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经:气死父亲,私通乳母,郑成功的逆子,虽失小节却守20年大义。在明清交替的动荡年代,郑氏王朝由郑芝龙开创,郑成功继之收复了台湾,令人钦佩。而令人纠结的是,郑成功长子郑经虽有私德不足之处,但在守护钜鹿之野、抗拒外夷入侵方面却立下赫赫战功,堪称民族英雄。他的故事无疑引人深思:一个家族内讲究小节的同时,又为保家卫国贡献巨大力量,究竟是英雄亦或反英雄?
提起明郑王朝,大家脑海中或许浮现郑芝龙、郑成功这两大英雄人物。然而对于郑成功的长子郑经,很多人可能只有一知半解。听说他做过许多让人咋舌的事,比如私通弟弟乳母、气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等等。不过,如果仅凭这种传闻去评判郑经,未免太过武断和片面了。
事实上,郑经自幼即饱受战火摧残,见证了父祖之间的矛盾决裂。1661年,19岁的他被父亲郑成功委以重任,镇守金门厦门等地。尽管有私通乳母的过错,但郑经为人谦恭宽和、文武全才,颇得将士拥戴。当郑成功远征台湾光复疆土时,郑经全力支持,统兵把守家园。然而唐氏家族却因郑经与乳母陈昭娘生子一事向郑成功进谗言,致使老将军遭受极大打击。
守土有责,保家为重。郑经上位后即着手应对多方来袭。一方面是清朝政权,望子成龙图谋消灭明郑;另一方面是被郑成功赶走的荷兰殖民者,虎视眈眈企图重夺台湾。面对内忧外患,郑经毅然打了一场你死我活的保卫战。年仅20出头的他亲率金戕,多次阻击清军荷兰人,最终虽失守金门厦门,却能退守台湾并长期保住了这块中华疆土。
所谓"安危相扶持,存亡肝胆照"。在郑经暂时退守台湾的20年间,他一直没有放弃光复大陆的夙愿。这段时间里,他不但提拔新锐将士、整训军备,更大规模发展经济以造舰建炮。每逢清军或荷兰人来犯,郑经亲督将士奋勇还击。正是凭着如此不懈努力,郑经最终才能确保边疆稳定,全力为反攻做好充分准备。
不得不佩服郑经在那个动荡年代的韧劲和毅力。作为延平王世子,他本可以衣食无忧,安享太平。可他宁可甘愿背水一战,长期在戎马生涯中颠沛流离,就为了捍卫祖国版图、挺住反清复明的希望之火。
锲而不舍,才有了郑经后来的辉煌战绩。康熙五年(1666年),郑经在台湾集结六万大军,遣将出海扫荡沿岸各殖民点。继而亲自统军攻打浙江,一举拿下了舟山群岛,从此稳固了郑氏在东南沿海一隅的统治。此后十余年,郑氏在舟山集镇设县,建立海上武装力量,成为清朝沿海的绊脚石。
到了康熙十七年(1678年),郑经更是挟重兵远渡重洋,直捣东南亚马六甲城。当时马六甲是荷兰人在东南亚的最大殖民地,也是他们在远东最重要的海军基地。郑经亲自督战,大举扫平了荷兰人在马六甲的据点。随后又出师南海,收复了诸多来自荷兰人的殖民地,从此完全扫除了外夷在我们的海疆的威胁。
这无疑是一个了不起的功绩,令人们看到了郑氏家族在动荡年代中所展现出来的坚韧和气魄。尽管郑经个人品德有瑕疵,但在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性上,却是出淤泥而不染,岿然不动。作为一代民族英雄的传人,他确实没有辜负先人期望。
不过有人说,郑经后期只能在海上苟延残喘,无力反攻内地,终究被清军逐步消灭,不算是一个真正的民族英雄。对此我持保留态度。毕竟当时的形势确实对明郑王朝太过不利,郑经已是全力以赴。況且能坚持20年之久,就已是个不小的壮举。
郑经的一生波澜壮阔,跌宕起伏。他固然有过私德不端的黑点,但从大历史角度来看,他为捍卫祖国领土,为延续民族抗争气节做出了巨大贡献。一代英雄虽能継絃新裔,但要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终归不易。郑经最终虽未能彻底收复失地,但已是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他的故事昭示我们,每个人生来就是矛盾统一体,并非非黑即白、非英即汉。重要的是从大历史的高度去审视一个人,用是非曲直的标准去衡量那个年代的人物。#头条首发大赛#