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轼:感动雍正,责打乾隆,6个月连升8级,张廷玉是他的接班人。朱轼,这个名字或许在当下并不为太多人所熟知,但他却是清朝一代名臣风范的代表人物。在康雍乾三朝中,朱轼不仅担纲重要的内阁大臣职务,更是为乾隆帝执教的御师。他是一位高尚的儒者、廉洁奉公的官员,更是一个仁慈有德的长者。一个老臣却用自己的行动感动了两位君王,这是何等非凡的人格魅力?
在充满阴谋诡计的朝野政治中,朱轼的睿智果敢何以脱颖而出?在三朝风云际会的重重考验下,他是如何笃守操守、不改初心?这位清朝名臣的精彩人生足以令后人肃然起敬。
朱轼生于康熙四年(1665年),出身于江西高安一个书香门第。康熙三十二年,他以解元的头名成绩中了举人,次年更是顺利金榜题名,从此踏上了仕途之路。作为新科进士,朱轼很快就展现了过人的才干,在短短半年间就被破格提拔,一路从基层县令连升八级至正三品的重要职务。
他为官廉洁清正,即使在贫寒潦倒的生活环境下也毫不妥协。有一次,雍正帝亲王胤禛在巡视期间到访朱轼家中,只见朱公的待客家宴竟只有一份极为简陋的四菜一汤。一时间,胤禛颇有微词,可了解到朱轼的清贫本色后却深受感动,对其忠贞不渝的为官品德由衷钦佩。
正是这份执守本分的坚韧操守,让朱轼在仕途上屡获肯定。雍正帝登基后欣赏有加,不仅亲自召他回京城,还让他参与编修《清圣祖实录》、担任南书房大臣,并授予吏部尚书衔等重要职务。更令人赞叹的是,雍正帝不仅赐予朱轼的母亲"诰命"殊荣,还亲自下旨让江西巡抚前往朱家吊唁,全力照拂朱母的丧事。
一位皇帝对一位老臣如此格外关怀备至,实属罕见。这不仅彰显了雍正帝器重贤臣的远见卓识,更折射出朱轼一贯为官清正不阿的崇高品德。有此吻合,方能相知有加、惺惺相惜。谁说世间真理就是那般遥不可及?只要一人秉持本真善良之心,就能赢得另一人的敬重与欣赏。
在朱轼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知行合一的儒者风范。他虽然出身寒微,却刻苦自修自励,不为酒色所惑,勤勉好学终成大器。正是这种严格自我要求的作风,让他在18岁就被老师赞誉为"难得博学通览之材"。作为御师,朱轼对弘历(乾隆帝)也是严阵以待,一旦稍有懈怠就毫不留情地动戒尺,乾隆后来称赞他是个尽职尽责的好老师。
仁慈的品性更是朱轼独有的人格魅力所在。在他那个权力唯上的时代,朱轼却屡屡为小民百姓伸张正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他不但为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求情而获雍正赦免,还曾为山西赈灾时主张"停捐纳",减轻灾民的重赋负担,救助了无数因旱灾而陷入饥荒的百姓。
即使在朝野政治的险恶角逐中,朱轼也毫不退缩。当雍正帝初年审问王、刘二人时,朱轼顶住重重压力,为二人伸冤鸣不平,其顽强品性令雍正佩服不已。雍正也深知朱轼"心慈"的本性,因此也经常让朱轼出面主持重大案件的复核工作。
身居高位的朱轼却从不摆谱,反而常怀一颗赤子之心。乾隆即位后,有不少朝臣企图向新帝献殷勤而挤兵把攘,朱轼独有见地,为乾隆帝疏通了重要的军机大臣张廷玉的夔途。正是有了张廷玉的辅佐,乾隆才得以进一步扫除残余的党争阻力,全力开创盛世。
值得一提的是,朱轼本人也是一位文化修养颇深的文人。他饱览群书,对文学艺术如诗词、书画、音乐等均有深入研究,多有作品传世。即使到暮年,他的精神生活也极为丰富多彩,不改年轻时刻苦好学的本色。或许正是这份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让朱轼在艺术人文方面也有着非凡造诣,成为全能的文化大家。
乾隆在位期间,朱轼竟从未因年事老迈而疏于政事。他时常在深夜里批改奏折文书,勘正《实录》修改处处锱铢必较。乾隆上朝时,他总是早早等候在殿门外,丝毫不敢有怠慢之心。这种事必躬亲的踏实作风,让朱轼直到八旬高龄仍保有昔日的威望和政绩。
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自然在当世也有不少人对之非议。曾有人上疏乾隆,要求废黜朱轼,理由居然是"年老力衰,声嘶渍薄"。不过乾隆自是见识非凡,他亲自为朱轼作了有力回护,称赞"此老臣虽耄且聋,处事多识"。一语道破天机,高度评价了朱轼虽年高德胜的宝贵才智与非凡见识。
朱轼一生廉洁奉公,品德高尚。他虽出身寒微,却凭着坚韧不拔的求知欲望和对理学的虔诚执著,最终成为三朝名臣。不仅如此,他还在回护百姓、维护正义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实现了儒家仁者的理想人格。从这位贤良老臣的传奇人生故事中,我们看到了精神境界的永恒价值,更看到了为人处事应该秉持的宝贵品格力量。作为后人,我们理当以朱轼为楷模,勉励自己追求高尚情操,同时也要有勇气和智慧去捍卫社会正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成儒者的崇高理想,成就广阔宏大的人生价值。#头条首发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