那就是各地在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時,務必立足實際,分類施策,因地制宜選擇治理模式和技術,不搞“一刀切”。

在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過程中,除了故城的做法外,我省還有不少行之有效的治污案例。比如,承德5個縣區試點的“小三園+”灰水資源化利用模式、邱縣“廁污一體化”污水治理模式、武邑以鎮帶村治理模式等,這些成功實踐,為全省持續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提供了借鑒。

梳理這些案例可以發現,各地在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時,選擇的路徑和方法并不完全一樣,但都取得了顯著成效,獲得了村民的認可。可見,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沒有統一的模式,隻要符合本地地形地貌、氣候條件、經濟發展水準、區域水環境品質改善需求、農民生産生活習慣等,就是适宜的模式。

生活污水治理,依然是目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短闆。與城市相比,農村治污要在有限的資源和資金下,準确把握農村污水的特點,找到适宜農村的治理方案。在治理路徑上,突出重點區域、敏感區域,分類梯次推進,不搞“一刀切”。在治理模式上,突出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科學選擇技術成熟、投資小、效率高、易維護,且有地方特色的治理方式。

無論選擇什麼路徑、哪種模式,農村污水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要給老百姓帶來獲得感、幸福感。是以,污水怎麼治,設施如何建,各地都應當堅持從百姓利益出發,不能為了建而建,不搞“形象工程”,不搞短期行為,而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作決策,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真正有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繪就鄉村振興最美底色。(文/河北日報記者 邢 雲 姜 豔)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