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轼:感動雍正,責打乾隆,6個月連升8級,張廷玉是他的接班人。朱轼,這個名字或許在當下并不為太多人所熟知,但他卻是清朝一代名臣風範的代表人物。在康雍乾三朝中,朱轼不僅擔綱重要的内閣大臣職務,更是為乾隆帝執教的禦師。他是一位高尚的儒者、廉潔奉公的官員,更是一個仁慈有德的長者。一個老臣卻用自己的行動感動了兩位君王,這是何等非凡的人格魅力?
在充滿陰謀詭計的朝野政治中,朱轼的睿智果敢何以脫穎而出?在三朝風雲際會的重重考驗下,他是如何笃守操守、不改初心?這位清朝名臣的精彩人生足以令後人肅然起敬。
朱轼生于康熙四年(1665年),出身于江西高安一個書香門第。康熙三十二年,他以解元的頭名成績中了舉人,次年更是順利金榜題名,從此踏上了仕途之路。作為新科進士,朱轼很快就展現了過人的才幹,在短短半年間就被破格提拔,一路從基層縣令連升八級至正三品的重要職務。
他為官廉潔清正,即使在貧寒潦倒的生活環境下也毫不妥協。有一次,雍正帝親王胤禛在巡視期間到訪朱轼家中,隻見朱公的待客家宴竟隻有一份極為簡陋的四菜一湯。一時間,胤禛頗有微詞,可了解到朱轼的清貧本色後卻深受感動,對其忠貞不渝的為官品德由衷欽佩。
正是這份執守本分的堅韌操守,讓朱轼在仕途上屢獲肯定。雍正帝登基後欣賞有加,不僅親自召他回京城,還讓他參與編修《清聖祖實錄》、擔任南書房大臣,并授予吏部尚書銜等重要職務。更令人贊歎的是,雍正帝不僅賜予朱轼的母親"诰命"殊榮,還親自下旨讓江西巡撫前往朱家吊唁,全力照拂朱母的喪事。
一位皇帝對一位老臣如此格外關懷備至,實屬罕見。這不僅彰顯了雍正帝器重賢臣的遠見卓識,更折射出朱轼一貫為官清正不阿的崇高品德。有此吻合,方能相知有加、惺惺相惜。誰說世間真理就是那般遙不可及?隻要一人秉持本真善良之心,就能赢得另一人的敬重與欣賞。
在朱轼的身上,我們看到了知行合一的儒者風範。他雖然出身寒微,卻刻苦自修自勵,不為酒色所惑,勤勉好學終成大器。正是這種嚴格自我要求的作風,讓他在18歲就被老師贊譽為"難得博學通覽之材"。作為禦師,朱轼對弘曆(乾隆帝)也是嚴陣以待,一旦稍有懈怠就毫不留情地動戒尺,乾隆後來稱贊他是個盡職盡責的好老師。
仁慈的品性更是朱轼獨有的人格魅力所在。在他那個權力唯上的時代,朱轼卻屢屢為小民百姓伸張正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他不但為年羹堯的父親年遐齡求情而獲雍正赦免,還曾為山西赈災時主張"停捐納",減輕災民的重賦負擔,救助了無數因旱災而陷入饑荒的百姓。
即使在朝野政治的險惡角逐中,朱轼也毫不退縮。當雍正帝初年審問王、劉二人時,朱轼頂住重重壓力,為二人伸冤鳴不平,其頑強品性令雍正佩服不已。雍正也深知朱轼"心慈"的本性,是以也經常讓朱轼出面主持重大案件的複核工作。
身居高位的朱轼卻從不擺譜,反而常懷一顆赤子之心。乾隆即位後,有不少朝臣企圖向新帝獻殷勤而擠兵把攘,朱轼獨有見地,為乾隆帝疏通了重要的軍機大臣張廷玉的夔途。正是有了張廷玉的輔佐,乾隆才得以進一步掃除殘餘的黨争阻力,全力開創盛世。
值得一提的是,朱轼本人也是一位文化修養頗深的文人。他飽覽群書,對文學藝術如詩詞、書畫、音樂等均有深入研究,多有作品傳世。即使到暮年,他的精神生活也極為豐富多彩,不改年輕時刻苦好學的本色。或許正是這份持之以恒的學習态度,讓朱轼在藝術人文方面也有着非凡造詣,成為全能的文化大家。
乾隆在位期間,朱轼竟從未因年事老邁而疏于政事。他時常在深夜裡批改奏折文書,勘正《實錄》修改處處锱铢必較。乾隆上朝時,他總是早早等候在殿門外,絲毫不敢有怠慢之心。這種事必躬親的踏實作風,讓朱轼直到八旬高齡仍保有昔日的威望和政績。
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自然在當世也有不少人對之非議。曾有人上疏乾隆,要求廢黜朱轼,理由居然是"年老力衰,聲嘶漬薄"。不過乾隆自是見識非凡,他親自為朱轼作了有力回護,稱贊"此老臣雖耄且聾,處事多識"。一語道破天機,高度評價了朱轼雖年高德勝的寶貴才智與非凡見識。
朱轼一生廉潔奉公,品德高尚。他雖出身寒微,卻憑着堅韌不拔的求知欲望和對理學的虔誠執著,最終成為三朝名臣。不僅如此,他還在回護百姓、維護正義方面立下了汗馬功勞,實作了儒家仁者的理想人格。從這位賢良老臣的傳奇人生故事中,我們看到了精神境界的永恒價值,更看到了為人處事應該秉持的寶貴品格力量。作為後人,我們理當以朱轼為楷模,勉勵自己追求高尚情操,同時也要有勇氣和智慧去捍衛社會正義。隻有這樣,我們才能達成儒者的崇高理想,成就廣闊宏大的人生價值。#頭條首發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